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亡了100多年,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谁来发工资?他们是谁?

鱼羊史记 2024-12-04 13:55:53

提起古代皇室陵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距今最近的清东陵。作为我国规模宏大、布局规整的皇家陵园之一,清东陵不仅被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旅游景区。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大清政权已经在113年前覆灭,清东陵至今仍有一群人在此坚守。他们是谁?又是谁在支付他们的工资?

清东陵始建于1661年顺治年间,最终完工于1908年光绪年间,历时两百多年,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这里是清朝皇室成员的安息之所,共有五位清朝皇帝(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十五位皇后及百余位妃嫔安葬于此。每一座陵墓都凝结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守陵人的责任与使命。提到守陵,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影视剧中的场景:犯了错的王孙贵族被皇帝发配到皇陵守陵,仿佛这是一个苦差事。

然而,在清朝,守陵其实是一份美差,甚至可以称为肥差。守陵人的俸禄丰厚,工作内容相对轻松,是许多人竞相争取的职位。清朝的守陵人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由宫中内务府专门指派的守陵人,他们通常来自八旗的上三旗,地位显赫,与皇室有亲缘关系。第二类是隶属于八旗子弟中的守陵卫士,这些卫士同样来自上三旗,负责陵园的日常巡逻和安全管理。第三类则是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守陵大臣官员,这些官员往往是因为犯错被贬去看守皇陵,但依然享有丰厚的俸禄。

以守陵大臣为例,根据史书记载,职位最高的守陵大臣每年可以得到1300两白银和数百担大米。即便是职位最低的守陵卫士,每年也能获得百余两白银的俸禄。按当时的换算,一两白银大约相当于200元人民币,即最高守陵大臣的年薪约为26万元,这在今天的公务员薪资水平中也属于相当高的档次。

普通老百姓一年挣不了几两白银,而守陵人却能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此外,朝廷还会出资为守陵人修建住宅,确保他们有稳定的居所。这种优厚的待遇,使得守陵人的职位逐渐传承下来,形成了世代相传的守陵氏族。然而,随着清朝的日渐衰败,守陵人的待遇也开始逐渐下降。

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国库空虚,官员们的俸禄和赏赐随之减少。慈禧太后的在位期间,她的奢华生活加剧了这一局面。她为了个人的享乐,不惜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来举办寿宴,导致国库更加紧张。守陵人的俸禄也因此大幅缩减,许多守陵人不得不外出打零工以维持生计。尽管生活艰难,守陵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使命,未曾放弃。1912年,清朝正式宣告灭亡。

在处理前朝留下来的问题时,民国当局特别注意到了守陵人的存在。他们要求民国当局继续支付守陵人的工资,以确保皇陵的守护工作不中断。对于民国当局而言,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承诺,对整体社会影响不大。然而,随着战争的全面爆发,民国当局自身难保,根本无暇顾及守陵人的待遇。经济来源的中断,使得许多守陵人不得不放弃这份工作,选择外出打工谋生。然而,仍有一些守陵人选择继续坚守。

在河北的马兰峪小镇,有一群人是从顺治皇帝时开始守陵,并代代传承至今。如今,这个小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上万人口的守陵村,民俗氛围浓厚,体系完善。新社会成立后,清东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官方对这些守陵人做出了适当的安排。许多守陵人的后代被聘为清东陵的管理者,他们负责陵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同时承担着传承守陵文化的重任。还有一些人在清东陵博物馆担任讲解员或售票员,继续守护着这片历史的圣地。对他们来说,这早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对祖辈的承诺和对文化的保护。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