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报156:保定制革厂停补即亏,电力线材厂断奶就垮

花木花木 2024-10-03 04:01:29

大概在1994年4月,儒副主任调出我们部到总编室(印象,待核实)任主任,克记者提拔为工交部副主任。

1994年4月11 日,保定市召开工业企业扭亏增盈工作会议,通报了有关情况:1994年一季度,全市76 户国有预算内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44户,占全部企业的58%,比上年同期增加18户,亏损额1964万元,同比增加亏损1183万元。

6 月23日,保定市召开扭亏增盈帮促工作汇报会时通报:工作已有成效,到5月底,预算内国有亏损企业已由2月底的44户减至36户,亏损面由58%下降到47.4%,有12家企业当月扭亏,停产、半停产企业由2月底的58户减至33户,降低了43.1%,2466人得到复工。

会后我在思考,扭亏难度实在太大了,举全市之力帮扶,才有8户扭亏,难点到底在哪儿呢?我想组织我们部搞个实地调查,走访一些典型企业,探讨一下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为下一步的扭亏提供借鉴。我把我的想法跟市里主管领导汇报,得到支持,同时还获得了一个8户特困企业的名单。

在现存36户亏损企业中,这8户扭亏的难度更大,也更有代表性。于是我决定就调查这8户企业。

7月1日,我设计了特困企业调查表。内容包括三部分,企业基本情况,包括厂名、建厂时间、厂区面积、职工人数。企业经营情况,包括资产总额、主要产品、主要设备、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经营者、科室人员、销售人员、科技人员、离退休人员、富余人员、管理制度、产品宣传、企业十四权落实、福利与办社会、亏损总额、欠债总额。应对措施:破产、拍卖与出售、租赁与国有民营、脱壳与分片、嫁接改造、委托经营、挂账经营、兼并。

7月4日上午,我在部里安排了调查任务。由于接受任务后,只负责调查,不参与写稿,我怕直接指派人家不乐意,就让记者们自己主动报名挑选,可以选一个企业,也可以选两个企业。最后克副主任、武记者、宇记者、民记者选了总共7个企业,剩下一个由我来调查。至于是谁选了哪个企业,我已经记不清,只能从现有资料上分析了。我把他们的调查结果都汇总在了4张大表上,但汇总时没写上是谁调查的,只有电子元件厂一栏中提到宇记者,所以知道这个厂是宇调查的。另外还发现了民记者的汇报记录,知道民记者调查的是制革厂。我还保留着我调查电力线材厂的笔记,自然知道这个厂是我调查的了。

这些调查资料,对于了解保定当年的工业状况,对于理解国有企业为什么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都有裨益,特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7月19日,民记者汇报的制革厂调查情况:

制革厂原来吃行业补贴(注:国家对猪皮生产有财政补贴),加工一张皮补贴10元钱。1989年国家统一取消这一政策,他们当月就亏损。制革业不是高技术产业,对各方面要求不高,形不成垄断,加之保定不产皮,要到外地采购,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设备前几年还先进,但现在不先进。只好卖设备发工资,卖库存发工资。已卖一台干燥机。正在联系卖进口的片皮机。技术力量不强,全厂没有一位大学生,只有一位老技术人员。他们的产品虽然质量好(1992年全省第二),但成本高,个体户卖2元一尺都赚钱,他们卖4元一尺还赔钱。1992年11月停产,外欠债达到1000多万元。去年市里给了100多万,才能正常生产了,可银行让还利息,一下抽走80万,就又停产了,每月流失十几万。工人在家休息不发工资,只有科室人员发工资。

汇总大表上填写的信息是:

保定市制革厂基本情况:建厂时间1956年。职工人数225人,离退休人员79人。

经营情况:资产总额407万,重新评估600万。贷款总额1008万,每年利息130万。产品本身不赚钱,1985年至1989年盈利,是因为1989年以前国家有补贴,补贴总额达到成本的50%(国家占23%,省占77%)。企业从领导到职工没有学制革的。职工整体素质偏低,培训也上不去。一张皮应片出3-4层,但他们只片2层,且质量不高。一级皮率仅为20%。企业领导不负责任,美商邱某某订货未要,使企业损失30万,而此人之前已欠40万。另外,原材料涨价,企业也消化不了。1989年国家调整政策,取消补贴,从此开始亏损。1992年11月15日全部停产,现已停产一年半。累计亏损692万,今年上半年亏损68.4万,欠职工药费20多万。今年上半年仅科室人员25人有工资,工资来源是卖原皮及要账。

应对措施:银行认为,已不是扶的事,它已经死了。

1994年7月25日,我去保定市电力线材厂调查,该厂位于五四路铁道路口的西边。向我介绍情况的为4 人,有厂长兼党委书记史全生、有张庆舜副厂长(原为482厂的部长),有保定市机械局副局长赵荣,还一位姓孙的同志(当时知道职务,由于没有记录,现在已不知道了)。

史厂长首先介绍厂里的基本情况,他说,该厂1968年建厂(注:《保定市新市区地名志》为1958年),为中二企业,在职职工300人(表格为291人),另有离退休人员30人(表格为36人)。军区团级单位。生产能力铝材1000吨,产值过亿。产品有纸包电磁线、漆包线、塑胶电线、钢芯铝绞线(保留产品)。铝杆产品停产3年多,没生产。有科技人员50人,其中工程类为20人。固定资产470万。资产净值740万(表格为730万),其中90万转移到合资企业。从1989年进入市场,生产计划停止下达,就走了下坡。

1993年5月底原厂领导自报为盈利,说多时一年200万利税。可1993年6月审计,该厂累计亏损547万(表格550万),还有100万潜亏(发了货,收不回货款)。有银行贷款700万(表格欠债:610万)。

