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评论员郭正亮最近的观点引发了不少讨论,他认为两岸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极低。核心论点很简单:看看俄乌战场就知道了,真打起来必然是血流成河、仇恨难消,北京方面不会不掂量这个后果。
这种判断,显然是看到了现代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带来的将是何等惨烈的景象。俄乌冲突这场延宕日久的战事,无疑提供了一个血淋淋的观察窗口。
现代战争的绞肉机:前线就是人间炼狱
看看俄乌前线的实际情况,就能明白“血流成河”绝非危言耸听。俄罗斯卫星一锁定,无人机深入敌后引导,接着就是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的精准打击。这种战术,对防空力量日益薄弱的乌克兰来说,几乎是“无解”的存在。
俄军就好像猫抓老鼠,想尽办法搜索和发现乌军高价值目标。 一旦发现,比如在新莫斯科斯克发现的乌军秘密训练基地,俄军导弹就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打击准备。
结果是什么?俄军战报显示,一次针对乌军训练场的突袭,就动用了集束战斗部,一枚导弹下去就是54枚子弹药覆盖。当场造成乌军150多人死亡,里面甚至还包括了30多名极其宝贵的外国军事教官。这种规模的伤亡,对急需专业人才的乌军来说,简直是“血亏”。
再看苏贾镇战场,乌军被死死压缩在一个大约41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苏贾镇这个地方地势广袤、平原,没有现成的地势可以防守。 乌军想建立防御纵深却被俄军快速压缩,整个控制区都在俄军炮兵和无人机的瞄准镜下。这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熔炉”,进去的部队面临的就是无休止的火力覆盖和绞杀。仅仅一周时间,俄军就收复了6个村子,包围圈还在不断缩小。
战争泥潭深不见底:打烂容易收场难
战争一旦开始,往往就不受控制地滑向更深的泥潭。俄乌冲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双方都投入了大量资源,战线却反复拉锯,看不到尽头。
俄军为了夺回库尔斯克突出部,投入了包括第44装甲师、海兵第810旅在内的大量精锐部队,甚至动用了先进的克拉斯诺波尔-M2制导炮弹和全天候FPV无人机。根据报道,库尔斯克前线,俄军投入大量先进克拉斯诺波尔-M2制导型152毫米炮弹和可以全天候昼夜作战的光纤FPV无人机。 但乌军即便处境艰难,其指挥官西尔斯基上将依然下令坚守,不愿轻易放弃桥头堡。
更令人担忧的是战争升级的风险。俄罗斯媒体已经在报道,乌克兰可能在制造“脏弹”这种准核武器。核脏弹是一种准核弹,就是将常规武器高爆炸药与放射性物质进行混装,成为一种准核弹。 制造相对简单,但造成的核辐射污染和恐慌情绪是巨大的。甚至有猜测认为,乌克兰可能在秘密研发老式原子弹。
这可能就是,泽连斯基敢于拒绝特朗普的矿产协议,以及拒绝俄罗斯停战协议的最大底气。 打急了眼,会不会真的上演“拿基辅交换莫斯科”的疯狂剧本?乌克兰高官甚至放话,宁可数百万人战死也不愿屈服。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让战争的走向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局面失控,留下的只会是无法弥合的创伤。
血的教训与历史镜鉴:仇恨是战争最大遗产
俄乌战场的每一天,都在积累新的仇恨。伊斯坎德尔导弹摧毁了1400个乌军目标,这背后是多少生命的逝去和家园的毁灭?乌克兰同样不示弱,2024年就对俄罗斯本土发动了130次袭击,打击了377个目标,并计划在2025年生产10万架远程自杀无人机,继续打击俄纵深目标。
从整个俄乌战争来看,俄军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战斗表现,比90%的俄罗斯武器都出色。 但这种军事上的“出色”表现,换来的是什么?是两个民族间日益加深的裂痕和仇恨。俄罗斯高官梅德韦杰夫强硬表态,要求乌克兰“必须投降”,这种姿态也反映了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
战争打烂一个地方容易,但要弥合战争留下的创伤,尤其是民族之间的仇恨,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甚至永远无法真正抚平。正如案例中隐晦提到的历史教训,强硬对抗往往导致两败俱伤,甚至鱼死网破。
郭正亮的判断,正是基于对这种惨痛后果的清醒认识。大陆方面必然会从俄乌冲突中吸取教训,认识到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将付出的巨大代价——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损失,更是两岸同胞间难以化解的仇恨。当一个有着数千万人口的民族决心要拼命的时候,还是非常可怕的。 这种血流成河、留下永久伤疤的前景,才是制约战争爆发的最根本因素。因此,郭正亮认为,大陆不会轻易选择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