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此时距开国大典已经过去两个月之久。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介石这段时间在疯狂收集黄金,宝物打算运回台湾,时刻准备东山再起。
在第三批文物被紧急送上飞机的时候,驾驶室传来超载警报,由此可见蒋介石回归台湾所携带的宝贝数不胜数。导致警报响起的是十几个大箱子,工作人员哪里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只能逐一上报,等待回复。
不久,消息传到蒋介石的耳中,再三犹豫之后:“将超重物品扔在原地,拿黄金补上。”就这样刚被运上飞机的宝物又重新拖了下来,工作人员相当气愤,每个箱子都有几百斤重,这不是纯纯的折腾人嘛。
个别工作人员想要浑水摸鱼捞点好处便打开了超重的箱子,探头一看竟是一块大石头。该石头高二尺,直径一尺多,材质是花岗岩。工作人员失望至极在心里骂了两句就走开了,毕竟没有人会对一块石头感兴趣。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可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陈仓石鼓,曾被康有为称为“中华第一古物。”陈仓石鼓共有十只,形状像鼓上面细下面粗,顶端是圆的所以被称为石鼓。至于陈仓,是因为石鼓的出土之地在陈仓,所以被称为陈仓石鼓。
陈仓石鼓最先出现的地点是在唐朝陈仓山,也就是现在的宝鸡市石鼓山,一位牧羊的老农经过此地发现了石鼓。初见石鼓,老农也是颇为好奇,只觉得这些石鼓形状怪异,等他将上面的泥土清理干净之后竟显现出一些文字。
该文字笔法奇异,无人能识。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总会相信封建迷信,老农以为是天降石鼓是为祥瑞,便将此事宣扬出去。因此陈仓山一举成名,无数文人骚客聚集于此一探究竟。其中牛鬼蛇神等传闻也传递开来,不少乡民前来烧香跪拜,希望可以保一家平安。
一百多年后,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唐肃宗来到雍城躲避战乱,在这里他听闻陈仓石鼓的传说便下令将十座石鼓迁到雍州城内供文武百官赏玩。后来战火烧到了雍城,唐肃宗带着百官出逃,命当地官员将石鼓就地掩埋。
两年后,“安史之乱”结束,石鼓之名重新现世,不过这次它并未得到朝廷的重视。当地官员韩愈早已查到石鼓的埋地之处,上书朝廷8年未得音讯。8年后国子祭酒偶然看到韩愈的奏折甚为感动这才恳请皇上妥善保管陈仓石鼓。
后来石鼓被送到了当地孔庙,因为长时间在地下掩埋,石鼓显得锈迹斑斑,上面的文字也消磨严重。更为重要的是十面石鼓只找到九面,作原石鼓不知去向。不过,更为痛惜的是90多年后再起战乱,孔庙内的9面石鼓被偷盗一空,无从查证。
时间来到126年后,北宋王朝一统天下。宋仁宗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书画君王,听闻石鼓的传闻后便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向全天下承诺:倘若有人献出石鼓赏黄金百两。君王一言可顶万金,因此无数的人趋之若鹜寻找石鼓踪迹。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听此消息异常激动,如果寻得石鼓献给皇帝升官发财岂不指日可待。想到这里他便发动仆人四处寻找,两年时间转瞬即逝,最终他也只寻得9面石鼓,作原石鼓仍不知去向。
此时的他早已失去耐心,眼看只剩下一面石鼓,管家给他出了一个点子作假。作假的方法很简单:采集花岗岩石料由工匠根据石鼓拓本仿照。司马池思虑再三,既然两年时间都没找到作原石鼓,有可能早就被销毁了,自己作假也就死无对证。
想到这里,司马池心中再无疑虑,马上命石匠连夜赶制。为了不透漏风声,制作石鼓的石匠在成功之后全部处死。就这样假作原石鼓连同其他九面石鼓被送予宋仁宗。
十面石鼓找到,宋仁宗喜笑颜开将赏赐提升到黄金千两赐给司马池。不过还没等司马池享受这巨额赏赐,皇帝与名家学者们便发现了马脚:作原石鼓经历百年的侵蚀不可能保存如此完整,且上面的文字与其他九面石鼓有微弱的差异。
如此欺君之罪,司马池难逃一死,宋仁宗念他一心为国,且品学兼优最终罚他连降三级。作原石鼓也因此次造假风波名声大噪,甚至有人觉得其价值可以以一敌九。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做原石鼓一日不现身,它的价值便会越炒越高。
作原石鼓现身向传师是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金石收藏家,他偶然得到一份太氏石鼓文拓本,在与其他拓本一一对照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他发现这份拓本竟然保留作原石鼓的文字,可作原石鼓早就遗失200多年这是为何呢?
