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哪吒》让许多人体会到阔别已久的年味儿,尤其是中年人。

在《哪吒》这场全民盛筵中,有多少人是爷爷、奶奶带孙子孙女,或者爸爸、妈妈带儿女,还有就是朋友、闺蜜、情侣、甚至是哥们儿一起看的,试问有哪一部电影,达到过如此盛况?恐怕仅有八十年代上映的李连杰版《少林寺》可以与其媲美吧!
当《哪吒》触动了无数个“申公豹”,又打动了无数个“土拔鼠”,当小孩子在电影院喝着奶茶、嚼着爆米花,爷爷奶奶在影院打瞌睡,中年爷们儿偷偷用袖子抹眼泪,年轻妈妈被哪吒的妈妈感动得抱紧孩子,这不就是一幅活色生香的二十一世纪版“年画”吗?
《哪吒》票房大家知道,谁能告诉我全国院线卖了多少杯奶茶、多少桶爆米花,如果按20一杯算,十个亿总有了吧!
中国的春节,不仅代表一年的新开始,也是旧一年的总结,许多人真的只有春节才有几天休息时间。作为70年代初的人,我始终觉得比现代孩子幸运,我们日子是贫苦,但假期没人上补课班,没有吃过幼儿园就开始内卷的苦,过年了贴年画、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无论是冬天的糖葫芦、花生板儿糖、酸枣面儿、老槽子糕,无不是美味无比,从大年23、再穷的人家也给孩子买两挂鞭,几个呲花,天上飞的地下转的,整条街的孩子全跑出来,玩儿到飞不动跑不动。到了大年三十的十二点,远近是鞭炮齐鸣、火树银花,整个后半夜,炮声就没断过,那是一种怎样的举国欢庆啊!

现在的孩子过年干什么?学习好的赶功课、学不出来的抱着手机打游戏、孩子们窝在自己房间里,吃饭了现请,就算你拿出十八般厨艺弄一桌儿菜,人家眼皮都懒得瞭,随便咽几口就又关上门不知干啥,自从所有人搬进了楼房,各人有了各自房间,别说邻居家老死不相往来,一家人很容易活成“舍儿友”。
春节晚会也没了赵本山,各路“明星”走马灯一样上阵,看着也热闹,就是不吸引人,过了初一还有十五,小时候哪家孩子不买几个纸灯笼提着,我小时候这种纸灯笼哪年都烧坏一两个,那个蜡烛永远卡不正,一倒了灯笼就点着了,但一条街的孩子提灯笼,挺壮观的。
如今的年没年味儿,节没节味儿,老百姓常说:“有钱天天过年,没钱过年犯难。”因为过年走亲花钱,许多人还要“拜山头儿”,本来就不鼓的钱包又瘪一块儿,弄个垂头丧气。
所以,近些年几乎没有形成任何一股“成气侯”的全民盛筵,老百姓也总觉得过年缺了点儿啥。
而《哪吒》的横空出世,满足了许多人的心理需求,主要如下:
1、罕见的扶老携幼出现在娱乐场所,让许多老人有了三代同堂的感觉,让从家庭边缘化的老人有了天伦之乐的感觉。
2、小孩子们更是对动漫喜爱,看电影院孩子们的笑声,治愈了多少家长的心灵。
3、白领们在申公豹身上,看到了自己半生缩影,发现连神仙也受这个罪,那一刻心灵得到空前慰籍。
4、妈妈们看到哪吒妈妈化成仙丹,觉得自己也会像哪吒妈妈一样,突然感觉自已很伟大。
5、所有中年男人听了敖广对敖丙那句:“儿啊,父王以前让你肩负了太多的期望,却不曾倾听你的想法。父王,对不起你。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今后,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这是千千万万个有责任的父亲的心灵呐喊。电影看到这,我都想对孩子说:“时代太快了,爸教不了你什么,闯吧”。
6、打工人看到土拔鼠时,心里酸,不过想想还有千千万的伙伴陪着,狠狠心疼了一把自己,又一下子释然。

总之,几乎全民都在《哪吒》里,给自已适配了一个角色,这是一种全民自发的共鸣,因此,无数人接踵而至,共同创造了一个几乎无法复制的电影神话。
不仅仅如此,大家托《哪吒》票房,也是一种抗争吧,毕竟每个为生活打拼的人,都想为这部电影叫声好。
《哪吒》是一部神话电影,同时也是现代版票房神话,他的成功背景丰富,有来自生活的,有来自现实的,有来自心灵的,同时让2025年也有了久违的“年味儿”。
《哪吒》是一定会载入史册的,不仅是票房记录,也是这个时代每个人无法忘怀的心路。可能也是无法复制的,也许,多年以后,我们回忆2025这个春节假期,仍旧会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