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306c13d6de3eca8e413b351f2277c11.jpg)
香菇丰收,村委会副主任刘石斌在查看香菇生长情况
近日,在霞浦县柏洋乡畲族乡董墩村,成片的葡萄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葡萄架下,果农们正利用晴好天气开展果树冬剪工作,为丰产丰收打下基础。
穿梭在葡萄大棚之间,柏洋乡干部、董墩村村民刘祖龙喜笑颜开。刘祖龙介绍,近些年,董墩村在党建的引领下,靠山吃山“唱山歌”,以葡萄、香菇等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不仅摘掉了贫困的“旧帽子”,还成为柏样乡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董墩村地处山地丘陵内的小型盆地,平均海拔500多米,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合葡萄种植,产出的葡萄甜度高,果香浓郁,销路顺畅,效益喜人。
刘祖龙回忆,早些年,董墩村也是一个不起眼的穷山村,产业零散薄弱,群众生活困顿。2009年,在一批年轻党员的带领下,董墩村向新出发、破局而立。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从福安引入巨峰葡萄种植,为打消群众顾虑,以‘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模式,由党支部党员带头种植,党支部带领群众边学习边实践,最终走稳乡村振兴路。”刘祖龙说。
10多年间,董墩村葡萄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50多亩持续扩大至现在的1300多亩,葡萄种植户也从最初的5户增长到130多户,全年葡萄总产值在1600多万元至2000多万元之间。董墩村还获得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葡萄)、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对象、省级“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村”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受董墩村的辐射带动,柏洋乡其他村庄也陆续加入葡萄种植,全乡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
在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同时,董墩村也在努力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香菇、蟠桃等产业。
冬日里,走进董墩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排排菌棒摆放整齐,一朵朵香菇个头饱满,浓郁的菇香扑鼻而来。村委会副主任刘石斌正组织工人采收香菇,供应市场。
“考虑到葡萄收成后,农户还有大量空闲时间,我们便建起了这片食用菌大棚,每年种植香菇约10万筒,吸纳了一批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2024年,发出工资约30万元。”刘石斌介绍说。
产业要振兴,还得“接力”二、三产。
刘祖龙介绍,为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董墩村利用上级政策资金,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建设,努力探索“农旅+研学”新路径,以一、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2023年,在柏洋乡党委的支持下,争取了400万元资金,开展电商助农服务站、水果标准化种植基地、农旅集散中心、葡萄园观光步道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建设。
目前,村里的电商助农服务站已投入使用,配有农产品展示厅、电商直播间、电商培训室、农民田间学校等附属设施,通过引进“新农人”开展线上直播,助推农特产品扩大销路。
与此同时,由村集体筹建的研学基地也完成装修,村两委正积极对接企业,引入专业团队策划实施旅游产品,村企共建兴产业、促增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制约着乡村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在培优做强产业的同时,也将尽力引进、培育一批有情怀、懂知识、会经营的‘新农人’,助力董墩村乡村振兴。”柏洋工作站负责人孙高飞说。(闽东日报记者 陈容 通讯员 李巧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