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吴蜀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所谓唇亡齿寒,吴蜀两国,一国灭亡,另外一国也难以独存。
然而,事实上,蜀国灭亡后,东吴还是单独挺立了17年之久。
这是怎么回事呢?
司马家原计划:灭蜀后,三年灭吴263年三月,司马昭决定先灭蜀。同时,他也把灭吴提上了日程。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文帝纪》
按照司马昭的计划,在灭蜀后,经营巴蜀,三年后顺流而下,一举灭吴!
而在灭蜀后,邓艾也立刻开始着手准备灭吴事宜,并认为灭吴可以提前。
邓艾指出:“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灭吴的时机已经到了。只不过,此时刚刚平蜀,将士疲劳,不便立即行动。我们留下陇右兵二万,蜀兵二万,煮盐兴智,准备军农,同时打造舟船,准备顺流而下···如此,“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
也就是说,邓艾认为在264年秋冬时节,就可以灭吴了!
可以说,在当时司马昭、邓艾的想法中,灭蜀后,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必能灭吴!
既然如此,为啥拖到17年后才发起灭吴之战呢?
计划有变1:“二士争功”264年,“二士争功”。
邓艾、钟会,先后被杀。
很明显:让有本事的人统率军队,坐镇巴蜀,人家很可能经受不起“不失为刘备”的诱惑,搞起割据来!
何况,当时的司马家自己也只是权臣,名分不正。一旦人家如钟会所计划的一样,打出什么“太后密诏”来,那情况不堪设想!
没有人比靠权谋上位的司马家更了解权力的诱惑和密码了!
安全第一,稳定压倒一切!
所以,司马昭将魏军悉数撤走,巴蜀之地甚至一度出现无主的状况!
以至于,当时的吴国,企图趁虚攻取巴蜀,只是被蜀国亡臣罗宪阻于永安而无法得逞!
如此,能够保全巴蜀已经不易,以巴蜀为根据地灭吴的计划,也就搁置了下来。
计划有变2:司马家换人+代魏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上位。
同年,司马炎逼迫魏帝禅位,称帝!
这些变化,使司马家将灭吴工作再次往后推了推。
司马昭后期,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兄三代人的努力,司马家掌权的根基已经稳固。
因此,当时,司马昭急于平蜀灭吴,就是为了“刷功勋”,为最终待魏捞取政治资本。
而司马炎篡魏后,司马家变成了晋朝。
这个时候,代魏已经完成,司马家并没有再积攒政治资本的急迫性。
相反,巩固新生的晋政权,才是司马家最迫切的工作!
如此,灭吴之事,只能在“工作清单”上往后排了。
重启灭吴准备工作在稳定形势后,司马家重启了灭吴准备工作。
269年,司马炎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以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以镇东大将军、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以加强东南方向的力量,为灭吴做准备。
而羊祜等人到位后,也积极开展各类准备工作。
比如,羊祜刚到时,荆州地区“尚无百日之军储”,而经过羊祜的经营,荆州地区有了“十年之积”。
272年,司马炎又以王濬为益州刺史,令其在蜀地修造舟舰,整治水军,训练士卒,准备灭吴!
灭吴的准备工作已经展开了!
此时,晋吴之间的实力差距比当初魏灭蜀时更大了。
当初邓艾“来年秋冬”可以灭吴,司马昭“三年灭吴”,显然,按道理,此时的司马炎的步伐可能更快一些!
但是···很快,现实就给了司马家一击!
“加速失败”:名将坐镇,东吴难以卒克272年,东吴西陵守将步阐以西陵投晋!
步阐家族,东吴名臣之家,世为西陵守将!
西陵,是东吴的“国之藩表”,几乎就是东吴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城市!
在如此重要的地方,守将降晋,这是天赐之机!
灭吴之事,看起来可以加速了!
但是,陆逊之子陆抗,迅速出击,巧妙用兵,阻击了羊祜,击败了杨肇,击退晋援军后,从容攻城,收复西陵!
显然,这表明:有陆抗这样的国之柱石在,东吴难以卒克!
灭吴之事,似乎只能再等等!
此后,羊祜调整方略,在边境转取交好之策,以与东吴争夺人心为主,不再主动发动进攻。
直到274年,陆抗去世。
羊祜遂再提出平吴的建议。
但是,此时,司马家的重点已经被迫转移了。
秃发树机能之变270年开始,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抗晋的统治。
随即,秃发树机能发展得非常迅速,连续击败晋军,先后斩杀了三个凉州刺史,四个封疆大吏。
如此,晋王朝有丢失秦凉之地的危险!
若失秦凉之地,则西晋的统治将受到非常大的威胁。
显然,气势如虹的河西鲜卑,成为比南边东吴更大的威胁!
因此,司马炎被迫调兵遣将,以主要精力对付秃发树机能。
此战,打了差不多10年,起起落落,最终西晋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平定了秃发树机能。
此时,已经到了279年。
灭吴的条件,此时才真正的具备!
平吴之难东吴能独自坚持17年,除了晋自身的一堆事情,以及名将陆抗的护卫外,还在于:灭吴,难度是很大的!需要晋统治者下很大的决心!
