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笔人物画家王叔晖漫像

诚艺信 2025-02-26 23:38:45

华君武/题

王成喜/题

主办:金华市漫画动漫协会

中国肖像漫画家在线

群委:赵雪峰 樊旭辉 宋宝库漫像

方文林/作

刘曼华/题

(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主任)

王叔晖 ( 1912年8月 -1985年7月 ),字郁芬,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是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1949年参加工作,历任出版总署美术科员,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室图案组组长,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组长、专业画家。

王叔晖与《西厢记》的渊源始于 1953 年。随着新中国《婚姻法》的颁布,人民美术出版社委托这位擅长工笔仕女的画家创作连环画,以艺术形式呼应时代主题。一年后,16 幅彩色连环画《西厢记》横空出世,其人物形神兼备,线条刚柔并济,色彩典雅端丽,将张生的痴情、莺莺的娇羞、红娘的机敏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套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连环画的叙事局限,更以诗画交融的意境开创了新中国工笔连环画的典范,最终在 1963 年荣获首届全国连环画创作一等奖。

1957 年,王叔晖以超越自我的艺术追求,创作了 128 幅白描版《西厢记》。不同于彩色版的浓墨重彩,白描本以简练的线条勾勒人物情态,更显古典韵味。然而,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在 "文革" 期间惨遭销毁,仅存中国美术馆收藏的 10 幅原稿,成为令人扼腕的文化损失。

1979 年,《西厢记》重印本的热销与第四届全国文代会的邀约,让王叔晖再度与这一题材结缘。应邮票发行局之邀,她以 71 岁高龄承担起《西厢记》特种邮票的创作。不同于连环画的全景叙事,邮票需在方寸间浓缩戏剧张力。王叔晖精心选取 "惊艳"" 听琴 ""佳期"" 长亭 "四个经典场景,通过放大人物比例、简化背景,将情感聚焦于眼神流转与肢体语言。例如" 听琴 "一图,不仅修正了早年画作中张生拨弦手势的细节错误,更以月光下的隔墙构图,传递出"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的怅惘。

1983 年邮票发行后,迅速成为集邮界的珍品。其设计巧妙融入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山石翠竹点缀的古典园林背景,红印篆书 "西厢记" 的点睛之笔,冷暖色调的和谐运用,使邮票兼具观赏性与文化深度。小型张 "拷红" 更以小鹿仙鹤的自然意象反衬封建礼教的压抑,荣获当年 "最佳设计邮票" 称号,成为中国古典题材邮票的里程碑。

王叔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西厢记》。从《孔雀东南飞》的悲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到《杨门女将》的飒爽,她始终以女性视角诠释古典文学中的悲剧英雄。其笔下女性既具 "低眉垂袖" 的东方神韵,又蕴含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正如画家潘絜兹所言:"她的《西厢记》可与王实甫原著百世并传。"

这位 "北派细笔连环画" 的代表人物,以毕生精力将传统工笔技法与现代审美融合。从连环画到邮票,从彩色重彩到白描勾勒,三十年执着创作,不仅成就了艺术经典,更在方寸间展现了中国女性追求自由与尊严的永恒主题。当《西厢记》邮票在国际集邮界引发赞誉时,这位淡泊名利的艺术家或许未曾想到,她笔下的崔莺莺,早已超越时代,成为中华文化的永恒符号。

[王叔晖作品]

[王叔晖作品]

[王叔晖作品]

[王叔晖作品]

卞增年/题

题字:张文斌

题图:侯晓强

策划:姜晓明

主编:宋宝库

编委:赵雪峰

樊旭辉

王雪岩

童仁生

陈为人

张志城

宓风光/作

海印/作

闫桂平/作

徐铁军/作

郭一强/作

海印/作

李英川/作

王征/作

刘嘉圣/作

杨新志/作

林忠业/作

郭艺/作

张明森/作

饰华/作

王立人/作

郭新民/作

马成孝/作

贾永芳/作

苏国文/作

童仁生/作

唐如蜜/作

海印/作

刘国彬/作

崔国宝/作

林森/作

冯火/作

海印/作

喻志军/作

崔国宝/作

張建/作

江先孝/作

王成喜/题

群委漫像/刘嘉圣

群主(赵宇画)
1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