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战军一个纵队有多少官兵?许多人高喊五六万,其实是想当然

天蓉侃古今 2023-02-12 15:49:49

1946年6月7日,内战双方正式签署“东北停战协议”,在“军调部”的监督下暂时停止交火,于是我东北民主联军与杜聿明率领的敌军之间,小规模的战事尽管不断,但都同时停止了大型军事行动。这个状态一直持续了近四个月,稍后出任东北局书记的林总,自然敏锐地意识到:在这个宝贵的时间段,巩固和整训部队是第一要务!

(林总和李天佑)

除了对部队进行政治上的动员、思想上的教育之外,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以下简称“东总”)最迫切的工作,是调整和统一全区部队的编制。之前由于战事不断,从“五湖四海”赶到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原抗联各部队,都还沿用着原先的编制和番号,同级单位所辖兵力也是参差不齐。

其后果是“东总”在战场上指挥起来,痛感不便,比如“东总”直辖的北满主力,计有八路军山东第1师和第2师、新四军第3师,以及名目繁多的独立师、独立旅和警备旅等等;而在南满根据地,先期又已组建了第3和第4纵队,如此混乱的建制情况,是任何一个司令部以及总司令,都会感觉脑袋疼的。

东北局和“东总”于是下令,全面调整各二级军区和野战部队的编制,并且力争实现南满和北满部队的编制统一,以便为即将爆发的新一轮战事做准备,命令同时要求务必抓紧时间,以三个月为限。

一、“东北五虎”的诞生

根据这一命令,之前组建的北满、西满、南满、东满等四个二级军区,军政领导和隶属关系重新进行了调整划分,细节此间略过。重头戏是野战部队的整编及新老部队的合编,北满主力开始着手组建“野战纵队”。

说明一下,其实是南满根据地最先组建的“纵队”编制,早在1945年9月间,肖华领导的辽东军区,即组建起来了野战纵队,主体是山东军区跨海到达辽东的部队。至1946年初,南满根据地主力经过整合后,仍然保留着两个纵队的建制:

第3纵队:正式组建于1946年1月,司令员程世才、政委罗舜初,由八路军山东第3师、山东警备第3旅、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曾克林部)扩建的两个旅合编而来,纵队下辖第7、第8、第9旅,初始兵力26000余人。

第4纵队:正式组建于1946年2月,司令员吴克华、政委彭嘉庆,由八路军山东第5师、第6师、若干独立团为基干组成,纵队下辖第10、第11、第12旅,初始兵力23000余人。

(抗战时期的程世才)

因此在东北我军的第一期整军中,为继续保留南满地区原第3纵队、第4纵队的番号,把北满主力新组建的三个纵队,特地排序为第1、第2和第6纵队(按惯例暂不设五纵),但是纵队之下的编制则统一为“师”,因此注意,南满两个纵队原来的各旅,此间已统一改称为“师”。

第1纵队:1946年8月组建于吉林省敦化地区,司令员万毅、副政委周赤萍,由山东1师、山东2师和山东滨海支队整编而来,纵队下辖第1师、第2师和第3师,初始兵力26000余人。

第2纵队:1946年9月组建于黑龙江省的安达、海伦地区,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是以黄克诚的新四军第3师主力整编而来,纵队下辖第4师、第5师、第6师,初始兵力30000余人。

第6纵队:1946年10月组建于黑龙江省的双城、阿城地区,司令员陈光、政委赖传珠,是以新四军第3师第7旅和山东7师整编而来,纵队下辖第16师、第17师、第18师,初始兵力23000余人。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南满根据地进入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因此在北满三个主力纵队正式组建前后,南满第3、第4纵队的实力下滑得很厉害,两个纵队的合计兵力降至30000余人,每个师平均只剩4000人左右,为此,北满还特地拨过去3000名新兵。

至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期整军完成时,所属野战部队、地方部队的总兵力为324000人,其中野战部队有五个纵队和三个独立师,总兵力共120000余人。这个数字很直观,去除三个独立师的兵力,平均每个纵队2万余人。

从初建时的兵力数字来看,东北我军1946年度组建的“纵队”,跟陈粟的华东野战军、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编制规模大体相同,基本是从23000余人至30000人冒头,也与敌人一个军(或整编师)的人数相当。

东北我军最初组建的这五个野战纵队,即第1、第2、第3、第4、第6纵队,自然也是未来东北野战军的骨干力量,也就是习惯上称为的老部队,作风好战力强,遂由“东北五虎”之威名。

二、扩编至九个纵队

1947年4月初,当东北我军取得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等战役的胜利后,军心士气大振,战场缴获颇丰,加之有稳定的根据地提供大量新兵,因此野战部队各纵队的实力有所恢复和增加。

