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乾隆在晚年的时候,多次跟嘉庆说别杀和珅。过了 15 年,嘉庆才搞清楚乾隆这么叮嘱的用意。
【一、和珅少年聪慧,几易其主终入乾隆法眼】
和珅出生在雍正年间,双亲早早离世,打小就被寄养在亲戚家中。这和珅啊,天生聪明,才八九岁的时候,满汉蒙藏这四种语言就能说得特别溜。少年时期的和珅,虽说没什么田产来支撑读书,可他特别勤奋好学,那些典籍他都熟悉得很。他好几次去京城参加会试,虽说把自己的出众才华给展现出来了,然而最终还是没能考上进士,没办法,只好到八旗去任职了。
和珅这人运气挺好,获得了受到重用的文武官员的青睐,还把女儿嫁给了他。正所谓:世间之事常难遂人愿,命运无常总难料。和珅最终有了个好结果,没多久就凭着驸马的身份成为了皇宫侍卫。
乾隆初年间,和珅由一名普通侍卫晋升为近侍,从而获得乾隆的赏识。在一次朝会上,乾隆提及边疆民族势力的问题,众大臣都沉默不语。这时,和珅忍不住挺身而出,他言辞恳切地剖析局势,旁征博引,且条理分明,这令乾隆眼前一亮。乾隆听后十分高兴,当即把和珅叫到跟前,笑着问道:“你这般聪慧过人,咋不早点到朕身边来呢?朕特准你在朕身旁侍奉,往后有事便能和你商量了。”
打那以后,乾隆对他另眼相待了。和珅这人,本事强,嘴巴也巧,很得乾隆的信赖。有一回朝会结束后,乾隆把大学士刘墉叫了去,一个劲儿地夸和珅有才学、有气度,还说这人将来肯定能有大出息。刘墉听了,琢磨了好一阵儿,才慢慢开口说:“皇上您咋这么说呢?臣觉得吧,和珅没准就是个乱扣帽子的人,不一定能跟他探讨啥大道理呢。”乾隆只是笑笑,没说话,可心里早就有想法了。
后来边疆局势紧张,乾隆打算派得力大臣前去解决。大家都举荐刘墉,可乾隆却想到了和珅,笑着说:“朕已经让和珅去了,他有勇有谋,肯定能够扭转局势,立下大功。”果真,和珅把握住了时机,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依靠出色的外交本领,尽量减少了军事冲突,最终成功说服西藏再次向大清归顺。乾隆高兴极了,赶紧颁布诏书,封他做户部尚书。从这以后,和珅在朝廷中的传奇生涯就此展开。
【二、和珅治国有方,乾隆后期实力日强】
和珅于官场上既踏实又精明能干,颇受乾隆器重。他走马上任后,对吏治进行改革,推行简政放权之策,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促使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他解除海禁,在广州开展通商贸易,以此增加财政收益。他还对军备加以整顿,训练新式军队,军容整齐干练,同时招揽人才以充实文职队伍,让各个部门都能够顺利运转。在他的管理之下,大清变得国殷民富,最终迎来盛世之景。
乾隆到了晚年,整日沉浸在吃喝玩乐之中,而和珅竟成了实际掌握权力的人。有大臣向乾隆进言,提议整治和珅,结果乾隆大发雷霆,言道:“朕历经世事,如今已七十多岁了。朕只盼着国家安稳,你们都应当去辅佐我的儿子!”从这便能看出,乾隆已经无心打理朝政之事了。
好些回,乾隆在朝堂之上公然夸赞和珅功绩非凡,话语恳切,使得朝中的文武官员对他另眼相待,全都改变了看法。在一次宴会上,乾隆举起酒杯,笑着说道:“要是论及治国之能,那得数和大人了!朕今日能够这般畅快,全是仰仗和大人的功绩啊!”
