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我就是沙皇”

凭阑听史 2022-06-18 17:07:34

01希望他再活70年!

1964年4月17日,苏联全国都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之中,因为这一天是伟大领袖赫鲁晓夫的70大寿。苏共中央在《贺词》中说“在尼·谢·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党使我国的经济、国防和思想政治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时,苏联各大报刊都刊登了赫鲁晓夫的大幅照片。莫斯科、列宁格勒大街的建筑物上也用金属构件架起赫鲁晓夫举手致意的全身画像。莫斯科政治出版社出版了八卷本赫鲁晓夫的言论集《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和农业发展》。

当天,赫鲁晓夫的寿辰庆典从早晨开始。上午9时,勃列日涅夫代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身份宣读了一份集体签名的《贺信》,向“最亲密的朋友和同志,表示特殊的敬意”,并说伟大领袖才度过了自己一生的一半岁月,“希望他起码再活70年!”

下午,正式庆祝典礼在克里姆林宫举行,许多外宾参加,勃列日涅夫代表苏联党和政府给赫鲁晓夫颁发第四枚金星勋章,并亲吻了他三次。晚上,盛大的招待会把整个庆典活动推向高潮。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仅仅过了6个月,作为赫鲁晓夫最亲密的战友和徒弟,勃列日涅夫就在一场阴谋中彻底埋葬了恩师的政治生涯。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前往克里米亚休假,他丝毫没有察觉到首都莫斯科发生的巨变。10月13日下午3点,赫鲁晓夫被迫返回莫斯科。随后在克里姆林宫的会议上,赫鲁晓夫被罢免了一切职务。反对派除了指责他在国内外政策上一系列的错误之外,还着重提到了他的任人唯亲和大搞个人崇拜。

真是风水轮流转啊!赫鲁晓夫当年正是凭借去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功绩上位的,而如今他万万想不到,在政敌眼中,自己也成了那个大搞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的对象。

随后,勃列日涅夫被选举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一个新时代到来了。

02我就是沙皇!

与自己的前任一样,勃列日涅夫虽然也有着深厚的乌克兰工作背景,但两人的性格却大相径庭。赫鲁晓夫个性鲜明、刚愎自用、热衷改革,而勃列日涅夫看上去平庸无能,但老谋深算,不喜欢改变现状,一心求稳。这样的一个人登上权力宝座后,注定了苏联在保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斯大林时代开始,苏联就没有对最高领袖进行顶层的制衡设计,导致最高领导人无论怎么做都是正确的。可是一旦被赶下台,当初做的一切又都是错误的。

在夺取赫鲁晓夫权力的过程中,勃列日涅夫并不是唯一的人。当初他被推向前台时,曾吓得泪流满面,只是由于新旧势力都对他比较满意,他才脱颖而出。

他上台后,为了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全盘废除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他认为,只有不断“完善”斯大林模式,苏联才有未来。

勃列日涅夫在执政的最初几年,还能强调集体领导,领导核心相对稳定。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勃列日涅夫不断地加强个人权力,逐步废除了集体领导原则。

勃列日涅夫大量提拔自己的亲信,把这些人安插在政府事务和外交部门;苏联部长会议讨论制定的第九个五年计划指标,打破先例由他个人签署公布;他还改变了过去与柯西金、波德戈尔内共同参加重大活动的做法,独自一人观看并检阅苏军的演习,加强在军中的个人威信;1977年,他取代波德戈尔内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独揽了党、政、军最高领导权力,集体领导最终解体。

在大权独揽的同时,勃列日涅夫也缓和了一些政治空气。他不再对政敌进行肉体上的消灭——只要终结了政治生命,他们在生活上还能享受到一定级别的待遇;他恢复了斯大林时期的干部特供制度和干部终身制,只要大家在工作上不算太失误,都能平平稳稳地呆在位置上。

就这样,“亲和”的作风为勃列日涅夫赢得了下属的拥戴。但允许官员“适度腐败”的放纵,也让苏联迅速官僚化和僵化,并最终自食恶果。

随着自己的志得意满,勃列日涅夫开始重拾个人迷信和崇拜,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1976年11月,关于勃列日涅夫生平的大型文献传记影片《一个共产党员的故事》在全国上映。影片从勃列日涅夫年轻时期在乌克兰的活动开始,一直拍到他在苏共二十五大上作报告。

内容除了反映他的党务、国务活动外,还有他的生活,包括狩猎、与孙子散步和观看体育比赛等。

同年底,是勃列日涅夫70诞辰,和他的前任一样,苏联全国上下掀起了颂扬他的高潮。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为他开辟了7天的专栏,刊登庆贺文章。

有的文章甚至说“党和人民热爱您,列昂尼德伊里奇。他们爱您,是由于您的仁慈和热忱,是由于您的智慧和对列宁主义的无限忠诚。您的一生,您的智慧和天才赋予您获得并融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贵品质的能力,这些品质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人物、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的领袖的特殊品质。”