北满主力的基本情况是:辖有三个野战纵队、六个独立师、二个保安旅共210000余人,此时一纵、二纵和六纵的平均兵力已达34000人左右。

南满主力的基本情况是:辖有两个野战纵队、三个独立师、一个支队共80000余人,此时三纵和四纵也均恢复到30000人左右。

1947年夏季攻势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利用休整的时间,抓紧完成了第二期整编扩军任务,其中对五个老资格的纵队进行了战损补充,同时又新建了四个纵队,东北我军的野战部队由此发展到九个纵队外加六个独立师。

(二纵司令员刘震)

第7纵队:1947年8月组建于吉林省双辽县,以邓华的西满纵队为基干整编升格而来,司令员邓华、政委陶铸,纵队下辖第19师、第20师、第21师,初始兵力21000余人。

第8纵队:1947年8月组建于内蒙古的赤峰地区,以热河地区的部队整编升格而来,司令员黄永胜、政委刘道生, 纵队下辖第22师、第23师、第24师,初始兵力35000余人。

第9纵队:1947年8月组建于河北省遵化地区,以冀东地区的部队整编升格而来,司令员詹才芳、政委李中权,纵队下辖第25师、第26师、第27师,初始兵力23000余人。

第10纵队:1947年9月组建于在吉林省敦化县,以战斗力较强的若干独立师合编而来,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纵队下辖第28师、第29师、第30师,初始兵力30000余人。

(四纵首任司令员吴克华)

不难发现,这一时期东北我军的各纵队兵力,互相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其中首批“东北五虎”从初建时的2万余人,纷纷发展到3万人以上;而第二批组建的四个纵队,是在南北满根据地以外的四个地区分别完成的,受各方面条件影响,兵力从2万余人到3万人不等。

主要原因在于,东北我军的“纵队”和“师”这两级作战单位,都还没有统一的编制标准,兵力数字出现一定的差额在所难免,需要因地和因情制宜。根据“东总”1947年8月18日的汇报电,各纵队所辖各师的兵力确实很不均衡:“最大的师11000人、小的5000人"。

在8月份的这封电文中,林罗刘首长同时表示:“明年春季可完成11个纵队的编成,每纵充实到35000人”。这是一个粗略的目标,而随着东北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军工生产能力的扩大、以及大量二线兵团的组建,东北我军第三期整军的条件业已成熟。

1947年12月25日,“东总”正式拟定公布了纵队和师的编制标准,开始对各纵队、各师进行人员和装备上的调整,这就是东北我军提出“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大整军阶段,历史意义非凡。

(肖华司令员)

三、再扩编至十二个纵队

这份编制表很详细,并且上报了军委备案,它首次规定:每个纵队的编制员额为37801人,其中纵队司令部和直属部队员额为4138人,也就是说,所辖三个步兵师的总员额为33663人,每个师额定官兵为11221人。

每个纵队调整后的主要装备情况是:长枪16359支、短枪3436支、冲锋枪100支(无误)、轻机枪968挺、重机枪186挺、高射机枪21挺、掷弹筒318具,除若干迫击炮和步兵炮之外,还编有大口径的山炮、野炮、榴弹炮共计54门。

规定每个步兵师以三个团编成,员额共11221人(原定12000人没有达到),其中师部和师直部队的员额2344人,也就是说,所辖三个步兵团的总员额为8877人,如此每个步兵团额定官兵2959人。

每个师调整后的主要装备情况是:长枪5021支、短枪988支、冲锋枪28支、轻机枪311挺、重机枪60挺,高射机枪3挺、掷弹筒102具、迫击炮12门、步兵炮9门、山炮9门、汽车10辆、马937匹。

特别注意,这份编制表只是理论上的数字,战争时期不同于和平年代,各级作战单位不可能完全达到“理论上”的标准,只能尽量照此办理。总体来看,经过调整补充后,各纵队平均兵力已经不低于37000人。

之前撰文介绍过,1947年11月到1948年2月的“冬季攻势”,是东北我军转入全面战略反攻的重要节点,战场取得大胜,歼敌多达15万余,各部队更加兵强马壮,于是第三批又组建了三个野战纵队。

第5纵队:1948年3月组建于辽宁省的辽阳地区,以三个独立师升格合编而来,司令员万毅、政委刘兴元,纵队下辖第13师、第14师、第15师,初始兵力36000余人。

第11纵队:1948年3月组建于辽宁省的朝阳地区,以三个独立师升格合编而来,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纵队下辖第31师、第32师、第33师,初始兵力31000余人。

第12纵队:1948年3月组建于吉林省四平地区,以三个独立师升格合编而来,司令员钟伟、政委袁升平,纵队下辖第34师、第35师、第36师,初始兵力35000余人。

至此,东北野战军十二个野战(步兵)纵队全部组建完毕,从初始兵力数字来看,第三批组建的三个纵队,确实是按编制表来固定员额的,但是仍未达到规定的满编状态,所以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要辨证地看待军史资料。

