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发生严重事故,造成3名年轻女性遇难。这场悲剧不仅让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智驾系统、电池安全等问题产生质疑,也将创始人雷军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受此影响,小米集团(01810.HK)股价连续三日下跌,截至4月2日收盘,报44.55港元,下跌4.19%,总市值较事故发生前(3月28日)蒸发近1300亿港元。
作为企业领导者,雷军的应对策略直接影响着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和用户信任度。那么,雷军的实际应对是否得当?假如我是雷军,又该如何处理呢?
一、雷军的应对措施与评价
1. 快速表态,但行动滞后
事故发生后,雷军于4月1日晚首次公开回应,表达哀悼并承诺“不回避责任”,同时强调团队已配合警方提交数据,但因未接触事故车辆,许多问题无法解答。这一表态虽然及时,但距离事故发生已过去近三天,部分家属和网友认为回应“不够迅速”,甚至被指责“虚伪”。
优点:表态清晰,展现了企业责任感。
不足:黄金24小时危机公关窗口期被错过,导致舆情发酵。
2. 配合调查,但信息透明度不足
小米团队在事故次日(3月30日)赶赴现场,并提交了车辆行驶数据。然而,事故车辆尚未被小米接触,关键问题如车门是否解锁、AEB是否触发等仍无定论。家属质疑小米“冷处理”,称工作小组未主动接触他们。
改进方向:需在警方允许范围内,定期向公众同步调查进展,减少信息真空。
3. 安抚家属与社会情绪,但缺乏细节支持
雷军多次向家属致哀,但遇难者家属直言“希望说到做到”,并要求更详细的解释。此外,小米对智驾系统的局限性(如无法识别施工路障)未做充分说明,导致公众对技术能力产生怀疑。
二、假如我是雷军:危机应对的优化策略
1. 第一时间启动“三步走”危机公关
第一步(事故当天):成立跨部门应急小组,同步联系家属,提供心理支持与法律援助,而非等待警方介入后再行动。
第二步(24小时内):发布简短声明,明确表达对生命的敬畏,承诺全力配合调查,并开通家属沟通专线。
第三步(48小时后):在警方许可下,公布已知技术数据(如碰撞前车速、智驾系统状态),主动解释智驾功能局限性,避免猜测蔓延。
2. 强化技术透明度,直面争议点
针对“车门是否解锁”“电池安全性”等核心质疑,联合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检测,并公开阶段性结果。例如,宁德时代已否认涉事车辆使用其电池,小米需尽快确认电池供应商并说明安全性。
通过视频或图文形式,科普智驾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边界条件,强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避免用户过度依赖。
3. 重构品牌叙事,降低个人IP依赖
此次事件暴露了小米“雷军个人IP绑定品牌”的风险——公众将企业责任直接等同于雷军个人责任。未来需要:
建立专业公关团队,减少对创始人表态的过度依赖。
通过技术发布会、白皮书等形式,系统性展示安全研发投入(如碰撞测试数据、电池防护技术),强化“安全优先”的品牌形象。
4. 长期策略:从流量狂欢回归安全敬畏
小米SU7因高性价比和营销热度成为现象级产品,但汽车行业的本质是“安全无小事”。需要:
在宣传中平衡性能与安全,避免过度渲染“极速”“智驾领先”等概念。
推动行业合作,参与制定智驾系统安全标准,例如在施工路段识别、AEB响应速度等领域联合攻关。
三、雷军应对的得与失
雷军的回应在“态度层面”及格,展现了企业担当。
但是,在“行动层面”存在明显短板:信息透明度不足、技术解释模糊、与家属沟通滞后。
若能将公关策略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引领”,并推动品牌从“个人魅力驱动”向“系统能力驱动”转型,小米或能化危机为转机。
汽车工业的底线是对生命的敬畏。小米SU7事故警示所有车企: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安全始终是产品的起跑线。
对雷军而言,这场危机既是考验,也是重塑品牌价值的契机——唯有以更坦诚的态度、更扎实的技术、更系统的安全体系,才能重建用户信任。
编后小议:
今天的这篇文章,是读者留言点题。
老詹本想提笔撰写,转念一想,咦,何不请DeepSeek试试?
十几秒钟,大功告成!
仔细读了一遍,写得还算不错,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倘若打分,可给80分!
既然如此,发至公号吧。
几乎原文照发,未作多少改动。
如果老詹来写,水平也差不多。
只是通俗些,生动些,接地气些。
说实话,人家写得不错,该点个贊!
想起一句话,世界是公平的,
得到的愈多,付出也就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