据报道,1981年2月苏共二十六大时写道:勃列日涅夫在会上作报告过程中,被“78次掌声、40次长时间掌声和8次暴风雨般的掌声”所打断。这种“盛况”已经超过了斯大林时期。

勃列日涅夫欣然接受了人们对他的歌功颂德,甚至公然自称“我就是沙皇”。

03人们日夜研究我的著作

众所周知,从沙俄时代起,俄罗斯一直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成绩斐然。苏联建立后,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经典作品一度风靡世界。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又涌现出一位杰出的畅销书作家,他就是勃列日涅夫。

1978年,苏联著名期刊《新世界》陆续刊登了勃列日涅夫的自传体小说:《小地》、《复兴》和《处女地》。勃列日涅夫作为苏联领导人,一口气出版了三本回忆录,不禁让人惊叹其惊世骇俗的文学才华。

苏联媒体也连篇累牍地进行了相关报道。1978年11月12日出版的《真理报》宣传说,苏联人民到处都在“读、重读、废寝忘食地研究勃列日涅夫的著作”,因为它是“无穷无尽的思想智慧的源泉”。还有些报刊吹捧这些著作是“党的巨大瑰宝”、“政治才略的教科书”和“令人爱不释手的诗篇”。

勃列日涅夫的“三部曲”出版后,发行量达到惊人的4亿册,并被翻译成65种语言,使其登上了苏联畅销书的冠军宝座。因此,勃列日涅夫得到了著作权版税达50万卢布,这在苏联时期可是一笔巨款。

1980年,勃列日涅夫凭借该回忆录一举荣获列宁文学奖。他的作品被苏联中小学指定为课外必读书目,被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图书馆收藏,并被搬上了舞台和银幕。

但富于戏剧性的是,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多年后的1987年,苏联当局认定该“三部曲”为伪劣作品,被勒令从书店下架了。原来这位总书记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不擅长写作,于是他就找了几个记者捉刀替他写的。更加离奇的是,其中一名作者在写《处女地》时,只见过勃列日涅夫一次,而且只有10分钟。所以作品写成后,勃列日涅夫并没有修改过一个字。

综上所述,发生在勃列日涅夫身上的荒诞剧,关键在于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吹捧者心甘情愿地充当“马屁精”,而接受者却陶醉其中。

04登峰造极

20世纪70年代末,全球石油危机爆发,油价飙涨。正巧此时的苏联发现了很多超级油田,让苏联挣得盆满钵满。苏联上下都分享了滚滚的石油红利,于是,苏联军备和重工业也得以超常发展,军事实力赶上了美国。

勃列日涅夫趁机推出了著名的“有限主权论”,认为苏联有权决定邻国的命运。70年代,相继发生了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珍宝岛事件。1979年,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所有迹象已经说明,苏联已经掌握了全球事务的主动权。

1981年9月4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西方八一”演习正式开演。这次军演苏联直接出动50万兵力、1500辆坦克、超过2000辆步战车,目的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推演“如何推平欧洲”。

这场演习模拟了苏军将在3到5天的时间内拿下整个联邦德国,然后进攻法国。最后用不到两周的时间,在美军大部队抵达欧洲之前占领整个欧洲。

通过向西方展示强大的武力,勃列日涅夫好好过了一把“沙皇”瘾。除此之外,为了在第三世界国家广泛培养亲苏势力,苏联加大了对外援助的规模。到1981年,接受苏联援助的国家数量达到64个,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第三世界国家。

苏联的对外援助很大方,一般从来不计较得失,即使打肿脸充胖子也在所不惜。截止到1989年,苏联共援助了大约1490亿美元,这个规模大致相当于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总量的8%左右,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代后期,看似光鲜的背后,实际上早已经危机重重了。随着1982年勃列日涅夫的去世,苏联已经春光不再。油价的崩落,让庞大的苏联帝国不堪重负。苏联很快陷入工业滑坡、物资匮乏、粮食危机的窘境。

到最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彻底对苏联丧失了信心。到了1991年,由于苏联的各种矛盾已经积重难返,多重因素的叠加,最终让苏联一夜之间成为时代的弃儿。

05结束语

俄罗斯这个民族具有浓厚的崇尚皇权的历史传统,从古至今,他们都推崇极致的权力。伊凡雷帝、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等强有力的极权君主一直被俄国社会奉为圣明。因为强有力的“大帝”,确实在历史上为俄罗斯的疆域扩张和社会进步发挥过重要作用。正因为此,才出现了一大批像勃列日涅夫这样的新“沙皇”,带领着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走向未知的世界。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敬请大家点赞、收藏、分享和关注

0 阅读:32

凭阑听史

简介:拨开时空的烟云,洞察历史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