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曾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人到中年,半生已过,终要明白:人生不是擂台,无需处处争锋。聪明太显,是非便多;言语过盛,祸患易生;锋芒毕露,反遭其累。学会敛藏智慧,少言是非,低调隐于人群,才是后半生最通透的活法。

春秋时期,司马懿为避曹爽猜忌,曾装病卧床七年。曹爽派人刺探虚实,他故意将汤药洒满衣襟,言语颠倒,装作老迈昏聩。探子回报:“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曹爽遂放松警惕,最终司马懿借机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夺权。
世人常以为装傻是懦弱,实则大智若愚。中年以后,看破太多人心算计,若事事点破、处处精明,只会将自己卷入漩涡。

《老子》有言:“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职场上,同事争功邀宠,你争一句便多一个敌人;家庭中,亲人计较得失,你辩一回便多一道裂痕。装傻并非真糊涂,而是把清醒压进心底,以钝感屏蔽无谓消耗。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中年人的智慧,是明知真相却留三分体面,心有乾坤却显七分愚拙。
02 闭嘴三国杨修才高,却因一句“鸡肋”揣测军令,被曹操斩首示众;明代万贵妃得宠时,其弟万通在宴席上嘲笑文臣迂腐,次日便被弹劾贪污,贬为庶民。
古人云:“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中年以后,当知群处守住嘴。

北宋宰相吕蒙正初入朝堂时,有人当面讥讽:“此小子亦参政耶?”他充耳不闻,同行同僚欲为其争辩,他摆手制止。后来他官至宰相,再看当年嘲讽者,早已泯然众人。事后他说:“若彼时争一句,今日便多一仇敌。”

人到中年,经历越多越懂得:抱怨的话,说多了折损福气;炫耀的话,讲多了招人妒恨;批判的话,传多了引火烧身。《韩非子》有言:“事以密成,语以泄败。”真正节能的活法,是把解释的力气省下来深耕自己,将辩驳的时间换成沉默的修行。

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自号“醉吟先生”。朝廷数次召他回长安任高官,他皆推辞:“世间富贵如朝露,何如岩边钓寒江?”昔日同僚争相攀附新贵,他却终日与山僧对弈,与农夫饮酒。后来甘露之变爆发,长安血流成河,他因远离是非而独善其身。

中年人最大的清醒,是懂得“隐身”。同学会上不抢风头,让年轻人高谈阔论;名利场中不凑热闹,容后来者崭露头角;朋友圈里不刷存在,任喧嚣自成风景。

明朝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道:“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年轻时生怕被忽视,中年后生怕太显眼。饭局七分饱,待人七分好。退出无关的群聊,远离消耗的圈子,把“主角位”让给天地,反而照见一身从容。

《庄子·山木》中记载:一棵树因木质疏松免于被伐,一只鹅因不会打鸣险被宰杀。弟子问:“何以自处?”庄子答:“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人到中年,当学那“不材之木”:遇事装三分傻,守住边界;开口减三分量,远离是非;处世藏三分拙,淡看浮名。中年不是衰退,而是重生——节能,方能续航;收敛,终得自在。
喜欢作品的话,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