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的孩子真的不适合金融专业吗?
在金融行业中,核心岗位大致可分为两类人群。
一类属于资源型,他们天生就带有项目或者资金,其主要职责是对接各类资源。
另一类则是技术型,他们精通各种专业技术,负责将工作切实落实到位。
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或许天然会觉得资源型人员仿佛不学无术,而技术型才是正确之选,但实际上,这两类人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
倘若没有资源作为支撑,即便技术水平再高超,也只是如同毫无用武之地的屠龙绝技。
若缺乏专业技术能力,即便拥有再多的资源,也难以将其有效落地实施。

从当下的行业现状来看,资源型员工的稀缺程度更为突出,而技术型员工则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过剩状态。
回到普通家庭是否适合选择金融行业这一问题上,存在以下逻辑:
其一,普通家庭往往资源禀赋欠佳,且家庭成员性格通常较为保守,很难凭借自身的情商与智商,在大学就读期间积累起足以抗衡有钱有权家庭的资源,从而无法成为资源型员工。
其二,技术型员工需要具备名校本科及以上学历,身体素质良好且能吃苦耐劳,还要有长期实习的经历,这些条件已经筛选掉了众多人选。
而那些能够坚持下来的同学,还需要在面临降薪裁员的大环境下,去竞争数量有限的工作岗位,胜算极低。
在当前金融行业整体态势低迷的背景下,普通家庭选择涉足金融行业确实并非明智之举。
金融的本质就是资源的掌控,你拥有什么资源或你家拥有哪些资源。
不然的话,就会成为金融市场的服务员,一生都在做低层次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人才不人才之说,尤其是金融行业。

所谓的金融行业人才就是:权力、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在金融行业中,学历只是用来筛选服务人员的一种标准。
95%以上的人都是从事基础性的服务工作,而只有5%的人成为领导者,他们擅长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利益。
金融的本质就是掠夺。就像一个赌场一样,仅仅依靠抽取手续费就能获得很多收益,但速度却很慢。
人类的贪婪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赌场往往会与作弊者勾结来获取更大的利润。
许多事情只能做而不能说,还有许多事情只能说却不能做。
如果你是朝着体制内发展,985院校金融硕士毕业,可以选择走选调生、人才引进或者进入人民银行。
尤其是人民银行,如今属于公务员编制,这无疑是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
即使你来自普通家庭,影响也不大,因为985院校的学历足以弥补背景上的差距。
而在实际工作中你能走多远,就取决于你自己了。
倘若你是为了赚钱而去工作,很抱歉,即便是985学历也难以发挥大用,有个好爹往往比什么都强。
当然,这并不否定有些人凭借自身极高的天赋,在二级市场上可以如鱼得水,此时学历背景等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在金融领域内,多数职位并不过分强调专业背景,而将资源视作核心要素。
顶尖的1%人群垄断了99%的资源份额,导致金融界频繁曝出负面事件。
归根结底,招聘过程本质上是资源的互换,众多高薪金融职位皆是通过资源交易获得,个人努力在资源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企业并不会因员工的辛勤工作而额外支付报酬。
从宏观角度看,随着整体经济增长放缓,作为顺周期行业的金融领域,其盈利能力无疑会受到冲击。
剥离虚浮、转向实体经济,发展硬核科技成为首要任务。即便经济周期复苏,结构性变化也将使得金融行业的辉煌不再。
当前金融领域存在诸多风险隐患,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低下,乱象及腐败频发。
监管层加强监管力度,会引发成本上升和业务模式调整,进而影响薪酬体系。
短期内,券商与银行的福利待遇可能会进一步下滑,并可能面临裁员。
技术革新与行业竞争也对岗位供给和薪资水平构成影响。
金融科技的进步,如区块链、AI等正在重塑金融行业的运营模式,部分传统职位极易被智能技术所取代。
伴随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升,竞争加剧,一些机构可能采取降薪措施以控制成本。

对于有志于未来投身金融领域的家庭孩子,这里提供几条建议。
首先需明确,金融行业主要需求两类人才:研究型与销售型。
前者如基金经理、研究员等,这类岗位倾向于招募复合型人才。
例如量化研究员需具备统计与金融知识,医药研究员则需医学与金融背景。
获取金融知识相对容易,而掌握另一半专业知识则有难度。
后者则需要依赖个人资源和性格特质。
这个世界上,任何高价值的事情,一定没有标准答案。
而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最优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