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堆糖(侵删) 文:小梦
【夜行梦话,小梦倾听】:全网同名,欢迎关注,转载请授权,抄袭必究!期待您的故事。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两年的原生家庭问题,好像突然间变得严重了?”
从那句「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到越来越多被发在社会问题中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幸和爆发的矛盾。
人们都在感到遗憾和不安,也开始因为类似的事情而焦虑,但这类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
1.她不知道什么是对错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分享说,自己在考上大学之前,一直是责怪自己的父母的。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只有过年那几天在家,可精力几乎放在弟弟身上,很少会主动关心自己的女儿。
母亲每天都在为了农活,为了家务,为了照顾衣食住行而忙碌,不管自己多努力,母亲永远不曾给予她任何夸奖。
她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总是忽略自己,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奶奶总是说’男孩子才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
甚至到后来,她开始默认了这些事情,她和父母一样去照顾自己的弟弟,她认为只要弟弟开心,自己就可以得到表扬。
可现实却是,当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之后,在舍友的影响下,她渐渐开始明白,女性并不是任何外在的附属品。
母亲之所以会默认这种生活模式,是因为,她同样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她所见识到的世界,建立的思想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
对于很多面对类似问题的家庭,其实它们的本质原因都一样:一个从没有吃过糖的人,不会认为糖果有罪,有罪的就只能是自己了。
2.家庭,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不要去和一个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恋爱。其实本质上并不是说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配不上爱情。
而是,对于那些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来说,他们所苛求的、希望的、得到的,是很多人给得起,却不一定能够承受住的。
他们往往会比一般人更容易抑制不住的胡思乱想,他们缺乏安全感,对这个世界任何靠近他们的东西,都想要牢牢抓紧。
可这种挽留,有时候并不是一段良好关系建立的基础,反而会成为过犹不及的锁链,去让对方感到窒息,感到更想要逃离。
或者说,他们就像是一颗即将枯死的树木,别人对自己一点点的好,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拼命活下去的解药。
那种悲观、绝望、自负的心态,由于是从小因为一点一滴的小事而形成的,所以带给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们就像是一个矛盾的个体,渴望爱又怕失去爱,想抓紧又怀疑对方的真实性,只能不断自我拉扯,伤人伤己。
这不是他们的错,却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他们渴望得到拯救,却也不愿轻易相信他人,害怕跌入更深的情感深渊。
3.我迫切需要一个自己的家毕业多年,想起曾经的一位同学,她当年毕业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自己大学四年攒下的钱,去付了房子的首付。
当时所有的人都在羡慕,她年纪轻轻靠着自己获得了成功,可只有她自己哭了,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因为替过去的自己委屈。
自己刚上初中,就得到了父母离婚的消息,父亲在之后很快组建了新的家庭,母亲也找到了一份自己想要的幸福。
而作为父母曾经的爱情结晶,她仿佛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多余的人、上学的时候,她最讨厌面对的就是寒暑假假期。
因为她无处可去,尤其是在照顾自己的奶奶去世之后,父母都不欢迎她去自己的新家,不管她如何哀求,都无动于衷。
所以,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打工和学习,她迫切的需要一个房子,需要一个可以不被赶走的,为自己挡风遮雨的地方。
对于很多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更容易在得到别人一丁点好的时候,就掏心掏肺,因为,他们没有被爱过。
那种被当做局外人的生活,是他们不愿意却不得不面对的痛。他们比现实逼着学会更加懂事,更加独立,也承受着加倍的委屈。
4.那不是我能做的选择伊能静曾经在节目中说:“我的毛病不是我想要的,我也希望我是那个有本事可以锁我要选择家的小孩,可是我不是那样长大的。”
原生家庭中,其实太多的苦难压力,并不是故意给予的,那些伤害和观念,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被投掷到下一代的身上的。
比如,当他开始以为,自己是父母的负担,如果没有自己,父母或许可以活得更好的时候。
那不是他们的错,现实却要求他们,要用自己的一生,为那些买单。这不公平,却无可奈何。
以上,祝您好梦,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