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贺炳炎:22岁锯掉右臂,47岁去世,出殡时20万军民冒雨送行

斋小晗评文化 2024-08-13 11:53:01

1935年秋天,战火再次在湘鄂川黔苏区燃起。

国民党不甘心之前的失败,调动130个团,对这片红色根据地发起了新一轮的“围剿”。

面对强敌,贺龙冷静地分析局势。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硬拼只会落入敌人圈套。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艰难而正确的决定:

战略转移。

11月19日,一个寒冷的秋日。

红二、红六军团在贺龙的指挥下,从桑植刘家坪悄然出发。

就在这个月,贺炳炎接任了红二军团新编第五师的师长。

12月11日,为了迷惑敌人,贺龙使出了一招“声东击西”的妙计。

他命令部队急促南下,造成即将东渡资水的假象。

这个计策果然奏效。

国民党的大军立即追了过来,认为他们抓住了红军的尾巴。

就在敌人得意洋洋之际,贺龙突然下令部队折向西行。

红军沿着雪峰山的山脚,悄无声息地向云南瓦屋塘挺进。

从瓦屋塘,他们将翻越雪峰山,进入贵州。

这段路程异常艰辛。

雪峰山的山路崎岖难行,寒风刺骨。

但每个红军战士心中都心怀信念:

为了革命,再难的路也要走下去。

贺龙的这个决定。

不仅甩开了敌人的追击,也为红军的西进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只能截肢,才能保住性命!

1935年12月22日。

红二军团在贺龙的带领下,终于抵达了湖南中西部的瓦屋塘这个关键地点。

然而,等待他们的是,国民党陶广纵队的铁壁封锁。

这支红军,是最后一支踏上长征之路的队伍。

蒋介石闻讯。

立即调集重兵,誓要将这支红军歼灭于此。

层层封锁如同一张巨网,正在快速收紧。

贺龙心知肚明,如果无法突破瓦屋塘,全军覆没将不可避免。

危急关头,22岁的红5师师长贺炳炎,挺身而出。

这个年轻的指挥官,总是冲锋在前。

他高喊着“跟我来”,带领着战士们向敌人占据的山口发起了猛攻。

贺炳炎的身影,在枪林弹雨中若隐若现,他的勇气感染着每一个战士。

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贺炳炎右臂。

“啊!”

贺炳炎痛呼一声,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袖。

但他咬紧牙关,继续指挥战斗。

战士们看到师长负伤,愤怒地向敌人发起更猛烈的攻击。

战斗结束后,医生检查了贺炳炎的伤势,脸色顿时变得凝重。

子弹将他的右臂骨头打得粉碎,只剩下一层皮连着肩膀。

医生沉重地说:

“只能截肢,才能保住性命。”

贺龙正准备带领部队迂回后再次发起进攻,突然传来噩耗:

爱将贺炳炎身受重伤。

贺龙心头一紧,立即飞马赶到前线。

当他看到贺炳炎躺在简陋的担架上,右臂血肉模糊时,这位铁血将军也不禁红了眼眶。

他急切地询问卫生部长贺彪:“手术需要多长时间?”

“两小时!”

贺龙当机立断:“告诉部队,再坚持两个小时再撤。”

这个决定,意味着整个部队都要为贺炳炎的生命而战。

只要我贺龙在,就有你贺炳炎的仗打!

然而,命运似乎在和他们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仅有的一点医疗器械,已经被驮运转移了。

救护医生四下张望,眼中闪过一丝绝望。

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闪过脑海。

他让人从附近的老乡家里,找来一把锯木头的锯子。

这把粗糙的工具,将被用来锯断贺炳炎的右臂。

为了尽可能地消毒,他们把锯子放进沸水中煮。

滚烫的水泡沸腾着,仿佛也在为即将发生的事情而颤抖。

准备手术时,更糟糕的情况出现了。

翻遍药箱,竟找不到半点麻醉药,只有一些吗啡。

但是大家都知道,吗啡用多了会损伤大脑,还可能上瘾。

就在所有人束手无策之际,半昏迷状态的贺炳炎突然开口了。

声音虽然微弱,但坚定无比:

“我不要吗啡,直接锯吧。”

锯子开始切割的那一刻,贺炳炎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咆哮,那是人类在极度痛苦中才会发出的声音。

