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清代“武状元”的殿试卷,书法令人惊艳,这才叫文武双全!

三余书社啥 2025-03-16 20:18:34

说到“状元”二字,人们想到的都是文质彬彬、相貌堂堂的读书人形象。其实,中国古代既有“文状元”,也有“武状元”,他们都可以被称为“状元郎”,但世人“重文轻武”,普遍忽略了武状元,甚至产生了“武状元就是比谁武功最高”的错觉。

在“以文教佐天下,以武功戡祸乱”的封建王朝,文武并重是彰显国力的重要表现。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年)首次开设“武举”,此后每年与明经进士一同考试,成为常科。到了清朝,“武举人”改称“武科”,并大力提倡。

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共选出“武状元”293位,这数量只相当于“文状元”的不到一半。清朝武举考试一般考三科,首场试马箭,第二场试步箭、技勇,第三场试策论。马箭场内立三大靶,各离三十五弓,每人跑马两回,共射六箭,再射地球一箭,计七箭,以中三箭为合格,可参加第二场考试。

步弓步靶高五尺五寸,宽二尺五寸,距离三十弓,每人连射六箭须中靶中央,六箭内中二箭为合格。技勇以八力弓、八十斤刀、二百斤石为三号,弓开满,刀舞花,石离地一尺,完成后便可被选入好字号,再参加第三场策论,主要考核五经、策论、兵法。

因此,如果想中武状元,必须熟读典籍,而且能写一手小楷才可以。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着清代第一位皇帝钦点的“武状元”于国柱的殿试卷。通过这件文物,我们可以看出于国柱出色的书法功底。

于国柱,字石公,江苏吴县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皇上亲自在殿试场上出题,于的答卷字迹隽秀、文辞斐然,顺治看后龙颜大悦,不仅钦点其为状元,还破格任命他为台州城守副将,品级为从二品。

如果我们看清代文进士的殿试卷,会发现绝大多数考生使用“馆阁体”,笔画骨肉匀称,刚健挺拔,墨色浓重。而于国柱的字则多了几分隽永内敛,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笔画骨多于肉,纤细而不虚飘,墨色也浓淡有致,不追求乌黑油亮。

尖锋起笔,入纸后行笔干脆利落,中锋而行,笔尖书写,笔画短而内敛,但有明显的轻重变化,比如横画的收笔、捺画的捺脚、提勾的出勾处、竖画的收笔等,沉着扎实。结字以横取势,舒展开张,留白多但不疏离,受到了《灵飞经》和虞世南楷书的影响。结构各部分有高低、轻重的对比,笔画还略带欹侧,这就避免了“状如算子”的呆板。

纵览全卷,一丝不苟,用笔严谨细致,没有“武夫气”,这才叫文武双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