怀揣着探秘的心理向传师一点点查证,最终查明拓本来自于关中的太氏家族。得到了源头向传师夜不能寐第二天便差马车朝太氏村庄出发,本来一路上十分激动,可到地方一看太氏家族早已灰飞烟灭。
原来啊,太氏家族半年前因瘟疫全部惨死,朝廷为了防止瘟疫扩散命当地官员将太氏家族的庭院全部烧毁。
听到这一消息令向传师心如冰窖,但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晚上他便找了一家客栈安顿下来,明天返程。可躺到床上的向传师如何也睡不着,石鼓的事他已经放下了,可外面磨刀的声音实在刺耳。
满肚子怨气的向传师起床朝磨刀声寻去,原来是客栈后一名屠夫趁晚上打磨自己的屠刀。不过此时他的目光并不在屠夫身上,因为他发现屠夫所用磨刀石与石鼓形状极其相似,难不成真的这么巧合吗?
想到这里他快走了两步,仔细一看磨刀石上残留着些许的字迹,正是那面消失了两百多年的作原石鼓。可惜的是作原石鼓此时已面目全非,顶端被乡民削掉,因屠夫经常磨刀字迹也变的模糊不清。
不过现在已然顾不得这些,能找到作原石鼓已是大幸,目前最要紧的是赶紧通知朝廷前来搬运石鼓。宋仁宗听闻作原石鼓现身立刻命禁卫军前去运回,就这样十面石鼓终于再次团圆,不过他们的流浪还未停止。
宋仁宗去世19年之后宋徽宗接管宋朝,这位同样是书画爱好者。和宋仁宗不同的是,宋徽宗对于石鼓更加溺爱,他将十面石鼓的缝隙全部注入黄金,更为其打造了金身,不过使石鼓再次流浪的原因也正是因为金身。
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又被称为靖康之耻。金兵攻入北宋皇宫之时发现了注满黄金的石鼓,不出意外的他们跟随徽、钦二帝一同被带走。
后来金人发现了黄金内的石鼓,便将黄金一一剔除,将石鼓抛于荒野。直到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联军攻破燕京,随军出发的御史大夫王檝再次发现了埋藏于废墟的十面石鼓。王檝出身于凤翔虢县(今宝鸡市陈仓区)本就直到石鼓的传闻,回朝时不惜耗费物力人力再次将石鼓运送回京。后来虽经历改朝换代,石鼓却一直存于北京再未流浪。
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结局,1931年9月日军侵华战争打响,十面石鼓随着无数国宝再次流浪,中间曾辗转南京再入重庆。
侵华战争之后紧接着是解放战争,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蒋介石将国宝运送台湾。不过因为超重问题,且当时石鼓对于蒋介石意义不大,他更需要的是黄金,所以才选择放弃石鼓。
后来新中国成立,石鼓被送回北京陈列在故宫博物馆内。终此,石鼓结束了他的流浪。
陈仓石鼓命运多舛的经历实在令人唏嘘,不过幸好是保留到了现在。对我们来说陈仓石鼓不再只是一件文物,更是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石鼓现已被列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上面的文字也被誉为“书家第一法则。”它会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继续延续下去,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者!
关注作者,为您分享很多更有趣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