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此话是一点不假,就像当年的凤雏一样,虽然起初投身于孙吴,但是却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才投奔到了刘备的帐下,替刘备出谋划策拿下益州。
而刘备之所以能够坐镇川中,刘禅在继位之后依然可以稳坐40年,其主要原因就是蜀国的确有大量的人才,否则“扶不起的阿斗”如何可以坐镇川中40年之久?
在诸葛亮平定南中前后,便细心帮助刘禅寻找人才,并且开始加以栽培。早期的马谡、后来的姜维也都是诸葛亮替蜀国培养的人才。当然这其中包括:王平、向宠、蒋琬、董允、包括郭攸之、费祎等人也都是诸葛亮辛辛苦苦替蜀国留下的家底,而后期的刘禅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留下的这些人才,才顺利执掌川中40年。
而今天要说的这位将军,正是诸葛亮在北伐之前破格将其提拔起来的,此人曾经是张飞帐下的小官,跟随张飞参加入川之战。张飞之所以会在入川之战时立下大功,或许正与此人有关。
这个人到底是谁呢?其实他正是蜀汉镇军大将军,他就是宗预,宗德艳。单从宗预的这个军职来看就知道此人不简单,镇军大将军在三国时期算是二品武官,其职位与四征将军类同。军中但凡有紧急情况,边境出现了不稳定,他们都会主动想办法斛问题。
同样的,宗预作为蜀国的镇军大将军,他在蜀国、吴国之间的结交、联盟之上做出了不少贡献。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担心孙吴会发动进攻,于是蜀国便派遣了宗预前往孙吴,一来探访孙权的意图,二来也好去实地打探吴军的动态。
不过宗预一到吴国便遭到了孙权的质问:“吴、蜀两国本来就是联盟抗曹,为何我却听闻你们蜀国在白帝城增加了守卫,这到底是为什么?”,孙权当时已经是独霸一方的诸侯,当时曹操、刘备均已去世多年。孙权的志在天下,如果宗预回答不好孙权的问题,那么吴国很有可能会和蜀汉再次闹僵,甚至会和曹魏合作。
当时宗预也是深知孙权的用意,于是便直言道:“吴国增强巴丘的防御,蜀国增加白帝城的防御兵士,都是形势所迫,我们都应该不多加过问才是。”在史料《三国志·蜀书》记载:预对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权大笑,嘉其抗直,甚爱待之。
从宗预的回答来看,他便抓住了孙权的内心。面对孙权的逼问,宗预首先指出的是吴国也在巴丘加强了军事防御,随后再找到了一个圆场的话,声称双方都是为了形势,才不得已在边境增加兵力。
孙权听闻宗预的回答之后,也非常欣赏宗预,对宗预非常敬重。
而是后来的10来年之间,宗预也是多次出使东吴。延熙10年宗预当时已经是60多岁,而孙权呢?也是岁数比较大了,于是孙权、宗预二人一个是孙吴大帝,一个是蜀国使者,他们二人竟然互相握手,并且孙权还哭泣说道:“你、我二人均已年老,恐怕不会有再见的机会了,要多多保重才是啊。”
随后孙权还送给宗预一颗大珍珠,宗预有此殊荣,或许也要感谢当年诸葛亮知遇之恩。
在史料《三国志·蜀书十五》中记载: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遗预大珠一斛,乃还。看看,蜀国中、后期宗预可以说是起到了连接蜀、吴联盟的纽带作用。
如若不然,蜀国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至少在孙吴方面会有一定的烦恼。而正是因为有宗预的存在,也成就了孙吴、蜀汉两国继续联盟,共同对付曹魏。而宗预在后期成为蜀国的镇军大将军,督永安。
当时的宗预已经过了70,与老将廖化堪称是爱国典范大将,一个敢跟随姜维北伐厮杀,一个敢支身前往他国、寻求联盟合作、以保自身国家不受外界干扰,专心防御曹魏即可。如果诸葛亮泉下有知,也一定会给宗预点赞,毕竟像宗预这样的人不会太多。
如果宗预没有在诸葛亮开府治事的时候被提拔起来,恐怕也会和前半生的黄忠、廖化一样被埋没。
公元264年,宗预跟随后主刘禅一同前往曹魏,不过宗预却在中途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