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结束后,四个将被清算的国家,是否会殃及中国?

怀寒谈搞笑 2025-04-07 02:43:38

俄乌战场的硝烟终将散去,但战后的清算恐怕才刚刚开始。历史的经验一再表明,每一场大规模冲突之后,都会伴随着对相关方的责任追究和利益重新划分。对于那些深度介入冲突,尤其是站在最终失利一方的国家而言,未来的日子恐怕不会好过。

这场冲突已经清晰地展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面貌,以及大国博弈的冷酷现实。俄罗斯凭借其军事体系的韧性和庞大的资源,逐步在战场上占据主动,而乌克兰及其背后的支持者则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战争的结局似乎正朝着某个方向倾斜,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当尘埃落定,谁会是下一个需要“买单”的国家?而这场风波,又是否会波及置身事外的中国?

战败者的代价:谁将为支持基辅付出沉重代价?

这场战争中,一些国家不仅仅是提供了武器援助,甚至直接派遣了军事人员深度介入。代价是惨痛的,俄罗斯的精确打击能力,尤其是伊斯坎德尔导弹,成为了悬在这些干预力量头上的利剑。

俄军导弹似乎开了天眼,总能精准捕捉到高价值目标。 俄罗斯新闻社就曾报道,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俄军通过卫星、无人机侦察和地面分析师的协同,锁定了乌军一个秘密训练基地。结果就是,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呼啸而至,集束战斗部覆盖之下,当场炸死乌军150多人,其中赫然包括 30多名外国军事教官(北约军事教官)。一次袭击就让北约损失如此多的专业人才,这无疑是“血亏”。

这种“定点清除”并非孤例。俄国防部的数据显示,伊斯坎德尔-M导弹已经成功命中并摧毁了1400个乌军目标。这些目标包括了西方援助的“宝贝疙瘩”,如德国援助的爱国者2防空导弹连(在红军村地区被2发导弹成建制摧毁)、S-300PS防空导弹阵地、海马斯火箭炮、西方自行火炮、指挥所、电子战系统,甚至停在地面的米格29和苏27战机。西方援助的重武器数量本就有限,在俄军持续的高精度打击下,乌军的重装备越来越少,战场火力已下降明显。

那些积极输送武器、人员,深度捆绑乌克兰战车的国家,无疑是在进行一场豪赌。随着乌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些“赌注”正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俄罗斯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 的强硬表态——要求基辅“拜倒并热情地亲吻美国人的皮鞋”,并准备“投降”——预示着战败者及其支持者可能面临的政治羞辱。当俄军已经控制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和顿涅茨克大片领土,并宣称这些是“俄罗斯新领土”时,那些曾为乌克兰“收复失地”摇旗呐喊的国家,又该如何面对这残酷的现实?

即便是欧洲国家搞出的“提笼换鸟”援助模式——将淘汰下来的旧武器作价援助给乌克兰,再向军火商订购新武器——也难掩其色厉内荏的本质。法国、德国、丹麦、荷兰等国 参与的209亿美元援助计划,看似声势浩大,但在俄军绝对的火力优势和战场控制力面前,效果存疑。正如某些分析指出的,欧洲人“不敲打一下,就不行”,平时哭穷,压力之下才挤出些库存。这种程度的支持,能否改变战局,甚至能否保全自身,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绝望的赌注:乌克兰的“大杀器”与最终结局

当常规战场失利,重武器损耗殆尽,乌克兰似乎也走到了“打急了”的边缘,甚至不惜亮出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的底牌。

俄罗斯媒体网站“kapital-rus。ru” 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乌克兰可能正在制造一种准核弹——“脏弹”。这种将放射性物质与常规炸药混合的武器,虽然威力远不及真正的核弹,但其制造的核辐射污染和心理恐慌效应不容小觑。乌克兰拥有核电站和相关技术专家,制造脏弹在技术上并非难事。

更有甚者,乌克兰高层和议员(如最高拉达议员刚察连科)开始公开讨论重新拥核的可能性。他们声称,如果无法加入北约获得安全保障,面对割地赔款的屈辱,拥有哪怕 20枚核弹 也足以自保,哪怕遭受全世界制裁也在所不惜。泽连斯基敢于拒绝特朗普的矿产协议和俄罗斯的停战协议,其底气或许就来源于这种“鱼死网破”的决心。 拿基辅交换莫斯科?当一个民族被逼到绝境,其爆发出的能量确实不容忽视。

然而,这种绝望的赌注更像是末路的挣扎。即便乌克兰宣称要在2025年生产 10万架远程自杀无人机和220万架FPV无人机,并在2024年已生产 154门自行榴弹炮,试图对俄罗斯本土纵深目标(如 2024年对俄本土发动130次袭击,打击377个目标)进行袭扰,但这能扭转战局吗?

库尔斯克方向的战斗或许能说明问题。乌军一度越境试图夺取苏贾镇,建立桥头堡。但俄军迅速调集 第44装甲师、摩步第72师、伞兵第7师战斗群、海兵第810、第155、第40旅 等精锐力量,将乌军压缩在狭小区域内,使其完全暴露在俄军炮火和无人机打击之下。乌军指挥官认为应该撤离,但 司令西尔斯基上将 却命令坚守。结果可能是重演巴赫穆特和阿瓦迪夫卡的悲剧——最终丢弃重武器,在惨重损失下突围。俄罗斯专家阿纳斯塔西娅·卡谢瓦罗娃 指出,乌军兵力稀少,炮弹耗尽,主要依靠无人机阻挡俄军。这种局面下,所谓的“大杀器”威胁,更像是为谈判桌上争取一点微不足道的筹码。

战后格局重塑,中国何去何从?

俄乌冲突的最终落幕,必然伴随着国际秩序的深刻调整和相关方的责任清算。那些深度介入、选边站队,尤其是向乌克兰提供实质性军事支持(如派遣教官、提供关键性重武器)的国家,无疑将面临俄罗斯方面严厉的审视和潜在的报复。这种“清算”可能体现为外交孤立、经济制裁,甚至是在其他地缘政治热点问题上的针对性施压。

至于这场风波是否会殃及中国,从现有的信息来看,中国并未直接卷入冲突,始终保持相对中立的立场。然而,这场战争揭示了一个冰冷的国际法则:这个世界只有强者才能上桌,软柿子就是菜单。 正如案例中对比老蒋和教员处理与苏联关系的例子所暗示的,唯有坚持战略自主,保持自身实力,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避免成为他人博弈的棋子或代价。

战后的世界格局如何演变尚难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力量和实力仍将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因素。对于中国而言,保持战略定力,专注于自身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或许才是应对未来一切不确定性的最佳选择。至于那些可能被“清算”的国家,它们的命运将成为地缘政治教科书上新的案例,警示后人。

0 阅读:80

怀寒谈搞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