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官方通过扭曲叙事,成功塑造了“清国胜利论”

一个常识 2025-04-16 21:09:36

‍‌‌‌‌‍‌‌‌‍‌‌‌‍‌‌‌‍‌‌‌‌‌‌‍‌‌‌‌‌‌‍‌‌‍‌‌‌‍‌‌‌‌‍‌‌‌‍‌‌‌‌‌‍‌‌‌‍‌‌‌‌‌‍‌‌‌‌‌‍‌‌‌‌‌‍‌‌‌‌‍‌‌‌‍‌‌‌‌‍‌‌‌‍‌‌‌关于甲午战争,其大致情况如下: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之后,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则乘机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当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今天的人们对于甲午战争谁输输赢,基本上没有分歧。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后期的一段时间,清朝官员通过操控舆论,让“清国胜利论”一度甚嚣尘上。

扭曲叙事的“捷报狂欢”

在1894年9月,上海《点石斋画报》画师团队主导绘制的《朝鲜水战得胜捷图》中,·清军战船排成“一字长蛇阵”,炮火连天,日军舰船被炸成碎片,士兵纷纷跳海。实则此战清军仅有3艘木壳旧船迎战日军新式巡洋舰,未发一炮便仓皇撤退。画中还虚构“日军投降”:版画角落特意描绘一名日本军官跪地献刀,旁书“倭酋乞降”,而真实战报记载日军仅轻伤2人,清军却沉没2船、死伤70余人。

·1895年2月12日,北洋舰队在刘公岛全军覆没,而慈禧却在颐和园大摆宴席。席间军机大臣刚毅举杯高呼:“倭寇已困守孤岛,不日可献俘太庙!”而同期《申报》的编辑奉旨刊登《倭舰覆没记》,文中编造“丁汝昌率舰冲入敌阵,日旗舰松岛号焚毁”,实则丁汝昌此时已吞鸦片自杀,尸体被日军收敛。

·平壤城破时,总兵左宝贵头中弹片阵亡,清军溃逃。但盛京将军裕禄上奏:“左将军虽颅穿血涌,犹持刀连斩三倭,敌军骇退!”朝廷据此追封太子少保。更令人不解的是,清军主将叶志超从平壤一路逃至鸭绿江,沿途丢弃粮草枪炮,却向朝廷谎称“诱敌深入,毙敌数千”。光绪帝竟下旨嘉奖:“运筹帷幄,有古名将之风!”

签字仪式上的“精神胜利法”

看过《走向共和》的人们大体还记得,电视中,李鸿章签订条约后,收到清廷上下直至民间冷遇,均以为其卖国。然而,真实的叙事却有不小的出入。

据说,在《马关条约》签约的现场,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冷笑道:“尔国索要两亿白银,可知我大清岁入十倍于此?”真实的情况却是清廷国库已濒临破产。与此同时,国内还为此次谈判准备了一副《各国钦差会同李傅相议和图》,清廷为淡化条约屈辱性,授意画师篡改谈判场景。画面将李鸿章塑造成“居高临下接受投降”的姿态,掩盖其遇刺受伤、被迫签署条约的实情。画面背景甚至添加了西方列强拱手称赞的虚构场景,暗示“国际认可清廷外交胜利”。

不过,这还不算完。清廷为了让大众都以为自己胜利了,授意直隶总督衙门、两江总督府等机构直接拨款印制,部分地方官员甚至强制商户购买张贴画作。江南民间画师为迎合市场,添加“青龙戟劈碎日舰”“倭酋哭嚎求饶”等夸张细节,进一步扭曲甲午战争的真实情形。

赔款变成“胜倭捐”

在民间,湖北的一个县衙门口,税吏敲锣召集民众,举着《马关条约》抄本高喊:“倭人被我天朝打怕了!这两亿两银子是他们求和的诚意金!”而真实的情况是,日本获得的赔款相当于清廷4年财政收入。浙江绍兴张贴的告示称:“今为显天朝威仪,每户加征胜倭捐五十文”,有乡绅质疑,里正瞪眼呵斥:“赢了仗不要面子吗?这钱是给倭人看咱们的阔气!”

通过如上的步骤,清廷成功塑造了“清国胜利论”。

系统性欺骗的崩溃

不过,尽管清廷成功为自己塑造了“胜利”论调。在国际上,各国却不太顾及清廷的颜面,直接拆台。1895年,在伦敦记者会上,清朝驻英公使龚照瑗面对《泰晤士报》质问黄海战败,捋须笑道:“清国战舰为免杀伤过多,未装实弹。若真开战,日本岛早被轰沉!”次日英国报纸嘲讽:“中国外交官的想象力胜过海军。”而在巴黎和会上,龚照瑗宣称:“日本用诡计取胜,如同盗贼;大清讲仁恕之道,故容彼等猖獗一时。”此话迎来法国《费加罗报》的一番犀利评论:“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最滑稽的失败者宣言”。

随着时间的流失,人们对甲午战争的扭曲叙事中逐渐醒悟过来。尽管李鸿章临终哀叹:“我们哄了太后,太后哄了百姓,最后被日本人扒了底裤。”但系统性的欺骗,让清朝在世纪之交彻底丧失了改革自救的可能。

1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