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几名游客在成都龙泉驿区柏合街道游玩时,私自摘取农户种植的枇杷,被农户当场发现。因现场竖立了“偷摘枇杷100元/个”的警示牌,农户要求游客按此标准赔偿,双方因金额问题发生争执并报警。经民警调解,最终游客赔偿农户30元,纠纷得以解决。
二、法律定性:私摘枇杷是否属于偷窃?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盗窃”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擅自取走他人财物。此次事件中,游客未经允许摘取枇杷,已构成对农户财产权的侵犯,属于违法行为。但具体是否构成“盗窃罪”,需结合涉案金额和情节严重性判定。此次事件中,因损失较小且双方达成和解,警方未予刑事立案。
三、争议焦点:100元/个的索赔是否合理?
农户立场:警示牌明码标价,意在震慑偷摘行为,且当地枇杷未完全成熟,私摘可能影响收成。
游客质疑:单个枇杷市场价仅几元,100元索赔远超实际损失,涉嫌“漫天要价”。
法律视角:民事赔偿应以实际损失为基础,高额索赔可能涉及“惩罚性赔偿”,但需符合法律规定或双方自愿协商。此案中,调解结果30元更接近实际损失补偿。
四、公众观点两极分化
支持农户:认为警示牌已尽告知义务,游客应承担后果,农户维权值得肯定。
质疑高价索赔:部分网友认为100元/个的索赔带有“讹诈”性质,可能激化矛盾。
中立声音:呼吁加强景区管理,通过明确标识和普法教育减少类似纠纷。
五、总结与启示此次事件暴露了乡村旅游管理中“警示标识效力不足”与“游客法律意识淡薄”的双重问题。一方面,农户可通过更规范的赔偿标准(如按斤计价)避免争议;另一方面,游客需明确“私摘即偷”的法律风险,文明出游。官方调解的30元赔偿,既维护了农户权益,也体现了执法的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