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大学生带小学生学雷锋,热闹背后各打算盘

墨香书卷期 2025-03-25 16:39:10
辽宁鞍山最近搞了个活动,大学生带着中小学生逛校园,美其名曰“大手拉小手,学雷锋”。这事儿吧,听着挺暖心,但细琢磨琢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你说,学雷锋是好事儿,谁不赞成?可现在这学雷锋,怎么感觉有点“形式主义”的味道了呢?表面上看,这是大学生给小学生们做榜样,传递正能量。孩子们参观大学校园,激发学习热情,立志报效祖国;大学生呢,也借此机会锻炼自己,增强社会责任感。这逻辑,听起来没毛病。但咱换个角度想想,孩子们真的能从一次校园游中,就“深刻感受”雷锋精神,并“坚定”报效祖国的决心吗?这决心,是不是来得有点太容易了?报效祖国,可不是参观一次校园就能搞定的事儿。再说说大学生。

大学生们“服务大家”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话说得没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雷锋精神的核心,是无私奉献,是不求回报。如果大学生们在“服务”的同时,也想着“锻炼和提升”自己,那这“服务”的味道,是不是就变了味儿?咱再深挖一层,这“大手拉小手”的活动,真的是为了传承雷锋精神吗?还是说,这只是地方高校为了提升自身形象,增加曝光度的一种手段?毕竟,现在各高校都在争抢生源,搞点吸引眼球的活动,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如果学雷锋也成了“政绩工程”,那雷锋精神还能剩下多少?你可能会说,这事儿挺好啊,起码孩子们能开开眼界。没错,让孩子们看看大学校园,了解一下高等教育,肯定是有好处的。

但这种好处,是不是一定要和“学雷锋”挂钩呢?与普遍认知不同,雷锋精神不是简单的做好事,而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并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不是靠一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如果我们习惯性地将学雷锋理解为“做好事”,那我们是否忽略了雷锋精神更深层次的内涵?往大了说,我们现在社会,对“榜样”的需求,是不是有点过度了?我们总是希望通过树立“榜样”,来引导社会风气,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真正的榜样,不是靠宣传出来的,而是靠自身行动感染出来的。再回到鞍山的这个活动。孩子们参观了校史馆,了解了大学的历史。

这很好,但光了解历史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了解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的人。大学生们带领孩子们参观校园,展现了大学生的风采。这很好,但光展现风采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展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用实际行动,去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回到了学校,大学生们也回到了课堂。但学雷锋,不能只停留在活动期间,更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信仰。话说回来,学雷锋这事儿,形式可以多样,但内核不能变。别把学雷锋搞成“作秀”,也别把雷锋精神变成空洞的口号。只有真正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才能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学雷锋,做好事,贵在坚持,重在真心。而这“真心”,恰恰是当下最稀缺的东西。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