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有10个儿子,为什么没有一人敢和朱瞻基抢皇位?

墨香逐风 2025-03-27 09:06:16

洪熙元年,时年48岁的明仁宗朱高炽,于北京突然离世,事前并无疾病征兆。他从登基到驾崩,在位仅仅10个月,其短暂的统治期,给历史留下了独特印记。

那会儿,皇太子朱瞻基身处千里之外的南京。路途遥远,足足耗费22天,他才从南京一路赶回北京,登上皇位。

这期间,朱瞻基那九个弟弟都待在北京。他们拧成一股绳,相互扶持,一起挺过了这二十二天明朝权力暂缺的特殊时段,齐心协力守护着局面。

没有任何人展现出争夺权位的举动,心里也丝毫没有这种野心。每个人都安于当下,权位在他们眼中,并非是要去争抢的东西。

朱瞻基登基挺顺利,可在位时长未满10年就离世。当时太子尚不足9岁,年纪太小,引得众人对国家局势心生疑虑。大臣间流言四起,都在传太后或许会拥立一位年长王爷做新帝。

朱瞻基那些弟弟,都老老实实地守在各自的封地上,规规矩矩,没在皇位争夺上闹出丝毫动静,稳稳当当过着自己的日子,并未引发任何有关夺位的风波。

得晓得,在老朱家,争夺皇位算得上祖传“戏码”。朱瞻基爷爷朱棣,从建文帝朱允炆那抢来皇位。他父亲朱高炽,做了20年太子,时时刻刻都被弟弟朱高煦虎视眈眈地盯着。

朱瞻基有九个弟弟,其中俩是一母同胞,可奇怪的是,为啥没有一个弟弟跟他争皇位呢?要知道,在皇家,皇位之争那可是常有的事,这背后到底有啥缘由呢?

【原因1:朱瞻基当了14年储君,地位稳如泰山】

从历史来看,不少夺嫡事件的发生,多因皇帝对太子流露出不满意,又或者对别的皇子青睐有加。这种态度差异,往往引发皇子间激烈的夺嫡争斗。

汉朝头一回的夺嫡争斗,发生在刘盈与刘如意之间。究其根源,是刘邦认为刘盈太过仁厚懦弱,反倒觉得刘如意更像自己。要不是刘邦显露出偏向,戚夫人就算胆子大,也没勇气和吕后较量。

李世民偏爱嫡次子李泰,程度甚至超过太子李承乾。在这样的情形下,李泰难免心生非分之想,琢磨着或许自己有机会争夺太子之位。

就说老朱家,朱元璋称帝、朱标被立为太子那会儿,朱元璋对朱标那偏爱简直溢于言表,其他皇子心里都明白,压根儿没人敢跟朱标争储位。

朱棣登基后,对长子朱高炽的不喜与对次子朱高煦的偏爱表露无遗。如此情形下,朱高煦有了跟朱高炽竞争的胆量,开始与之展开争夺。

要是皇帝坚定支持储君,皇子们基本没可能成功夺嫡,连打这个主意的胆子都不会有。皇帝的态度对储君地位稳固影响极大,皇子们心里明白,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极为少见的特殊情况,便是玄武门之变。这主要源于李世民实力太过雄厚,大唐近一半的江山都是靠他征战得来,强大实力使得此次事件成为独特的例外。

寻常皇子,可不像李世民那般,能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往往难以企及李世民所处的环境与机遇,在资源获取、发展空间等方面,远不及李世民那般顺遂。

接下来,咱们瞧瞧朱瞻基那些弟弟。朱瞻基作为明朝一位重要皇帝,他的弟弟们在历史中也各有故事,不妨一同来了解下,看看都有哪些别样经历。

自永乐九年起,朱瞻基便获封皇太孙,待到朱高炽称帝,他又被册立为皇太子。前前后后,朱瞻基担任储君的时长总计达14年之久。

朱棣在位时,对朱瞻基的宠爱那叫一个毫不掩饰。他把并不钟爱的长子朱高炽立为皇太子,很大程度上是想着能让朱瞻基日后顺利登基称帝。

年仅12岁时,朱瞻基便获封皇太孙。通常在历史里,只要太子还在世,皇帝基本不会选定皇太孙。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朱瞻基却在小小年纪就成了皇太孙。

朱棣曾亲自领着朱瞻基奔赴战场,还特意为其打造一支幼军,全力辅助朱瞻基发展自己的势力,一步步为他搭建起巩固自身地位的基础。

在当时,就算贵为皇太子的朱高炽,都没胆子提出更换朱瞻基,他那些身为普通皇孙的弟弟们,就更没这想法了。他们哪敢有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心思呢?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还没正式登基,就把东宫印章给了朱瞻基,还跟大臣讲:之前先帝在位时,太子之位迟迟没定,各种流言蜚语闹得沸沸扬扬。现在直接把印章给了他,流言还怎么兴起!