但他没有退缩,没有求饶。

只是紧紧咬住毛巾,浑身颤抖着,承受着这难以想象的痛楚。

没有麻药,没有专业的医疗设备。

只有一把木锯和几个战友的帮助。

“吱嘎、吱嘎”,木锯一点一点切进骨头,贺炳炎疼得浑身发抖。

他咬紧嘴里的毛巾,左手死死抓住门板边缘,指节都泛白了。

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外冒,很快就浸湿了身下的衣服。

2小时15分钟。

对贺炳炎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他的嘴里塞着的毛巾已经被咬出了好几个大洞,可见他忍受的痛苦有多么剧烈。

终于,手术结束了。

贺老总走到贺炳炎跟前,蹲下身子心疼地看着爱将。

贺炳炎脸色煞白,眼里含着泪水,虚弱地张嘴。

问的第一句却是:

“总指挥,我以后还能打仗吗?”

贺龙紧紧握住贺炳炎的左手:

“你还有一只手呢!只要我贺龙在,就有你贺炳炎的仗打!”

这简单的话,给了贺炳炎莫大的安慰和力量。

接着,贺龙弯腰捡起地上几块截下来的骨头碎片,小心地用手帕包好。

“我要把它们留着。长征才刚开始,往后还会遇到更多困难。

到时候,我要拿出这些骨头给大家看。

告诉他们:这是贺炳炎的骨头,是共产党人的骨头。你们瞧,有多硬啊!”

失去右臂的这一年。

贺炳炎年仅22岁,却已是一名师长。

平常人家这个年纪的小伙子。

本该意气风发、无忧无虑。

可他,却已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和考验。

那天的手术,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卫生部长贺彪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事后他感慨万千,说:

“贺炳炎截肢,堪比关公刮骨疗伤,可谓惊心动魄!”

令人敬佩的是,手术后仅仅7天,贺炳炎就重返前线。

他的右臂伤口还未完全愈合,每天换药时仍会疼得冷汗直冒。

但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在他看来,革命的重担不容他有丝毫懈怠。

回到部队的第一天,贺炳炎就召集了全体指战员他站在大家面前。

挺直腰板,用仅剩的左手敬了个军礼。

战士们看着自己年轻的师长,眼中满是敬意和感动。

贺炳炎的归来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归来,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

特批你用左手敬礼!

1945年春天,延安迎来了中共“七大”。

贺炳炎踏上这片红土地时,心里既激动又紧张。

虽然失去了右臂。

但他挺直腰板,大步向前。

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贺炳炎立即举起左手敬礼。

这个动作他已经练习了无数次,生怕在领袖面前失了礼数。

毛主席快步上前,握住了贺炳炎的左手。和蔼地说:

“你是独臂将军,免礼!”

贺炳炎心里一暖,但还是立正站好。

毛主席接着感慨道:

“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啊!旧社会哪有这样的事,只有我们红军,才能出这样的好样的!”

听到这话,贺炳炎心中满是自豪,但他朴实地回答:

“主席,我没有右手了,可左手还在。当然得敬礼。”

毛主席笑了,轻轻点头说:

“那好,特批你用左手敬礼!”

这简单的对话,让贺炳炎热泪盈眶。

如今,能得到毛主席的理解和认可,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贺炳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55年,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

从一个22岁失去右臂的年轻师长,到成为新中国的上将。

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无数革命先烈的褒奖。

然而,岁月无情。

授衔仅仅5年后,也就是1960年夏天。

47岁的贺炳炎,躺在成都的病床上。

多年的战争创伤,加上过度操劳。这位老将,最终没能战胜病魔的侵袭。

7月1日这天,窗外蝉鸣阵阵,知了似乎在为这位老将送行。

他的离去,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脆弱和时光的飞逝。

消息传出,无数人为之哀悼,20万军民冒雨送行。

人们议论着他的事迹:

22岁失去右臂,却从未停止战斗;

47岁离世,却活出了几辈子的精彩;

贵为55位开国上将,留下的积蓄却只有20多元。

每当有人提起贺炳炎,总会想起那个用左手敬礼的身影。

那只独臂,成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

贺炳炎的一生,和千千万万革命者一样,默默奉献。

他的故事,惊天动地,平实感人,深深打动人心。

贺炳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0 阅读:4

斋小晗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