史厂长说,他于1993年6月初上任,企业为银行三类账户,银行只收不贷。到1993年年底累计亏损638万。1994年1-6月亏损70万(亏损是700万贷款的利息造成的)。共计亏损708万。

他还介绍了他上任后的举措:

三次手术,精简机械,最后只剩下7个科室,纯管理人员23人,科室工人33人,其他人都下车间。去掉了6个科室,下去50多人。科室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只选聘一个科长,其他人原则不干涉。

1993年11月份,离退休年龄差5年的职工,厂内退休,两年内退近30人。改革治懒不治老,没有人闹事。

车间分灶吃饭,各产品之间可各自为战。搭下了经济实体架子。

纸包线车间与变压器厂、香港一家公司搞合资,已吸收70多人。是去年10月谈判的,今年3月运行,抓住了电磁线市场。

职工技术交流站承包漆包线车间,已吸收30人左右。为租赁。

塑胶线车间,搞科工贸公司,为子公司,已吸收20-30人。为租赁加承包。

钢芯线车间,想搞成股份制单位(与其他单位合搞)。

这样一搞,积极性的面儿就大了。它们的起跑线与乡镇企业一致,避开了对大厂干预的影响,算是改换门庭。

漆包线、钢芯线、塑胶线都有市场,那个活算那个,我看家。

关于面临的困难,史厂长说,主要是技术含量低,生产成本高,管理差,缺资金。另外负担重,离退休费、福利、住房、医院、电补、统筹保险,都消减利润。他还提到,铝杆市场非常大,但存在资金制约问题。

孙同志对企业面临的困难,作了补充说明,他说,现在厂长难当,国有企业改革越深化,机制上暴露的问题越深刻。改革头几年不明显,这几年暴露比较多,主要是领导意识、领导水平、管理机制等问题。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家综合平衡,是国家“给饭吃”,市场条件下得自己找饭吃。市场一是竞争性,二是共享性。过去有色金属、供电产品,不允许别人干。改革开放后,乡镇都干了,都是新建的,机制灵活,没有包袱。

孙同志还提到,该厂在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比较多。1993年年初至五六月,厂里投入40-50万,上了轧钢项目。结果环保不达标被罚款;产品质量不行,部里要求不合格都下马。1993年2月-3月,上铸钢项目,投资25万,加上土建,整个投入50万,最后彻底完了。选项是否科学,能否适应市场,非常关键,搞不好一下子就成了包袱。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就是作坊,经营很少考虑。

孙同志还提到,该厂也有过辉煌,但那是因为占山为王,独此一家。现在市场有扩大趋势,但该厂的份额却越来越小(原因是乡镇企业发展得快,河间有个个体企业,今年可发展到3个亿)。现在该厂的形势非常严峻,人均负债2万元,光贷款利息全年就100万。

孙同志提了一些应对措施:1、抓改革。2、抓管理,工人定岗、定员、定责。3、抓质量。4、抓经营。科工贸公司,搞成实体。这样全厂比较有希望。

张副厂长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厂基础比较好,技术、设备都比较好,主要是不适应市场,把市场全丢了。说漆包线、塑胶线、钢绞线没有市场,实际上市场有,哪为什么卖不出去呢?主要是不适应市场下的经营管理,机构设置和经营方式都不行。河间新华电缆厂产值3个亿,办公人员8人,销售200多人。全国布点,墙上公布每人销售情况。管理很严,用工很活。咱们没法比。他认为,在政策上对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应该平等。政府应活一点儿,尤其对困难企业。政府对困难企业应尽快拿出政策,要说了算数。政策帮助非常必要,政府应做点儿工作。

史厂长接着这个话题说,病牛、老牛要不要?不想要,杀了卖肉。想要,就下工夫。他从钢厂过来时,不知是这样的底子,每年100万利息,这样下去,再有3年就要不得了。

最后赵局长又补充介绍了一些情况,并谈了看法。

关于史厂长,他说,史厂长来得比较晚,抓了一些工作。企业扭亏增盈想了一些办法,由于窟窿大,一下解决比较困难。

关于该厂,他说,该厂原是省军区家属工厂,1986年时生产钢芯绞线、裸铝线。当时河北省只此一家,水电部便将其定为省钢芯绞线、裸铝线定点厂,列入国家计划。当时火了一段阵子,为机械工业做了一定贡献。随着时间推移,计划向市场转变,它适应性比较差。双轨制时上边光下达生产计划,不管原材料,还得自己从市场去买。我的意见是高来高走,可物价局要罚款。再到后来,完全走向市场,适应更差了。1985年该厂与富昌、定州的乡镇企业联营,对两家钱物账码不清,损失100万。当时领导虚荣心强,隐瞒下来,造成潜亏。

关于转换机制,他说,有些政策不能落实。企业法、厂长14权,落实情况不好,只有50%落实。厂长用工权落实不了,有的厂长反映,想从农村招工,但落实不了。厂长组阁班子权,没有落实。价格权……

关于行业规划,他说,从国家来看,缺乏对某一个行业的统一规划,有了规划也权威不大。现在是点多分散无特色。线材本身是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主要是资金占用,这个产品有销量,社会上就猛上,造成供大于求。如纸力缆,每年需要5000多公里,国内生产能力1.3万公里。塑力缆,市场需要6000多公里,国内18.9万公里。交联缆,年需4000多公里,国内生产能力2万多公里。

关于企业亏损,他说,客观上原来国家投入,靠贷款不合理,利息交银行,不算实现利润,它没有自有资金,只能贷款,贷款又拿利息。为什么个人出去就赚钱,在厂里就赚不了钱?负担不一样,越老的厂越困难。主观上,计划思想比较浓,销售不出去,市场不清楚,老用户丢了,新用户没有掌握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