这么说吧,我弟敢出来捣乱,就仗着父皇态度模棱两可。如今我连东宫的印章都给瞻基了,我倒要瞧瞧,还有谁敢打那些歪主意。

两位帝王皆毫不犹豫地支持朱瞻基,不仅为他确立名分,使其地位名正言顺,还助力他培植势力,为其发展壮大提供坚实后盾。

大臣们可不笨,心里跟明镜似的,哪能不明白形势。朱瞻基的地位与能力有目共睹,他们怎会不站队支持,纷纷自觉站到朱瞻基这边,为其助力。

这般情形下,朱瞻基的弟弟们,既没胆子,也没那个条件去争太子之位。就算心里想夺嫡,估计也拉不到人支持,毕竟形势不允许,自身又没那底气。

说到底,这些皇子皇孙都在深宫里长大,基本没什么参与朝政的契机,在朝中也未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

一般来说,要是没有皇帝点头撑腰,那些寻常的皇子皇孙,压根没办法对皇帝宠爱的皇位继承人构成什么威胁,想撼动对方地位,简直难如登天。

毕竟,历史长河中,像李世民这般勇猛厉害的皇子,实在是屈指可数。能在众多皇子中,展现出如此非凡气魄与实力的,又能有几位呢?

对朱瞻基的几个弟弟而言,最明智做法,就是与朱瞻基融洽相处,兄友弟恭。如此,待朱瞻基登上皇位,他们也能收获较为优厚的待遇,否则恐怕难有好果子吃。

【原因2:外有朱高煦这个强敌,兄弟要团结一心渡过难关】

朱瞻基他爹朱高炽,做了二十年太子。这期间,弟弟朱高煦一门心思要抢他太子之位,对他构成长久威胁,朱高炽大半时间都被这事儿困扰着。

朱棣对朱高炽向来没什么好感,嫌他体态臃肿,连骑马都费劲,性格还跟自己大相径庭。相比之下,英气勃勃的朱高煦才更合他心意。

靖难之役期间,朱高炽负责留在北平,稳固后方大本营。而朱高煦随朱棣四处征战,在战场上多次奋勇出手,从险境中救下朱棣,于南征途中立下赫赫战功。

朱棣曾跟朱高煦讲,让他加把劲,还暗示世子身体常抱恙。这话意思隐晦,其实是在向朱高煦透露,未来他有登上太子之位的可能。

朱棣称帝后,因现实考量,再加上对大孙子朱瞻基格外喜爱,最终没兑现对朱高煦的诺言,而是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并未选朱高煦。

朱高煦野心爆棚,压根不想安分。朱棣让他去封地就藩,他压根不听,铁了心留在京城。在这他忙着扩充自己的势力,双眼紧紧盯着太子之位,一心想争上一争。

朱棣一直瞧不上朱高炽,对此局面他倒乐意看到,就把朱高煦留在身旁,让他对太子之位形成威胁,以此制衡。

朱高炽遭遇过陷害,致使东宫诸多官员蒙冤入狱。当时,他身处困境,周围不少东宫的官员,无端被牵连,糊里糊涂就被关进了监狱。

从古至今,那些被废掉的太子,结局往往都不太妙。在历史的舞台上,一旦太子之位被废,后续人生常常充满坎坷,难以获得顺遂如意的好结果。

特别要说朱高炽和朱瞻基这一家,可不只一位储君,而是两位。朱瞻基年纪轻轻就被正式立为皇太孙,在储君序列里早早占了一席之地。

要是朱高炽与朱瞻基地位不稳,让朱高煦当上太子进而登基,那他们一家子怕是没啥好结果。毕竟局势如此,稍有差池,他们这方就会陷入不利境地。

朱瞻基那些弟弟,虽不常参与朝廷事务,然而平日里古书没少读,这般道理于他们而言,心里自然是有数的。

朱棣对朱瞻基宠爱有加,这在他们家族巩固地位的进程中,堪称关键要素。这种喜爱,于家族地位稳固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这般情形下,他们只能紧紧追随朱瞻基,压根别琢磨跟朱瞻基一争高下。必须死心塌地守在朱瞻基身旁,争胜的念头一丝都不能有。

得设法让朱瞻基获得朱棣更多青睐。可以多从朱棣喜好入手,找机会展现朱瞻基的过人之处,以各种巧妙方式增进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使这份宠爱愈发深厚。

