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GDP已经连续多年第一;上海财政收入连续多年第一;上海税收收入连续多年第一;上海人寿命很长;上海是国内对人才吸引力最强的城市;上海生活便利程度及交通国内数一数二;上海教育、医疗仅次于北京。
种种的数据表明上海在国内突出的地位,也因此很多人拿上海和发达的欧洲国家作对比,称上海是欧洲。
为什么说上海市区像欧洲?
没来过上海的人到了上海会惊叹,因为他第一个去的地方往往是外滩,黄浦江边的风一吹,再加上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其实看到这里它更像美国,都是现代化的高楼,但不管怎样,讲欧洲也是体现了它的发达。
除了上面那些靓丽的数据,或者笼统的描述,上海的发达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不管街道新旧,但都很干净;比如上海有很多种建筑形式,有欧式建筑,也有现代化建筑,还有很多年的那种老弄堂;据官方统计,上海的工资水平没有北京高,但两者相差很小,重要的是上海的工作机会比较多,虽然两个城市常住人口差不多,但在招聘网站上你会明显感觉到上海的机会更多,这个主要是由于北京的国企太多,导致人员流动性差。
其实,在如今基建强大的中国,一个城市要想体现它的发达是很难的,因为各个城市建设得都很好,无非就是高楼数量的区别,而基本生活便利基本都可以满足,但上海还是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它的契约特性,这个受到了欧美国家的影响,主要是由外资企业带过来的,这种契约特性会渗透到生活的细节中,比如吃饭AA制,虽然不近人情,但公平,而且不会给大家带来心理负担;比如守时,现代社会大家都很忙,时间都很宝贵,所以对于不守时的情况,大家是十分厌恶的;比如出了交通事故也好,遇到拆迁也好等等,大家都要按规则办事,这样有利于引导社会风气。
我们去到台湾也好,去到日本也好,去到真正的欧美国家也好,总会去对比城市的建设,因此我们找到了尊严,但真正让人舒心生活的确是需要硬件条件的支撑,但这个不必过于去追求,关键还是生活的软环境,周围人的素质,所谓的富人区也是这个道理。
说了这么多,其实上海这些所谓的特点更多地是体现在上海中心城区,从基建上来看,大多数人惊叹的也是中心城区的,而大家所说的这些契约商务特性也更多地体现在中心区的商务过程中,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城市运营软实力,中心城区都是很发达,但某些郊区甚至都没有地铁线,所以说上海市区像欧洲。
为什么说上海郊区像非洲?
首先来说,这个说法肯定是夸大的说法,这个主要是和上海市区对比的结果,其实上海的郊区也算不错了,作为一个县的概念,有些郊区从经济上比很多地级市还要厉害。
但郊区确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郊区的教育和医疗不太好,尤其医疗方面,人们经常会对比三甲医院或者专科医院的实力,结果就是上海很厉害,但大家应该知道这些都是在上海市中心,正是上海市中心建了很多医院,郊区才显得更没必要去建医院,最终就造成了医疗郊区和市中心差距很大的结果,教育也是这个道理。
说上海的郊区像非洲除了和上海市中心对比外,还有人们的主观意识以及先入为主的观念,没到过上海或者只到过上海市中心的人会认为上海很繁华,心里已经搭建了一座城市模型,结果到了上海郊区之后,就发现可能还比不上普通地级市,人们的状态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不是都是夹着公文包谈着大生意的商务人士,这种视觉落差使得上海郊区像非洲会脱口而出。
总的来说吧,上海市区和上海郊区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然,资源的集聚,人才的汇集,城市中心的虹吸,所以有了上海市中心像欧洲而郊区像非洲的说法;未来基本上也会维持这么一个格局,但是上海郊区在经济和就业上相比其它地方会有更大优势,同时郊区也可以去享受市区的教育或医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