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工运的江西探索中汲取奋进的磅礴力量
江西省总工会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不仅有着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等美誉,党还领导工人运动在江西书写了伟大奇迹。江西在党领导的红色工运中作出了积极探索,在开展罢工斗争、参加武装起义、形成工农联盟,以及创建、保卫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等诸多方面开了先河,竖起“全国工运的一面旗帜”,立下了“苏维埃政权的坚强柱石”,缔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丰碑。充分挖掘江西工人运动从“旗帜”到“柱石”的演进历程,对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主要有四点现实启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工会工作的政治原则和根本保证
1921年秋,毛泽东到安源实地考察工人情况后,决定派李立三常驻安源,发展工人运动。李立三从产业工人中发展培养先进分子,成立了中共安源路矿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开创了党对工人运动的正确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正是有了党的直接指挥、党支部的直接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才得以成为“幼稚的中国劳工解放运动中最有成绩的一件”。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工会工作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保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自觉把工会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在工会系统落实落地。
党的创新理论是工会工作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人运动的光辉典范,树立了中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罢工前夕,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安源的局势,为安源路矿工人制定了“哀兵必胜”的斗争策略。二七惨案后,全国工运陷入低潮,毛泽东又根据实际情况,为安源工人制定了“弯弓待发”的策略,指导安源工人“暂避锋芒”,暗地积蓄力量,随时准备斗争。刘少奇等人还创办了党的第一所党校——中共安源地委党校,对广大党团员和工运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在党的领导下,安源工会成为二七惨案以后全国除广东以外唯一公开存在的革命堡垒,安源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小莫斯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职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走到职工身边、走进职工心里,增强广大职工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广大职工中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党的中心任务是工会工作的时代主题和奋进方向
江西工会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带领工人群众投身党的中心任务。党的一大确定了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江西工会开展了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工人运动陷入低潮,江西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又积极投身到武装起义之中。在南昌起义中,广大工人组织纠察队、担架队、运输队,帮助起义部队搬运各种军用物资、救护伤员、维护秩序、打扫战场等。在秋收起义中,以1300多名安源工人为主体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英勇斗争,战果显赫。井冈山斗争时期,建立了工农联合红色政权,开创了工人运动的新局面。江西广大职工群众紧紧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艰苦奋斗、建功立业,百年工运史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显得尤为耀眼。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把亿万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投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组织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开展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革新、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创造和“五小”等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带动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在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中展现作为,助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筑牢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是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和长期任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江西工人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生产、参军参战,切实担负起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双重任务,为保卫、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推动和巩固了红色政权。1933年,仅中央苏区各级工会就为各级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输送了近万名干部。苏区工人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织生产竞赛和突击队,积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改善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支援反“围剿”战争中,在“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加强红军中无产阶级的骨干”的号召下,广大工人踊跃加入红军,到1933年底,中央苏区12个县共有19960名工会会员参加红军或游击队。苏维埃运动塑造了党、政府与工会的正确关系,苏区时期,工会是党团结组织广大工人阶级的群众团体,是党与工人联系的纽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开创了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职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职工,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浸润职工,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的工作,引导职工群众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密联系起来、统一起来,使广大职工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百年征程映初心 牢记嘱托展风采
贵州省总工会
贵州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在中国工人运动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贵州工人运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百年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实践模式。贵州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唱响了雄浑壮美的劳动赞歌。
贵州工运的发展历程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回望,从青溪铁厂的机器轰鸣到“中国天眼”的宇宙回响,从赤水河畔的红色火种到云上贵州的数字浪潮,贵州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辉煌业绩,书写了璀璨华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迈上星火燎原的觉醒之路。1886年青溪铁厂的建立,标志着贵州近代工业的开端,到20世纪初,贵州工人阶级开始形成并集中在采矿、印刷、纺织等行业。1929年,赤水兵工厂成立贵州首个中共党组织,标志着贵州工人运动进入党领导的新阶段。1930年~1936年间,红军6次入黔,革命活动遍及贵州68个县(市),通过传播革命理想、组建遵义县赤色工会等举措,将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植入贵州。1934年,黔东特区颁布《农村工人保护条例》,成为贵州第一部对工人运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劳动法规。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贵州工人阶级通过抢修公路铁路、参与军工生产及组织募捐等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后方支撑。解放战争时期,贵州工人阶级持续开展反迫害、反饥饿、反内战斗争和护厂护城运动,为贵州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谱写奠基立业的奋斗篇章。1952年,贵州省总工会成立,工会工作翻开了崭新一页。三线建设期间,40余万名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汇聚贵州,建立起以国防科技工业、能源、钢铁、机械、化工等为重点的工业体系,为贵州发展奠定了现代工业基础,开始从根本上改变贵州“一穷二白”的面貌,同时也诞生了伟大的三线精神。全省各级工会团结引领广大职工与党同心同德,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和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与奉献精神,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了光辉业绩。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唱响改革创新的时代旋律。贵州各级工会坚定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推动《贵州省企业集体合同条例》《贵州省工会条例》《贵州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出台,深入开展“六大活动”,深化拓展“工业强省·工人当先——工会组织在行动”主题活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踊跃参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交出高质量发展的贵州答卷。贵州各级工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着力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实“五大行动”,先后开展“建工会·促就业”“匠兴工程”、首届全省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最美劳动者选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贵州省工会条例》执法检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半年攻坚行动等,打造“黔酒茶绣工匠”、工会驿站、职工医疗互助等一系列服务发展服务职工品牌,团结动员全省广大职工积极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主战场,奏响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
贵州工运的特点规律
百年风雨兼程,在党的旗帜下,贵州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与时俱进、彰显价值,体现出鲜明特色。
政治性与时代性相统一。贵州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扣时代主题,把党的中心任务作为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主题和方向,强化使命担当,为贵州革命、建设、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用劳动书写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
