他曾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地区声名远播的“大明星”,他的画像也曾一度和毛主席,朱老总放在一起,他大字不识一个却是毛主席为毛岸英钦点的“老师”……后来,他成了人人喊打的“叛徒”,曾经的辉煌一夕之间成为过去。
这是曾经名满延安的劳动英雄吴满有的戏剧人生。
吴满有的戏剧人生
2016年10月14日,已经57岁的吴志明带着一位愿意为他拍摄一段纪录片的独立导演前往自己爷爷吴满有曾经住过的一个窑洞。
一行人在窑洞处拍摄了一番以后,决定过两天前往吴满有在延安时的一个小院再进行其他的拍摄,只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吴志明一行人在抵达这个小院时,就被门口的工作人员拦住了。
原来这间小院现在已经是当地有名的红色景点,而非吴志明所认为的自家小院了。
见此情形,吴志明一行人只能铩羽而归。事实上,这已经并非是他们第一次被拒之门外了,那么,为何这位口口声声声称自己爷爷吴满有是“大英雄”的吴志明非要完成这次拍摄,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缘故呢?
1928年,吴满有的老家遭灾,无奈之下他只能携带家眷逃荒到延安的吴家枣园,在这里他租借土地种地,只是希望能和老婆孩子一起活下去。只可惜,尽管他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他过的依然是食不果腹的日子。
直到1935年,陕北红军发动了土地革命,一辈子没过过好日子的吴满有终于分到了一块荒地,哪怕这块地没有那么肥沃,甚至还满是杂草,但是对吴满有来说,这却是他以往如何也不敢想的事情。
吴满有的想法其实代表了土地革命后大部分分得土地的贫农的想法,吴满有的心里充满了对工农红军的感激。因为他没有别的本事,只会种地,所以吴满有暗地里决定一定要好好种地报答红军。
这是吴满有的初心,此后的数年,他几乎将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开荒种地上,因为肯吃苦,又有了自己的土地,他的日子好过了起来。
根据记载,1936年,吴满有家收粮十一石,其中送交公粮两石;1937年,吴家收粮十七石,送交公粮五石;1938年,收粮二十石,送交公粮八石,不仅如此,同年他还养了两头牛、一匹马、一头驴和五十只羊;1941年,吴家收粮三十四石,送交公粮十四点三石、一千斤公草,另外还带头购买了150元的政府公债、650元的公盐代金。
这样的数目在当下看来或许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当时连续遭遇经济危机的延安来说,他连年增加的粮食产量是尤为引人注目的。
1942年年初,吴满有在延安县各区区长检查春耕的联席会上被点名表扬,柳林区区长甚至将其称为自己区内最具典型的劳动模范。
柳林区区长的话吸引了当时参加会议的《解放日报》的一名记者,她熟知当时的延安在接连遭遇经济危机后正需要典型人物来激励农民的耕种信心,于是她当机立断,决定立刻前往三十里外的吴家去采访吴满有。
1942年4月30日,一篇名为《忘不了革命好处的人一记模范劳动英雄吴满有》的文章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一经发出,很快引起了连同毛主席在内的不少高层领导的关注。
这也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延安接连遭遇自然灾害,不仅当地农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部队的供给也成了一个难题,继而人心浮动,农民和战士的生产积极性都成了一个问题。
吴满有这个典型人物的出现,既有他本身的主观原因,也不乏客观时机的需要。1942年5月1日,吴满有正式被评为全区的劳动模范。5月6日,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号召全体民众向吴满有学习;5月23日,朱老总在参加有关会议时再次表扬了吴满有,甚至大大肯定了他所起到的社会价值和精神贡献。
1942年12月,毛主席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指出了学习吴满有可以达到的三个目的,再次将吴满有的名声推向高潮。