只有如此,方可守住未来的地位,维持那份尊荣。未来地位的稳固以及尊荣的留存,都仰仗于这般做,这是确保未来安稳与荣耀的必要途径。

朱高炽驾崩后,朱瞻基彼时身处南京,这使得京城瞬间陷入权力无人掌控的局面,出现权力上的空白。

要是朱瞻基的弟弟们觊觎皇位,这时候可是绝佳机会。他们能设法提前出手掌控主导权,阻拦朱瞻基,让他没法顺利回到北京,从而为自己谋取上位的可能。

可那会儿,朱高煦并不乐意朱瞻基回北京。在他心里,朱瞻基若回到北京,对自己的计划恐怕会有不利影响,所以,他打心底不希望朱瞻基回去。

他身处乐安,目光如鹰,时刻盯着京城的动静。不断差人暗中监视,宛如蓄势待发的猛兽,静静等待那个能让他揭竿而起、发动叛乱的绝佳时机。

假设这当口,朱瞻基的弟弟于京城生出事端,使得朱瞻基后方不稳,就像后院起火一般,而朱高煦瞅准这个时机,顺势掺和进来。

如此看来,朱高炽这一脉,其他人难有好结果。朱高炽登基称帝后,肯定不会轻饶他们。毕竟朱高炽的每个儿子,身份都比朱高煦来得正统,继承皇位的顺位也更靠前。

故而,只要朱瞻基的弟弟们头脑清醒,没有被皇位冲昏头,在这当口都不会轻举妄动。毕竟,理智尚存的人,不会在此时为了皇位做出不恰当的举动。

他们一门心思就想着把京城局势稳住,替朱瞻基守好大后方。只盼着他能顺顺当当回来,赶紧登上皇位,这样大局才能安稳。

【原因3:朱瞻基温和削藩,让藩王没有实力造反】

不少人晓得,朱允炆登上皇位后,全力推行削藩之策。这一举动把朱棣逼入绝境,朱棣无奈之下举兵反抗。如此一来,朱允炆反倒丢掉了自己的皇帝宝座。

不少人觉得,朱允炆削藩这事儿着实欠考虑。在当时的局势下,削藩之举仿佛一步险棋,本可权衡更妥的办法,而非贸然行动,朱允炆这一决策,实在是引发诸多争议。

但在明初,多数藩王手握众多兵马,势力极为强大,对皇位构成不小威胁。除朱元璋外,换做其他人登上皇位,基本上都会采取削藩举措,以稳固皇权。

朱棣原本身为藩王,凭借造反一举成功登上皇位。坐上龙椅后,他依旧把削藩之事提上日程,开始对藩王势力采取行动,以巩固自身统治。

朱瞻基登基后,先将心怀不轨的叔叔朱高煦处理掉,随后,他没有丝毫懈怠,继续全力推进削减藩王势力的重要任务,一心巩固王朝统治。

然而,他不像朱允炆那般行事莽撞急切。在处理削藩一事上,他的办法巧妙得多,不像朱允炆那般激进,而是用更具策略性的手段推进,展现出远超朱允炆的政治智慧。

朱瞻基能成功削藩,朱高煦起兵谋反这事儿帮了大忙。正是这次造反,给朱瞻基提供了一个绝佳且合理的机会,顺势开启削藩之举。

他亲率大军出征,擒获朱高煦后,马上就有人提议乘胜进军,拿下三叔朱高燧。想当年朱棣掌权时,朱高燧就曾暗中谋划夺取太子之位,甚至还干出过给朱棣下毒这般胆大妄为的事。

朱瞻基则称,如今亲叔叔就只剩朱高燧这一个了,随即便让群臣商议,该拿朱高燧如何是好,究竟要怎样去处置他才最为恰当。

远在封地的朱高燧听闻此事,吓得魂飞魄散。他赶忙上奏章,主动请求辞去藩王护卫,以此表明自己彻底没了造反的能耐,只求能平安度日。

朱瞻基对此欣然接受,也以礼回应,给朱高燧安排了一队没啥战力的仪仗人员。如此一来,既照顾了朱高燧身为亲王的体面,又巧妙地做了相应安排。

朱高燧成了个范例,如此一来,那些与朱瞻基血缘关系更为疏远的亲王们,心里头就跟明镜似的,晓得自己该咋做了。

不少藩王在自家府邸被揪出各类过错后,赶忙上奏朝廷,主动请求撤掉自身护卫,只为能让王府安稳,保住家族体面。

诸多藩王瞅见局势这般,没等朱瞻基找上门,便主动给朱瞻基上奏,称自己手下这些护卫,留在身边没啥事儿做,干脆献给皇帝,也算是为朝廷尽份力。

对于那些没自觉把护卫交出来的藩王,朱瞻基也不犯愁,他有的是应对招数,定能让藩王们明白,该做的事就得做,想蒙混过关可没门儿。

他隔三岔五就下诏书,打发藩王府护卫去边境戍守。为啥呢?说是边境兵力匮乏,想让王爷们先帮衬帮衬,给边境出点力。

然而,护卫们此去,便如同石沉大海,不会再归来了。他们这一去,就彻底告别了此地,再无返程的可能。

偶尔,大明军队出征后出现人员减少的情况,朱瞻基便直接下命令,从藩王护卫里抽调人手,以补齐缺额。这就跟一锤子买卖似的,被抽调的人一去就不会再回到藩王护卫那儿了。