(第10纵队司令员梁兴初)

在辽沈战役打响之前,东北野战军还有一个“1948年春季攻势”,有战斗就有战损和补充,因此各纵队兵力肯定有所变化,不过总体上是逐步增加的,第三期整军半年以后的1948年9月,轰轰烈烈的辽沈大决战开始了。

在春夏之交的部队休整期,野战军司令部有条件进行了兵力和装备全面统计,在提交给军委的报告中显示:“主力部队十二个纵队、36个师,计447800余人”,这个准确数字很关键。

因为很容易计算出结果,平均下来一个纵队的兵力在37300人左右,东北野战军另有炮兵纵队、铁道纵队和17个独立师(骑兵师)。一定要明白,野战军73万人的总兵力,并非全部隶属于各步兵纵队。

这一平均数据,基本符合1947年底“东总”所规定的纵队编制表,当然,战争期间各部队的兵力数字,绝不是千篇一律的,其中涉及到各纵队编制细节的差距、战斗伤亡的大小、补充是否得力等多方面因素。

也就是说,一定会有老牌纵队多于37300人这个平均数值,同样,也会有部分新建纵队要低于这个数值,但是上下相差不会太大。

比如锦州战役期间,总预备队李天佑的第1纵队实有兵力40476人、塔山阻击战主力第4纵队实有兵力40367人,注意这是“东北五虎”的其中之二,即时数据是非常客观的。

由此可见,在辽沈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主力纵队的兵力多在40000人左右,后建纵队的兵力则多在35000到37000人左右,而非一些读者认为的那样,在此期间即已达到每纵五、六万人的规模。

四、入关时各纵兵力

整个辽沈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伤亡69213人,但是也俘虏敌军官兵32万余人,因此在战后整补期间,不仅有伤愈归队的战士,也补充了相当数量的“解放战士”,各纵队、各师的兵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加充实。

另外一方面,是在大军入关之前,野司决定将17个独立师(骑兵师)当中的12个,加强和配属给各野战纵队,从而使1948年11月挥师入关的东野各纵,首次实现了“四师制”。

这就跟之前实行的“三三制”有了本质的不同,属于临时性办法,目的是尽最大可能增加入关兵力,同时又方便部队管理,否则野司直接指挥太多的独立师,并不合适。

说明一下,根据军委统一全军番号的命令,在辽沈战役结束的11月间,东野各纵已经统一更改为军级番号,不过东野整体上并未改称“四野”,加之习惯问题,所以在入关初期和平津战役期间,战史上仍然记录为“纵队”。

第38军(第1纵队):军长李天佑、政委梁必业,全军实有兵力59523人。下辖第112师、113师、114师和151师,主要装备有长枪16769支、短枪3410支、冲锋枪3990支、轻重机枪1249挺,山野榴炮74门(小口径火炮和其他步兵支援火器略,下同)。

第39军(第2纵队):军长刘震、政委吴法宪,全军实有兵力59378人。下辖第115师、116师、117师和第152师,主要装备有长枪14517支,短枪3427支,冲锋枪4072支,轻重机枪1394挺,山野榴炮55门。

第40军(第3纵队):军长韩先楚、政委罗舜初,全军实有兵力58875人。下辖第118师、119师、120师和153师,主要装备有长枪16759支、短枪 3253支、冲锋枪3541支、轻重机枪1270挺,山野榴炮83门。

第41军(第4纵队):军长吴克华、政委莫文骅,全军实有兵力49362人。下辖第121师、122师、123师和154师,主要装备有长枪16822支、短枪3231支、冲锋枪1255支、轻重机枪1894挺、山野榴炮37门。

第42军(第5纵队):军长万毅、政委刘兴元,全军实有兵力47279人。下辖第124师、125师、126师和155师,主要装备有长枪15090支、短枪2401支、冲锋枪1959支、轻重机枪1197挺、山野榴炮38门。

第43军(第6纵队):军长洪学智、政委赖传珠,全军实有兵力63478人。下辖第127师、128师、129师和157师,主要装备有长枪17355支,短枪3534支,冲锋枪3729支,轻重机枪1268挺、山野榴炮68门。

第44军(第7纵队):军长邓华、政委吴富善,全军实有兵力47675人。下辖第130师、131师、132师和157师,主要装备有长枪12295支、短枪3066支、冲锋枪2179支、轻重机枪1245挺、山野榴炮47门。

第45军(第8纵队):军长黄永胜、政委邱会作,全军实有兵力48082人。下辖第133师、134师、135师和158师,主要装备长枪14192支,短枪3119支,冲锋枪1549支,轻重机枪1338挺、山野榴炮34门。