此后,“吴满有运动”在延安地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场声势浩大的粮食增产运动甚至一度蔓延到整个陕甘宁边区。
在吴满有典型人物的影响下,边区多个乡、县、生产队开始了竞赛种粮的模式,大家学习吴满有种地的经验,肯下苦功,坚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的理论,开始在整个边区掀起了一股生产热情。
吴满有的成名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推动,而他作为典型人物的声名远播,也起到了党和政府希望起到的作用,带动了整个边区人民的劳动生产热情。
当然,吴满有在种地方面也的确有他的一套方法,归根结底,这套方法的本质就是勤劳,别人松一遍土,他松两遍,别人偶尔浇一次水,他定点定时去地里观察土壤湿润度浇水,大家太阳刚落山就扛起锄头回家,他是月亮都高高挂起才想起回家……
1946年1月7日,毛岸英从苏联学成回国,毛主席为他钦点的一位老师就是吴满有。他对毛岸英说,“你的理论已经学到了,但是你的实践还要好好学习,吴满有是我特地给你选的农业老师,你一定要跟着他好好学。”
就这样,毛岸英被送到了吴满有家和他一起学习种地,学习农民的生活。这段日子一共持续了七个月,七个月的时间里,毛岸英和吴满有父子同吃同睡,白天一起劳作,晚上就和吴满有一起讨论种地的问题。
1947年正月初十,这一天既是新年也是吴满有的生日,毛主席还亲自为他题词“天下有名”,同年5月,中国卷烟厂还将“吴满有”作为一种香烟的品牌进行生产销售,由此可见,当时的吴满有是延安当之无愧的“大明星”。
被俘变节,是否有冤
1947年,胡宗南率部攻打延安,吴满有入伍担任王震野战军的民运部副部长,次年于甘肃运送伤员时不幸被敌人俘虏。
被俘之初,吴满有并未暴露自己的劳模身份,只是用假名混入我军战士之中,不料,其中有叛徒变节急于向敌人邀功,将隐藏其中的吴满有指认出来。
敌人在得知吴满有的身份后,通过种种手段逼迫吴满有写下自白书和认错书以及脱党宣言并且当众宣读,希望以此来打击我党士兵的士气。
直到1949年12月,国民党败退台湾,新中国成立,吴满有终于重获自由,只是等他满身沧桑地回到延安时,一切早已不复当初模样。
因为被俘期间的“变节”事宜,大家早已将这位曾经的劳动模范、英雄人物当成是一个“叛徒”,尽管吴满有再三解释自己被俘之后的无奈,也终未能改变事实。
1950年5月,中共中央纪检委通过多方审查,最终认定了吴满有被俘之后虽情有可原,但变节事实成立,造成了十分恶劣的政治影响,最终决定将其开除党籍。
被开除党籍的吴满有受到周围群众的另眼相待,生活郁郁。他的老上级王震顾惜他的遭遇,从新疆特地派人想要将他们一家接到自己身边,但是被吴满有拒绝了,或许,延安已经成为了他心里的执念,此后无论是荣耀还是污名,他都不愿意离开这片土地。
此后,吴满有还是重操旧业,一边种地一边放牛放羊,只是这一次,围绕在他身边的再也不是各种各样的赞美和掌声,而是孤独和寂寞。
1959年3月,吴满有怀着满腔郁郁之情溘然离世,属于他的戏剧人生也至此落下帷幕。
后人喊冤
吴满有的“变节”是否另有隐情,这是外界一直想知道的事情。吴满有离世之后,他的后人一直致力于为其“喊冤平反”,其中,以他的长孙吴志明尤甚。
吴志明曾说,吴满有当初被释放回延安的时候,毛主席也曾经派人来说要见他,但是吴满有不愿意去见毛主席,他认为自己活着回到延安,就什么也说不清了,所以他不愿意去。
尽管吴满有当初“变节”的事情几乎毫无疑问,但是吴志明还是认为自己爷爷是被冤枉的,他的理由是吴满有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当初从国民党处流传出来的他的自白书和脱党宣言都写得字字珠玑,根本不像是他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所写。
吴志明的推测虽然合理,但毕竟只是推断,况且当初吴志明还当众亲自宣读了他的自白书和认错书,因此,仅凭吴志明并不充分的证据是无法证明吴满有的清白的。
尽管如此,吴志明多年来仍多方奔走,希望能够恢复爷爷的名誉,我们无法得知他是否有心想事成的那天,只是想到这位曾经名满延安的劳动英雄的人生际遇时,仍免不了一声叹息。
参考文献:
《陕甘宁边区的吴满有运动及其意义》作者:高娜
《英雄的终结——吴满有“投敌”的历史真相》 作者:李晓灵
《从吴满有到郑信——《大众日报》第一个典型人物的诞生》 作者:于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