在明朝初期,藩王按规制,能有3支护卫队。这些卫队人数差异较大,少则几千,多则快到两万,势力不容小觑。如此强大的实力,便是藩王能够对朝廷构成威胁的重要因素。

没了护卫的藩王,就好似被敲掉利齿的猛虎,威风不再,彻底没了起兵造反的能耐,只能乖乖安守,再难有翻云覆雨掀起风浪的实力。

朱瞻基弟弟们获封亲王前往封地就藩时,他从根本入手解决隐患。给弟弟们配备的护卫数量极少,仅仅能够护住王府,让亲王能维持基本的体面,以此杜绝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就好比直接从锅底抽走柴火,把藩王们起兵造反时最为关键、赖以依靠的根基给连根铲除了。

除了别的方面,朱瞻基始终绞尽脑汁,持续加强对藩王们的约束。他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全方位对藩王采取限制举措,以此稳固自身统治。

在明朝初期,藩王们时不时就会有进京面圣的记载。对藩王来讲,这可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既能提升自身威望,还能拔高在众人心中的地位。

朱瞻基压根儿就没给藩王们进京的机会。好多藩王纷纷上奏,要么想进京向朱瞻基表达谢意,要么想倾诉封地所受委屈,可朱瞻基一概拒绝,铁了心不让他们进京。

那些藩王压根见不着天子,在自己的封地上还被各种约束。如此一来,他们的处境可不太妙,好多人都能趁机拿捏他们一下。

据《明实录》所述,朱瞻基排行老八的弟弟朱瞻垍,在自家府邸竟遭到一个仆役欺负,欺负到何种程度呢?几乎被逼到自尽的地步。

而且,藩王要是没接到诏令,绝不能踏出封地。就说朱瞻基有个弟弟,能到城郊去打猎,那可是皇帝特意批准的,不然根本没这机会,足见藩王离开封地的规矩严格。

如此一来,藩王们相互走动的机会近乎为零,想要培植自身势力也基本没了可能,他们的这些行为途径差不多被完全切断。

有一回,朱瞻基的五弟朱瞻墡要换封地,途中路过八弟朱瞻垍所在的安陆。兄弟俩碰面,手拉手,眼中含泪。都明白这匆匆一面后,往后怕是再没机缘碰面了。

在这般状况下,朱瞻基那些弟弟,甭说觊觎皇位了,光是能够安安稳稳保住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就相当困难了。

经朱瞻基多番打压,明朝藩王对皇位再构不成威胁。朱瞻基之后,明朝仅明武宗朱厚照那时,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可没多久就被朝廷成功镇压,未能掀起大风浪。

【04、写在最后】

不难发现,朱瞻基那些弟弟们,自始至终都没得到造反的契机。在当时的局势下,他们根本找不到合适时机去谋划造反之事,完全被各种因素限制住了。

在朱瞻基即位前,他做了14年太子,地位相当稳固。当时,他家得一同对付朱高煦这个劲敌。他那些弟弟就算心里有谋逆的念头,也得先帮朱瞻基稳住地位,不然,自己恐怕性命堪忧。

朱瞻基即位后,雷厉风行地推行削藩举措。如此一来,那些已封藩王的弟弟们,既无护卫可用,又难以培植自身势力,连造反的机会都彻底没了,被牢牢限制。

再者,自朱瞻基往后,明朝的众多藩王基本都老老实实,没啥大动作,就在各自的封地上,每日只图个吃喝,得过且过地打发日子。

这绝非是他们全都豁达通透,压根没觊觎权位的心思,实则是压根不具备夺取权位的前提条件,故而才没有付诸行动。

由此可知,人性难以信赖,期望带有皇室血脉的人永远不生反叛之心,根本不现实。若想让皇位安稳牢固,唯有从多方面下手,削弱那些可能构成威胁之人的力量。

想当年,朱允炆实施削藩之策,背后也是有一番考量的。他察觉到藩王势力壮大可能带来的隐患,期望通过削藩稳固自身统治,故而做出了这一决策。

然而,朱允炆实施削藩举措时,手法着实太过青涩。反观朱瞻基,其在处理类似事务上,手段老辣成熟得多,相比之下,朱允炆的表现与朱瞻基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你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