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堆糖(侵删) 文:小梦
【夜行梦话,小梦倾听】:全网同名,欢迎关注,转载请授权,抄袭必究!期待您的故事。
在网上刷到一段文字:他说在听众提问环节,有一位观众拿起了麦克风说,自己听不懂那些文学和艺术。
明明是一句在很多人看来像是在找事一样的话,却让很多在场的观众为他鼓掌。
而原因很简单,因为被提问者,并没有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去看待这名工人,而是选择了尊重。
1.我们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这两年,很多所谓的学者专家的话,一次又一次被骂上了热搜,引起了无数网友的群嘲。
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些发言的人没有足够的学识和能力么?并不是的,甚至他们比很多人更早的拥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那么为什么他们所提出的那些观点,会成为普罗大众眼中的一个笑话呢?因为,他们脱离了群体。
从‘我建议大家把多余的钱都拿来买房子’到‘租房可以找离公司近一点的,不要浪费通勤时间’等等的内容。
或许,在这些专家学者看来,这就是一次普通的采访,是体现他们的能力,展现他们的水平和思想层面的一个舞台。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些人可以一晚上的住宿可能超不过十块钱,一天的饭可以用几个馒头凑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在不同阶层的人,是会对其他阶层产生好奇的。就像那个坐车去看陈丹青作品的工人,他好奇,所以做了这个举动。
他想看看,这个人到底是谁,为什么可以在摄像机前,面对别人,说出他心底里想说的话,而大部分专家学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不管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子女,都已经习惯了用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平视,已经是他们可以接受的最低角度,多一份都是他们无法忍受的程度。
2.同是绝望,也各有不同网上有个小笑话:“一位教授搭乘了渔民的船,他想找点话题,便问渔民,你懂诗吗?渔民说不懂,教授说你生命少了一半;
接着教授又问渔民,那你懂音乐吗?渔民说不懂,教授很遗憾地说那你另一半生命也没了;
没多久,风浪来袭,一个浪将教授打进了水里,扶着翻了的船的渔民问教授,你懂游泳吗?教授说不懂,渔民说:那你整个生命都没了。”
这个笑话,现在想来,其实也充满了讽刺意味。对于教授来说,教书育人,享受别人的尊重和爱慕,他已经拥有了很多人羡慕不来的人生。
而对于渔民来说,教授所拥有的那一切,在他看来一文不值,可是他也掌握着教授所不具备的能力,而正是这些能力,关键时候,可以拯救他的生命。
想起曾经一位人文学者提出的一个观念:“不要将你高高在上的知识,试图传授给一群连温饱都是问题的陌生人。”
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阳春白雪,都不如直接给他们一袋大米让他们感到开心。他们不在乎什么艺术人文,他们的眼里,只有活下去。
在很多人看不到的地方,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活着,就已经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别人随手的一只皮包,可能就抵得上他们一年的营生。
3.你不需要真的理解我在看《大象席地而坐》的时候,这部四个小时的电影,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足够窒息的存在。
因为,在这里,没有一丝的美好,却可以在四条原本看起来并没有关系的人物线上,找到很多人生活中真实的痕迹。
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抱怨、憎恨、厌恶,从这四个人的视角,重新展现给观众看:这世界,其实没有什么奇迹,也没有足够美好。
如今的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我们触手不可及的生活,在那些片段里,有很多我们期待了很久,却终究无法实现的梦想。
现实总是在一边勾画着美好,一边又一点点揭开最残忍的生活,告诉我们,那些幻想,终究会成为一场泡沫。
人们不允许身边的人摆烂,所以扯着他们继续前进。人们活在父母的期待里,活在另一半的承诺里,就这样,战战兢兢地挺着。
其实,人本该是直白的。可是,终究有人站在了审判者的位置上,有人成为了他手里的锤子,成为了他身旁的那柄秤。
所以,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根本没有什么公平和感同身受,尤其是对于不同阶层来说,这更是无稽之谈。
认清现实,有时候并不需要多么离奇的经历,不过是在生活的击打中,将梦想贩卖,用来换掉那个快要发霉的枕头。
4.建议,听听就好我们永远无法要求,别人为我们做什么,或者,某些人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做什么样的决定。
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他们做不到,同样的,我们如果有能力站在那个位置上,也同样无法做到。
就像电影《寄生虫》中,男主说得那样:“钱像熨斗,能把人熨平,没有一丝褶皱。如果有钱,我会比他们还善良。”
有些事,并不是看开了才放下了,而是在明知道自己做不到、得不到的时候,不得不选择了放弃。
人,不是从出生之后,才开始定性,而是在摔倒无数次之后,才懂了活着的残忍。
以上,祝您好梦,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