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破解月球最大撞击谜团:42.5亿年前SPA盆地形成

吴闲职懂探索 2025-03-22 12:34:31

你见过月球背面的"伤疤"吗?就在此刻,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黑暗深空中,一道直径相当于北京到广州直线距离的巨型撞击坑——南极-艾特肯盆地,正静静诉说着42.5亿年前那场改变太阳系命运的撞击。而解开这个宇宙级谜题的钥匙,竟然藏在5克月壤里比芝麻还小的岩石碎片中。

三年前,当国际天文联合会还在为"月球最古老撞击盆地年龄"争论不休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困扰科学界半个世纪的悬案,会被中国科学家用放大镜和锆石颗粒破解。要知道,全世界的月岩样本总共才382公斤,其中381.7公斤都来自月球正面,而嫦娥六号带回的1.7公斤月背样品里,藏着连阿波罗计划都未曾触及的远古密码。

想象一下考古学家要在故宫的砖缝里找出秦始皇修建长城的证据——这就是嫦娥六号团队面临的挑战。他们降落在月球背面最大的"伤疤"深处,却发现自己站在28亿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平原上。就像在南京长江大桥的路基里寻找恐龙化石,那些记录着42亿年前撞击事件的岩石碎片,早就被后来数十亿年的陨石雨和火山灰层层掩埋。

但中国科学家发明了"宇宙考古"的绝技。他们像处理钻石原石般对待每粒月壤:先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镊子从5克样品里挑出1600多颗岩屑,再在显微镜下筛选出20颗带着特殊印记的苏长岩颗粒。这些米粒大小的石头可不简单,它们身上的镍钴比值比普通月岩高3倍,挥发性元素含量却低得像被高温烘烤过——这正是超高速撞击产生的"伤疤认证"。

最精彩的突破发生在纳米级实验室。当研究员们用离子束切开比红细胞还小的锆石晶体时,时间仿佛倒流回太阳系诞生的婴儿期。通过测量铀铅同位素的衰变程度,他们在1微米的空间尺度上捕捉到两次惊天撞击:42.5亿年前形成SPA盆地的"宇宙大冲撞",以及38.7亿年前改写月球地貌的"二次创伤"。这就像在千年古树的年轮里发现两次特大地震的精确年份。

这个发现彻底改写了月球履历表。原来在太阳诞生后的3.2亿年(约42.5亿年前),一颗直径超过20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撞向月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同时引爆50亿颗沙皇氢弹。这场撞击不仅凿出了深达13公里的巨坑,还让月幔物质像挤牙膏般喷涌而出,形成了独特的苏长岩带——如今我们手机里的导航芯片,用的正是这类岩石中的稀有金属。

更颠覆认知的是,中国团队用447GB的遥感数据绘制出"月球伤疤解剖图",证明早期月球正面和背面挨的陨石砸其实差不多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阿波罗样本推算的撞击曲线能与月背数据吻合,也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月球始终用正脸对着地球,不是因为害羞,而是42亿年前那次撞击让它永远"面朝地球"。

看着实验室里那些闪着幽蓝光泽的月岩碎片,我突然想起敦煌壁画里飞天的飘带。这些来自上古洪荒的宇宙信使,不仅终结了"43亿年热事件是否与SPA相关"的学术争论,更为人类在火星寻找生命痕迹提供了标尺——当我们知道火星某个撞击坑形成于42亿年前,就能推断它是否经历过适宜生命诞生的温暖时期。

或许在下个十年,当Endurance-A月球车驶过SPA盆地的环形山时,会对着地球传回这样一条信息:"根据中国科学家建立的撞击年表,前方30公里处可能存在38亿年前的冰层沉积。"而此刻正在阅读的你,可能正用着基于月壤研究改良的燃料电池技术,在头条评论区写下对深空探索的期待。

说到这儿,我倒想问问各位:如果未来开放月球旅行,你们最想在SPA盆地的环形山上做什么?是采集42亿年前的岩石当纪念品,还是用激光在月尘上刻下"到此一游"?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月球奇想——没准下次嫦娥任务就会带上你的创意!

0 阅读:0

吴闲职懂探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