有一回,乾隆把和珅叫到宫里私下交谈,言道:“咱俩相交多年,你帮着朕治理国家挺有办法,朕特别信得过你。朕的儿子虽说聪慧,可性子有些软弱,你得帮衬着他,好让咱大清的国运长久不衰。朕如今岁数大了,你跟朕都没法儿太长时间地辅佐新君啦。朕就盼着国家安稳,江山永固,你一定得尽心尽力,好达成朕的这个心愿。”和珅听完,眼泪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不停地磕头谢恩。
和珅心里清楚,自己能在朝堂之上权势熏天,那都是仰仗着乾隆的信任与支持。他在私底下跟家里人讲:“我肯定会忠心耿耿地辅佐新皇帝,用尽全部力气来回报皇上对我的赏识恩情,让乾隆老爷子能够愉快地安享晚年。国家大事,君子应当抓住根本,我绝对不会辜负君王对我的嘱托。”
【三、嘉庆登基杀和珅,用心捉摸不透】
嘉庆即位后,和珅那可是提心吊胆啊。他手中依旧掌握着大权,随时随地盯着嘉庆的一举一动,然后向乾隆汇报。嘉庆呢,只能憋着一肚子气,暗暗地拉拢一些人结为朋党,瞅准机会把和珅给办了。
俩人暗地里较着劲,朝堂上气氛那叫一个紧张。有一回开朝会,嘉庆和和珅你一言我一语,为国家政事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退让半步。边上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提心吊胆的,就怕自己掺和进去,惹祸上身。这事儿传到了乾隆那儿,他心里暗自感慨,觉得新皇上位后有些心急浮躁,不晓得团结官员的重要性。
有一天,嘉庆路过和珅的府邸,瞅见那府里的仆人进进出出,宅邸建得那叫一个豪华。嘉庆心里头不是滋味儿:自己身为天子,日子过得清苦,这奸臣倒好,竟敢毫无顾忌地大把花钱。这么一想,他的嫉妒之心愈发强烈起来。
正月初三的时候,乾隆皇帝去世了。嘉庆操办丧事,并让和珅参与其中。和珅那叫一个悲痛万分,在梓宫前面号啕大哭。等丧事完事儿了,嘉庆马上就派人把和珅给关起来了,还去搜查他的家。
十天之后,和珅被指控犯有“十大罪状”,而在这当中,数额巨大的贪污罪行最为突出。嘉庆皇帝亲自对他进行审问,话语中满是怒气。最终,下令将和珅监禁起来并判处斩首。
和珅被处斩,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人讲:“和大人虽说贪,可朝政还算顺畅。把这么个主儿给杀了,新王能稳当行事吗?”但也有人高兴地表示:“这奸臣死有余辜,新王那是英明非凡啊!”大家的看法各不相同。
【四、国库耗尽嘉庆后悔 和珅早有预见】
嘉庆初年的时候,靠着抄家得来的财富,还能够处理政务之事。然而,过了 15 年,库房里的钱财都用光了,财政方面的难题不断出现。就在这个时候,天理教发动起义,嘉庆没钱去镇压,差一点就把命丢了。
“要是和大人还在,就能给朕弄到银两了。”嘉庆心里这么想着。此时,他开始明白父亲留下的心愿,心中懊悔不已。
和珅生前曾对着家里人叹气说道:“我要是死了,国库里没什么钱,新皇帝肯定没能力去应对内部的忧患。到那个时候,他肯定会后悔没听他爹的话,把我这个有用的人给杀了。可到了那时候,啥都晚了,我就算有再多的好办法,也没办法把他从困境中给拉出来了。”真正能坦诚相待的人,有远见卓识,只是本事不如人,力量也不够啊。
苏格特听后,满心悲痛地说:“父亲一心忠诚报效国家,却惨遭杀害。今日孩儿听君王讲了这番话,虽说不能为父亲报仇,但也能看到父亲的荣誉与冤屈终究会有得以澄清的那一天。”
【结语】
乾隆在晚年留下遗旨,嘉庆登基后冲动之下,将在朝野中权势极大的和珅给斩了。过了十五年,嘉庆才领会到父亲的一片苦心,对诛杀和珅之事感到懊悔不已。和珅在世时顾全大局,乾隆颇具远见,可惜嘉庆没听从父亲的命令,从而酿成大错。这件事引人深思,也给后人一个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