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末,中国的东北边疆日子不好过,沙俄那会儿跟饿狼似的,盯着中国领土一个劲儿地咬。
珲春这个地方,离图们江近,是中国通往日本海的一条重要通道,战略位置那叫一个关键。
1886年,清朝政府派了个叫吴大澂的官员,跟沙俄掰扯边界的事儿,最后签了个《珲春东界约》,把327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收回来了。
可问题来了,收回了地,中国咋还是没法自由出入图们江呢?
要搞清楚珲春东界约咋回事,得先看看19世纪中后期中俄边境是个啥光景。
那时候,清朝国力衰得不行,列强都来捡便宜,沙俄尤其狠。
1860年,他们逼着清政府签了《中俄北京条约》,划定了中俄在东北的边界线。
可沙俄觉得吃下的还不够多,珲春这块肥肉他们早就看上了。
珲春就在今天吉林省东南部,紧挨着图们江,往东走就能到日本海。
这地方要是掌握好了,中国就能有个出海口,跟朝鲜、日本做生意都方便。
沙俄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北京条约》签完没多久,他们就开始耍赖。
他们偷偷把界碑往中国这边挪,硬生生把珲春东边的大片土地划到自己名下。
到了1880年代,清政府实在坐不住了。沙俄的胃口越来越大,不光占了地,还想把图们江出海口彻底捏在手里。
1885年,他们派了个牛人——吴大澂,去珲春跟沙俄硬碰硬谈边界的事儿。
吴大澂不是新手,他之前就管过边境问题,对中俄边界那点事儿门儿清。
1886年,吴大澂到了珲春,跟沙俄代表直接开干。谈判不是请客吃饭,双方你来我往,火药味儿挺浓。
沙俄那边态度硬得很,说现在界碑在哪儿,边界就该在哪儿,根本不承认自己偷挪界碑的事儿。
吴大澂也不是吃素的,他直接把《中俄北京条约》的地图拿出来,往桌子上一拍。
光说不练可不行,吴大澂手里还有底牌。他早几年就在吉林练了支9000人的边防军,装备不错,打仗也不含糊。
这支部队往边境一摆,沙俄就得掂量掂量:真要撕破脸,清朝也不是完全没还手之力。
吴大澂一边谈,一边放话,意思很明白——不让步,那就别怪我们动粗。
这场谈判拖了好几个月,双方都拉不下脸。沙俄想保住占的地,清朝想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最后,沙俄扛不住了,1886年7月4日,《珲春东界约》正式签下来。
条约里定了几个事儿:第一,中国收回了327平方公里的土地,界碑得挪回去;第二,原来木头的界碑全换成石头,还在边界稀疏的地方加了36块新碑;第三,中国船只可以在图们江自由通航。
这次收复的327平方公里土地,主要在珲春东部,靠近图们江下游。
这块地不大,但位置太要紧了。往大了说,它关系到中国东北边疆的完整;往小了讲,当地老百姓的日子也能好过点。
沙俄占着这块地的时候,珲春的日子不好过。交通不方便,经济也起不来,老百姓种点地、打点鱼都费劲。
土地收回来后,清政府开始在这儿搞建设,修路、搭桥,慢慢把基础设施弄起来了。
当地人能靠着图们江做点小买卖,日子比以前强了不少。
另外,这块地地势险要,拿回来也能加强边防,挡一挡沙俄往里挤的势头。
更重要的是,这事儿提气。19世纪那会儿,中国老被列强欺负,丢地、赔钱都成常态了。这次好歹从沙俄嘴里抠出点东西,多少证明清政府不是完全没骨气。
为啥还是出不了图们江?按《珲春东界约》的说法,中国船只能在图们江自由通航,那咋还是没法顺着江跑到日本海呢?
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里说了,在图们江口得立个乌字碑,标清楚出海口归谁。可到了1886年谈判的时候,沙俄死活不认这个账,也不让立碑。
吴大澂本来是想争的,可沙俄态度太强硬,清政府后头还撤了他,换了个软和点的人接着谈。
这碑没立,出海口的地盘就稀里糊涂了,沙俄顺势把控住那儿,中国想出去就难了。
沙俄怕中国有了出海口,就能在远东跟他们抢饭碗。图们江出海口要是归中国,东北的货能直接走海路到日本、朝鲜,经济一起来,军事上也能多点底气。
沙俄在远东的港口不多,好不容易占了个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自然不想让中国分一杯羹。所以谈判时,他们宁可让步327平方公里,也不松口出海权。
说实话,清政府在这事儿上也有责任。吴大澂本来谈得挺硬气,可沙俄一施压,清朝高层就慌了,怕打起来吃亏。
他们把吴大澂换下去,等于自己先软了。没了强硬态度,沙俄自然得寸进尺,出海口的事儿就这么黄了。
《珲春东界约》签完后,图们江的通航权看着有了,可没多久就变味儿了。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俄在图们江口修了座铁路桥,桥墩矮得可怜,才7米高,大船根本过不去。
他们还不管河道淤积,航道越来越窄,小船都费劲。到了苏联时期,这政策接着延续,中国商船压根儿别想出去。
1991年苏联散了,俄罗斯接手,图们江出海口还是他们的地盘。我国这些年也不是没努力,1990年代跟俄罗斯谈过好几次,想把出海权拿回来。
可俄罗斯不傻,他们知道这地方值钱,咬死不松口。
现在我国想走图们江出海,还是没戏,东北的海上通道硬生生被卡住。
这事儿对珲春影响不小,没出海口,经济就少了个大腿,只能靠陆路折腾,跟朝鲜、俄罗斯做点边境贸易,规模上不去。
反过来,俄罗斯靠着图们江口,把符拉迪沃斯托克搞得风生水起,远东的生意大头都被他们拿走了。
搁今天看,国家要强,得自己硬起来,靠让步换和平,迟早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