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最悲切的诗词,送给最不舍的人

山光客 2023-08-28 03:38:23

天上人间安乐,万千灯火齐鸣

关注山光客,我们一起成长。

农历七月里,有两个相逢的节日,鹊桥相会的七夕与月圆魂归的中元。

七月初七的七夕,是跨越星河的重逢,那有无尽的浪漫和爱恋 。

七月半的中元,是生死茫茫的再见,只有无尽的哀思与悲切。

“金风玉露一相逢,却胜人间无数”,七夕是生人的节日,所以如此喜悦。

“只有梦魂能再遇,堪嗟梦不由人做”,中元是逝者的节日,寄托无穷的思念。

七夕可以写得花团锦簇,因此有不少名篇;但写中元唯有感情真挚,方能出彩。

明朝的李之世本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他的《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却是不俗,那股能传染的悲切也是让人感怀。

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

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

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

子欲养而亲不待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千年的仁孝传承也是将这种情感放大。

笔者之所以认为这首诗最悲切,是因为那无处安放的秋梦,也是那千里之遥的思念,更是那泪眼朦胧的哀悼。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礼记》

在先贤眼中,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彻底的消亡,他们将会前往另一个世界生活。

所以说葬礼与哀悼是有意义的,那不仅仅是种仪式,更是生人对亡者的告慰。

中元在夏末秋初,阴阳交汇的时节,道家将其称为“鬼节”,佛家称为“盂兰盆节”,儒家也是将其视为敬亲孝祖的节日 。

李之世是明朝时的读书人,此时儒释道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他在中元节无法归家难免泛起悲情。

悲的不是自己,而是那曾经记挂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无人祭拜的灵位。

《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是李之世在长寿庵过中元节的倾诉。

七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但远方砧板上的捣衣声却绵绵不绝,这让梦到家乡的诗人惊醒。

想到这是盂兰盆节,不免想到了那时刻挂念自己的母亲,想要报答却天人永隔。

因为生母信佛,所以到长寿庵礼拜,捐钱捐物以全那份念想,想让自己安心。

但想到家里那无人打理的牌位,曾经自己因远游而错过的孝道,双泪就忍不住地流。

在21世纪的今天,交通工具的便达与通讯手段的即时,让时空不再是限制,不必像古人一样在千里之外过中元。

但是那种悲切却是相通的,曾经朝夕相处的长辈,终究还是要临岁月侵蚀,他们也从中元的执行者变成那不动的木雕。

年幼时,满眼只是那被撤下来的贡品;长大后,却也学会了先辈了一样庄重,因为那有自己生命里重要的人 。

最悲切的诗词,送给最不舍的人,因为不舍所以悲切,因为悲切所以珍惜,这大概就是中元节的意义。

原创不易,期待更多关注。

0 阅读:169
评论列表
  • 2023-08-28 18:36

    每年农历七月初十五日是传统的中元节、鬼节,也叫盂兰节、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传说这一天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家家都要祭祀、追思祖先、先人,给先人烧冥钱这是中元节、鬼节、盂兰盆节一种传统的风俗习惯,现在中国的中元节、鬼节、盂兰盆节的节日活动远不如日本热闹,日本的盂兰盆节也叫盂兰盆会,明治维新以前是农历七月初十五日,明治维新以后大部分地区改为公历8月13日至16日,也有些地区还是农历七月初十五日,日本的盂兰盆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要过好几天,有的人家在先人坟前烧冥钱,还有的人家在自已家门口附近烧冥钱,这些都是在追思祭祀祖先、先人,另外日本的盂兰盆节还有节日的舞蹈,这是日本盂兰盆节日的高潮,非常的热闹。

  • 2023-08-28 18:35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十五日,是中元节,鬼节,盂兰节,盂兰盆节,盂兰盆会,南方过的是农历七月初十四日,北方过的是农历七月初十五日,民间老百姓将这一天称做鬼节,儒家将这一天称做祭祖节,道教将这一天称做中元节,佛教将这一天称做盂兰节,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佛教的盂兰盆节,源出自佛教经书:(佛说盂兰盆经),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中元节,盂兰盆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当时也并不叫鬼节,只是在近代因为某些原因,将中元节,盂兰盆节,称做封建迷信,才将中元节,盂兰盆节称做鬼节的,这其实是一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