1、无经验可借鉴。
东吴,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据长江而守,以水军立国的势力。
同样,对于魏、晋来说,要突破长江,也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
曹操赤壁战败,此后,曹操、曹丕父子数次在淮南寻求突破,都遭到失败。
司马家上位后,虽然定下了巴蜀造船,顺流而下的总体方针,但是,要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毕竟,三峡地区仍在东吴控制中,三峡地区道路狭窄,兵力不易展开,“陆公(逊)谓之长蛇之势”,即便以益州顺流而下,也不容易突破。
当年,刘备不就企图顺流而下,结果大败于夷陵吗?
因此,晋要灭吴,并不是简单地一句“顺流而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西晋必须在北面也展开攻势,多点进攻,才可能打开局面。
但是,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多点进攻的展开,需要的协调难度是非常大的。稍不注意,甚至可能被敌人各个击破!
2、不易出奇,只能是实力碾压。
而且,当时,西晋没有“出奇制胜”的条件。
我们知道,魏能灭蜀,关键之处在于邓艾偷渡阴平。
然而,对东吴,晋却没有出奇制胜的条件。
魏蜀边境,主要是山地,易于隐蔽袭击,自然有“出奇”的空间。
但是,魏吴边境,则主要是以长江为主的水网地带。
一来,无遮无拦,只要稍微注意,大家对彼此的兵力调动都是一清二楚的,基本上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二来,如果不能夺取制水权,即便你“出奇”渡过长江,又能如何呢?当年,曹丕伐吴期间,臧霸就曾渡过长江,但没有制水权,也不敢深入,只好退回呀!
三来,东吴经营长江已经多年,东吴在长江沿线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防御体系,也没有谁像隔壁姜维那样搞“聚谷敛兵”,没有什么“空子”可钻!
所以,晋要灭吴,依靠“神来之笔”“出奇制胜”的空间很小。
要灭吴,只有实力碾压!
而当时的晋,对吴国并没有碾压级的优势!
3、东吴的实力仍然较强,晋并没有必胜的优势。
以总体国力论,东吴自然远不如晋。
但是,以自守论,东吴的实力是足够的。
东吴的常备军,有23万之众,是当年蜀汉的两倍有余!
而西晋兵力虽远多于东吴,但“武骑千群,无以为用",适合用来对吴作战的并不多。
晋在准备充分后,灭吴之战的总兵力也就是20万,并不比东吴多。
况且,即便你晋造船训练水军,毕竟是新建水军。
而东吴以水军立国已经快80年了,水军的成熟度、经验都到了很高的水准!
所以,晋要灭吴,在实力上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优势!
4、不宜持久。
而且,要攻吴,时间是不利于晋的。
(1)、难以克服的适应问题。
当时,南北之间对战,环境适应是一个难以克服却有至关重要的问题。
南北气候差异大,而当时的卫生条件不好,因此,无论是南方北伐,还是北方南下,都受到适应问题的困扰。
赤壁之战,曹军就因不适应长江流域的环境而生疫疾;后来魏吴交手,也常生疫疾。
正如当时贾充等人所说:到了夏天,“江淮下湿,疾疫必起”,不可攻!
(2)、物资消耗难以持续。
如前所说,要灭吴,不能是“出奇制胜”,也不能是“单点突破”(虽然必须以西路为主攻),必须是集中力量,在广大地区展开多点进攻!
这就意味着:晋需要花费极大的力量!
一旦不能一举而胜,打成僵局,那么,远道而来的晋军后勤压力是非常大的。
而以魏吴边境的地形,无论在三峡地区,还是在淮南战场,打成僵局的概率也同样是非常大的!
如此,此战的难度,可想而知!
5、风险大。
而一旦不能取胜,新生的晋政权将面临很大的风险。
一来,晋政权毕竟初立,虽然方方面面都“摆平”了,但耗举国之力而不能取胜,对国威的影响是巨大的!
毕竟,西晋的统治基础是世家大族。
世家大族掌握着主要社会资源,晋发动战争,自然影响到他们的经济利益;而一场无功而返的大战,将触动世家大族们的利益,影响晋王朝的根基。
在晋决心灭吴前,贾充等多数朝臣反对伐吴,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二来,晋在西北边境的局势也很不稳固。
秃发树机能之乱刚刚花了10年才平定,而匈奴右贤王刘猛也发动过叛乱,阴山河套地区的拓跋鲜卑等部也在蠢蠢欲动。
一场不能取胜的大战役,既损耗国力,又丢失了国威,很可能导致西北的再次动荡!
如此,倘攻吴不能一举而胜,那么,风险是极高的。
攻吴的难度不小,攻吴失败的风险不小,这种情况下,多数朝臣反对伐吴,而司马炎力排众议,采纳杜预、张华等“少数派”的意见,下定灭吴的决心,是需要很大魄力的!
就这一点,还是要给司马炎点一个赞!
蜀汉灭亡后,东吴还能独抗17年,这仍然是由实力对比决定的。
尽管在灭蜀后,(魏)晋在地盘、人口、兵力上已有了巨大优势,但是,仍没有必灭吴的条件。
作为一个新生政权,晋在内部及北部边境皆面临大量“优先级”高于灭吴的事宜。
而东吴方面,他仍然拥有完善的防御体系和足以自保的实力,并不好打!
如此,司马家在17年后灭吴,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司马家有许多值得诟病的地方。
但是,其统一天下的魄力和决心,还是值得我们点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