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华为、三星等品牌率先推出折叠屏手机以来,这一形态的设备逐渐成为高端市场的“新宠”,也逐渐诞生了不同的形态。
然而,作为智能手机行业的标杆企业,苹果却迟迟未入局,直到2025年,多方消息证实苹果首款折叠屏iPhone已进入研发冲刺阶段,预计于2026年底或2027年初发布。
这款产品不仅承载着苹果对未来的技术野心,更可能成为重塑行业格局的里程碑,且市场发展热度也是非常高。
重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近期的市场中再次公布了关于折叠屏iPhone的信息,对于等等党来说,真的可以耐心一些了。
需要了解,此前市场中爆料了许多信息,比如苹果折叠屏iPhone将采用与三星Galaxy Z Fold类似的书本式纵向折叠设计。
展开后内屏尺寸达7.76英寸(约7.8英寸),外屏则为5.49英寸(约5.5英寸),折叠后厚度约9-9.5毫米,展开后仅4.5-4.8毫米。
与三星、华为等竞品相比,苹果在屏幕平整度上实现了突破,并且通过优化铰链结构和屏幕材质,使得展开时折痕“几乎不可见”。
再加上定制了4:3的内外屏比例,旨在实现“软件生态与iPad拉齐”的目标,这意味着用户在展开状态下可直接运行iPad应用,无需额外适配,大幅提升多任务处理效率。
而根据博主的信息称,折叠屏iPhone的内屏首次采用屏下摄像头技术,分辨率为2713×1920p,兼顾显示效果与自拍需求。
外屏则沿用挖孔方案(2088×1422p),保留前置摄像头的成像质量,这一设计既解决了折叠状态下自拍的便捷性,又通过内屏屏下技术维持了视觉完整性。
不过屏下镜头可不是iPhone首创,此前的国产手机、三星等品牌都进行了采用,隐藏不用过于的吹捧。
毕竟这则消息刚传出来的时候,市场中有很多网友认为苹果手机引领了屏下镜头设计,但实际来说,并非如此。
除了屏幕之外,设计方面也是进行了改写,比如为应对折叠屏设备的结构强度挑战,苹果选用钛合金作为机身主材,铰链部分则采用不锈钢与钛合金复合材料。
要知道,钛合金的轻量化特性(密度仅为钢的60%)可降低整机重量,同时其抗腐蚀性和刚性确保了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而且为优化内部空间布局,苹果取消了Face ID面部识别,转而将Touch ID集成于电源键,这一设计不仅简化了结构,还提升了折叠状态下解锁的便利性。
此外,折叠屏iPhone将定位为“真正的AI驱动手机”,依托大屏优势实现多模态交互,这点也是交互特性的一个新的改革。
其次,如果折叠屏iPhone明年进行发布的话,那么新机的配置参数也就没有特别大的悬念了,也就会延续iPhone数字系列的风格。
比如搭载2nm工艺搭载的A20系列处理器,性能方面会有较大提升,且功耗控制方面也会变得很好。
同时还会采用12GB运行内存,并且在影像方面应该会有较大提升,原因是折叠屏设计内部空间很大,可以塞下更多的元件。
至于操作系统则是内置iOS 20,目前的iOS 18还是蛮完善的,等到iOS 19进一步优化,那么等到明年,应该会更好。
还有就是新机的定价方面也逐渐变清晰,比如折叠屏iPhone起售价为2299美元(约合人民币1.66万元),几乎是iPhone 16 Pro Max的两倍。
这一价格策略凸显苹果对品牌溢价能力的信心,目标用户锁定追求前沿科技的高收入群体,且产能此前也有一些消息。
比如首代折叠屏iPhone在2026年的出货量约300万-500万台,2027年有望突破2000万台,若产能爬坡顺利,苹果或通过技术下放推出平价版本,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只不过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折叠形态+苹果生态”支付溢价仍需观察,毕竟这个定位还是属于偏高的存在了。
总之,折叠屏iPhone能否像初代iPhone一样颠覆行业,取决于苹果在用户体验、生态协同与成本控制上的平衡。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对新机有期待吗?一起来说说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