第46军(第9纵队):军长詹才芳、政委李中权,全军实有兵力45119人。下辖第136师、137师、138师和159师,主要装备长枪16834支、短枪3156支、冲锋枪1067支、轻重机枪1256挺、山野榴炮18门。

第47军(第10纵队):军长梁兴初、政委周赤萍,全军实有兵力54583人。下辖第139师、第140师、第141师和160师,主要装备长枪17087支、短枪3050支、冲锋枪1402支、轻重机枪1233挺、山野榴炮22门。

第48军(第11纵队):军长贺晋年、政委陈仁麟,全军实有兵力40712人。下辖第142师、143师、144师和161师,主要装备长枪13034支、短枪 2049支、冲锋枪772支、轻重机枪837挺、山野榴炮23门。

第49军(第12纵队):军长钟伟、政委袁升平,全军实有兵力50555人。下辖第145师、146师、147师和162师,主要装备有长枪14052支、短枪 2890支、冲锋枪2610支、轻重机枪1333挺、山野榴炮51门。

(刘亚楼和邓华将军)

结语:

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野战军的“纵队级兵力”,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大体从1946年初建时期的2万余人,逐步增加到1947年底的3万余人,直至1948年辽沈战役前夕,若干主力纵队的兵力才刚刚突破4万人。

而且在不同时期,各纵队之间的具体兵力数字也不尽相同,毕竟发展壮大的条件、速度不同,辽沈战役期间,半数纵队的兵力仍然在35000至37000人之间。

比如读者应该注意到,在东野先遣兵团挥师入关之际,已经增编了一个独立师的第11纵队,兵力仍只有4万人出头,可见在之前的塔山阻击战中,该纵兵力当在3万人左右,实力大大低于老牌第4纵队。

因此要用“动态的”而非“静止的”的眼光,去了解和研究战争年代我军的编制问题,简单地以某个数字做结论,显然就比较业余了。要说东野的起点已经很高了,关内解放军最初组建的纵队,多为10000余人。

而且在东野入关初期,大部分纵队的兵力其实也就在45000人到50000人左右,出现5万以上甚至6万人的超编状态,只是个别纵队而已,并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事实上,在平津战役结束后,解放军总部曾经派员对东北野战军各部兵力进行了调研,调查小组认为超编较为严重,因为平津解放后,各部再次有了相当数量的补充和改编。从军事专业角度去看,也并非一个建制单位的兵员越多就越好,而是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员额状态。

如此既能够满足编制标准和作战需要,也易于各级指挥员的管理和指挥,为此在东北野战军大举南下并且整编为“第四野战军”期间,野司对各军的兵力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其后大多维持在48000到50000人左右的员额。

(东野入关后的战士)

44 阅读:18116
评论列表
  • 汪涛 11
    2023-04-23 21:18

    六纵入关六万九千多人[笑着哭][笑着哭]比一野二野的兵团人都多,,

  • Fred 6
    2023-05-02 20:02

    第五纵队被西班牙搞臭了

    清茶 回复:
    只有四野镇得住敢用5纵[呲牙笑]
    老大男问题 回复:
    第五纵队是叛徒的代名词
  • 2023-03-25 08:19

    辽沈战役结束大势已定!东野百万大军入关,无人可挡。

  • 2023-04-29 06:20

    抗日各大战场怎么没见野猪大队?

    用户17xxx18 回复:
    东野前身是八路军115师大部,有平型关大捷和广阳伏击战
    抹杀高姿态 回复: 用户17xxx18
    也是配合国军正面战场再说了当时拥有陆空作战优势的日本2000-400的胜率三岁小孩都知道
  • 2023-03-06 18:31

    两个157师,分属不同的军,[点赞][点赞][点赞]

  • 2023-03-08 02:12

    东野百万雄师,名不虚传![点赞]

  • 2023-04-26 19:22

    前期国军和解放军打个平手,后期东野兵强马壮,国军没有士气,武器装备也不占优,仗就没法打了

  • 2023-03-06 14:19

    东野留下一个纵队,十一个纵队百万大军入关,满打满算除去各种后勤,医院和保障人员三十万,还剩七十万杠杠的纯战斗人员。七十万除11,小编算算一个纵队平均下来多少人了?

    laobaigan 回复:
    还有炮兵和其他特种兵人员呢
    鹰蝶 回复:
    小编懂个鸡毛,不知道从哪里去抄的杜撰数据。
  • 2023-04-27 12:43

    一纵到六纵都是六万多人,

  • 2023-05-02 21:36

    东野兵力最多,华野战绩最好。

    水蓝蓝 回复:
    哪支部队战绩好,可以从授衔看出来。
    清茶 回复:
    三野四野打江山,二野坐享其成[呲牙笑],气不气
  • 2023-04-19 15:57

    感谢小编

  • 2023-05-02 16:28

    富豪部队[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