民族性与共同性相融合。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贵州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注重民族团结,活化百年红色工运资源,打造“中国梦·劳动美”系列职工文化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贵州工运既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三线精神等优良传统,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既有线下服务职工传统模式,又有运用数智化赋能工会工作。
贵州工运的经验启示
百年征程,镌刻下贵州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历史荣光与奋斗足迹,给予我们极为宝贵的历史启示。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永葆工会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工会组织首先是政治组织,工会工作首要是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永远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
必须服务发展大局,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建功立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工会组织的光荣传统。要紧扣党的中心任务,切实找准工会工作服务发展大局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深化群众性创新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广大职工建功立业、创新创造的智慧和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必须做实维权服务,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要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权机制中积极作为,把维权服务工作放到促进共同富裕的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建立完善以普惠性服务和精准帮扶为重点的服务体系。高度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等群体,帮助他们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做到职工需求在哪里,工会服务覆盖到哪里,夯实和谐劳动关系基础,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
必须推进改革创新,焕发工会组织生机与活力。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是推动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聚焦工会工作的薄弱环节和职工群众的迫切需求,在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上下更大功夫,积极推动工会法治化建设和数智化转型,努力使工会工作更加符合中央、省委和全总要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职工,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百年征程春华秋实,续写新篇击鼓催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百年工运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聚焦贵州主战略主定位,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拼搏创新的实干担当,团结动员全省广大职工以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工会新风采。
从延安时期工会工作中汲取奋进力量
陕西省总工会
延安时期,是中国工人运动从理论到实践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和重大转折时期。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持续推进工运事业发展和边区工会建设,谱写了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的光辉篇章,为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和宝贵的工作经验。
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的最大政治优势,必须把牢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
延安时期,党中央将工人运动纳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整体布局,通过组织建设与制度设计,为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党中央领导下,先后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陕甘宁边区总工会、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等,组织动员职工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发展边区工业经济、支援前线、创办工人学校,有力推动全国工人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历史实践证明,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自发抗争到自觉革命的历史性跃升,根本就在于始终坚定不移地接受党的全面领导,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新征程上,推动工运事业发展和工会工作,必须将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集体学习制度,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在工会系统落地落实。要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打造陕西“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工作品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近职工身边、走进职工心里,把广大职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做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
劳模精神是激发群众力量、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的精神引擎,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组织动员广大劳动者以主人翁姿态建功立业
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劳动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结晶。早在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关于春耕运动的决定,首创劳动英雄评选机制;到后来相继颁布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生产运动奖励条例、奖励模范劳动者办法等,将劳模表彰奖励以制度化形式固定下来;再到举行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表彰以赵占魁、吴满有等为代表的劳动英雄,极大地激发了边区人民的劳动热情,为生产自救和革命根据地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政治动员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群众工作新模式。
新征程上,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广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劳模工匠助企行”等活动,通过先进事迹宣讲和表率作用发挥,带动和影响更多人学习劳模、争当劳模。要把充分发挥劳动和技能竞赛作用作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组织行业性、区域性竞赛,推动向“三新”领域延伸拓展,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要广泛组织开展面向生产一线的“四技五小两比”等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并与推进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工作室联盟、工匠学院建设结合起来,带动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在产业链核心技术环节揭榜挂帅、攻克难关,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主力军力量。
调动企业和职工两个积极性是发展的基础因素,必须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与职工形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
延安时期,为适应全民族抗战、保证生产需要,边区政府和边区总工会相继出台战时公营工厂集体合同准则、劳动保护条例、公营工厂职工工资标准决定等法律法规,对工作时长、工资待遇、劳动保护、政治权利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修改完善相关内容,照顾统一战线中各阶级利益,基本构建和形成了“劳动保护、劳资两利”的动态平衡机制。
同时,边区工会注重民主管理,赋予工人广泛的选举和自治等权利。比如,公营企业首创“三人团”管理制度,搭建起劳资政三方协商平台,将企业效益与工人福祉挂钩,开创了中国特色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新征程上,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和劳动关系领域新形势,健全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持续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推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让职工更公平享受企业发展成果。要有效发挥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等制度机制作用,深入开展涉工法律规定执行监督专项行动,全面有效推动“一函两书”落实落地,切实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共赢发展。
职工群众是工会组织的力量源泉,必须走好群众路线,不断增强工会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
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工会组织的必然选择,也是开展工会工作的内在要求。延安时期,边区工会坚持根据形势和任务,因势利导确定工人运动方针,提出工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巩固和扩大工会组织,使之成为广大职工“自己的堡垒”和“民主的团体”,其实质就是强调工会不仅要通过团结工人、凝聚力量,成为党领导下的重要群众力量,也要通过发展民主政治增强工人对组织的认同感,避免官僚化倾向。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边区工会更注重纠治在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党八股现象,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并通过整顿会员资格、优化选举程序,组织工人参与大生产运动等措施,增强工会的群众代表性和组织动员能力。
新征程上,工会组织要紧紧围绕增“三性”、去“四化”这一改革主线,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常态化开展工会干部赴基层蹲点活动,问计问需问效于职工群众,在基层一线帮助企业和职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要不断完善“普惠性+特殊性”维权服务体系,叫响做实送温暖、送清凉、金秋助学、职工医疗互助等工作品牌,巩固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成果,让职工群众拥有实打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加快工会数智化建设,推动工会业务能网尽网、应放尽放,实现职工需求网上受理、职工服务网上实施、工会工作网上推进、工作成效网上呈现,为职工提供可感可知、直接直达的服务。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