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在1949年8月的北极圈附近,天气差得像北极熊心情不好一样。狂风大作,海浪如同发疯的野兽,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USS Cochino(科奇诺号)潜艇。这艘美国潜艇的任务是非常秘密的,简直和冷战的气氛一样冷。
它的目标是潜入苏联领海附近,偷偷窃听苏联的导弹试验信号。只不过,科奇诺号的潜艇员们万万没想到,他们的“冒险之旅”不仅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圆满完成,反而在半路上出了岔子,不但侦查没搞成,潜艇还一头栽进了冰冷的海水中,再也没浮上来。
科奇诺号出发在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大国很快从盟友变成了死对头。苏联的核武器研发进展让美国不寒而栗,于是两国之间的情报战和间谍活动成为了冷战的日常项目。这一次的任务,美国海军派出了科奇诺号潜艇,它可不是个简单角色。

科奇诺号是巴劳级潜艇,刚服役没几年,看起来还挺年轻。为了执行这次窃听任务,美国人在潜艇上加装了一些非常先进的“间谍玩意儿”,比如无线电截听设备。
要说这设备是先进吧,也不假,但它得钻孔装在潜艇耐压壳上。听着是不是有点玄?钻孔穿过船体?还真就这么干了。这一操作直接给科奇诺号埋下了后来的悲剧隐患。
任务代号“卡约行动”,目标很明确:到苏联导弹试验场附近侦查,获取情报。这个任务听上去简单,实际上背后充满了各种危险。科奇诺号带着新装备,从北爱尔兰出发,向着北极圈挺进,准备完成这一危险的侦查任务。

北极圈的海洋可不是那么好混的。1949年8月25日,科奇诺号已经在北极水域航行了一段时间,但这里的天气可不是一般的差,狂风呼啸,海浪像饿狼一样扑向潜艇。
船员们在船上不是呕吐,就是抓紧舱壁防止被甩出去,科奇诺号在这暴风雨中像一片枯叶似的,摇摇晃晃,连舱里的工具、书籍都在乱飞。
在这样的环境下,科奇诺号还得保持“隐身”状态,使用柴油机水下工作装备,确保发动机在潜艇潜航时也能运行。可谁成想,潜艇的柴油机通气管出了问题,海水通过管道涌了进来,发动机瞬间“哐当”一下停了,整艘潜艇陷入了极度危险的状态。

就在所有人还没来得及反应时,突然从潜艇尾部传来了一声巨响,像一颗闷雷在潜艇内部炸开。原来是后电池组发生了爆炸!
这可不是什么小问题,潜艇上的电池可是控制整艘船的供电系统,一旦电池组出事,不仅潜艇的导航、通信设备会停摆,船员们的命也悬在了一根线上。
“什么情况!”艇长拉斐尔·贝尼特斯迅速指挥。很快报告上来,后电池组爆炸导致起火,氢气泄漏。这下糟了,氢气泄漏在封闭的潜艇内部是最致命的危险,一点小火星就能让整艘潜艇瞬间爆炸。

所有船员紧急行动,几乎所有人都撤到了甲板上。风暴中的甲板并不比船内好受,狂风夹杂着海水劈头盖脸地打过来,船员们只能死命抓住扶手,避免被甩下海。
潜艇内的救援小组开始灭火。贝尼特斯也没闲着,他安排了最熟练的人员继续操作发动机,争取能让潜艇动起来,避免漂流。
可谁知,这时第二次爆炸又来了,火势蔓延得更快,船员们的救火工作彻底被打乱。情势越来越危急,氢气在封闭的舱室内积聚,船员们根本没有机会重新进入控制舱。

就在科奇诺号陷入绝境时,Tusk号潜艇赶来救援。这艘潜艇的任务原本是为科奇诺号提供掩护,而此时,它不得不临时充当救命稻草。Tusk号艇长沃廷顿中校迅速展开救援行动,他命令将4吨柴油洒在海面上,试图压制海浪,同时派出小艇接应科奇诺号的船员。
可惜风浪实在太大了,第一位试图登上Tusk号的科奇诺号船员撞到潜艇艇体,直接丧命。更糟糕的是,Tusk号也在救援中损失惨重,12名救援人员被海浪卷入大海,只有5人获救,其余7人再也没有回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奇诺号的情况越来越糟。8月26日,潜艇内部的氢气已经积聚到爆炸边缘。船员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潜艇再一次发生爆炸,这一次,几乎整个后舱被大火吞没。所有留在船上的船员都不得不迅速撤离,贝尼特斯下达了弃船的命令。

深夜时分,所有人撤离到Tusk号上,贝尼特斯是最后一个离开科奇诺号的。这一刻,他知道,科奇诺号已经无法再挽救。仅仅几分钟后,这艘执行秘密任务的潜艇沉入了冰冷的北极海底,再也没有浮上来。
结语科奇诺号的任务彻底失败,船员们在生死边缘挣扎了14个小时,最终侥幸获救。可是这次任务不仅丧失了科奇诺号潜艇,还搭上了7名Tusk号潜艇员的性命。尽管贝尼特斯和他的船员们在面对灾难时展现了超乎常人的勇气,但这个代价无疑是惨痛的。

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海军在冷战时期潜艇侦查行动的一次重大失利,科奇诺号的沉没让人们重新审视了潜艇任务中的技术隐患和危险。对于冷战双方来说,潜艇侦查虽然极其重要,但它背后潜藏的风险也同样巨大。
参考资料: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科奇诺”号 美军潜艇部队第一次侦察行动揭密 中国知网 200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