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必须玩命地练社交?学会独处也很重要!

小米和大米 2025-03-20 17:54:49

“妈妈,陪我玩!”

有段日子,只要朵朵一闲下来,我的个人时间就会被无情挤占。

有一次,我正忙,思路被朵朵的呼喊打断,烦躁瞬间上头,忍不住提高音量,对着她大声说道:“你是8 岁的大孩子了,看见妈妈在工作,就不能自己安安静静地玩会儿?”

朵朵被我的吼声吓住了,满脸委屈地说:“我不知道该玩什么。”

她的这句话,恰似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我的脑袋上,让我瞬间清醒。

回想起朵朵从 3 岁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后,我们一心扑在她的社交能力培养上,竟完全忽略了她独处能力的培养。

现在,我越来越发现,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尤其是轻度的孩子而言,除了社交,学会独处也很重要。

文 | 朵朵妈妈

编辑 | Trufan

01学会独处,娃不累妈不烦

许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感慨:

自闭症孩子,似乎被上了发条一般,一刻都停不下来。一旦闲下来,就如同打开了 “麻烦制造机” 的开关,准会弄出些状况来 。

拿朵朵举例。

当陪着她一起画画,读绘本,玩乐高,甚至做家务时,她就像个小天使,乖巧得不得了,让人满心欢喜。

可只要让她独自待着,且没有明确任务安排,没一会儿,房间里就会传来 “叮铃咣啷” 的声响……

或许,对于学龄前的自闭症孩子而言,父母需要时刻谨记 “不能让他们独自待着”,要想尽办法与他们互动或不停地旁白。

然而,当孩子踏入小学校门,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培养他们的独处能力便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我们不妨从孩子未来的生活倒推思考:

倘若孩子长大后无法独立生活,需要长期有人照料。但照料者精力毕竟有限,根本不可能一天 24地守在他身边。当照料者想要喘口气时,孩子就必须自己呆着。

如果孩子不会独处,家长在无奈之下,不得不用绳子将他们绑起来,或者关进小黑屋。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更何况,许多轻度自闭症孩子经过家长和老师的悉心培养,不仅能够实现生活自理,有些还能找到工作,实现自给自足。

对他们而言,更需要学会在没有被安排具体事务的闲暇时间里,自己规划时间、安排活动。

独处时,需要做到不被外界干扰,同时也不打扰周围的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更进一步,则要求能够主动寻找有趣且有益的事情来做,比如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专心地完成一幅拼图。

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来说,这种能力并非能凭空冒出来的,它需要家长们在日常点滴,一步一步引导和培养。

02接受独处,也是社交能力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提到社交障碍,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不会交朋友,或者难以与他人顺畅的交流互动。

实际上,不具备独处能力同样是一种不可轻视的社交障碍,并且在自闭症孩子身上,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再举个朵朵的例子。

朵朵出状况往往在大课间。

没有老师的统一管控后,孩子们各自找事做,有的开心地和朋友聊天;有的一起玩耍;有的安静地阅读课外书……

但如果朵朵跟同学们聊不到一起,没办法持续互动,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的时候,就容易陷入慌乱无措的状态,进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会干扰他人。

在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后,家长们往往会过度聚焦于 “与他人互动” 这一方面,不断向孩子灌输 “交朋友” 的重要性,还会传授诸多 “与人沟通” 的技巧。

但其实,交友只是向外社交的范畴,而独处则是向内社交的体现。

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相比向内社交,向外社交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对外界和他人的依赖性更强,因此这道关卡更具挑战。

如果家长一门心思想要孩子弥补短板,试图强行改变孩子去迎合他人,极有可能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甚至给他们带来更多困扰。

例如,孩子可能会在各种场合,随时随地都想着主动跟别人搭讪,分享话题。然而,这种经过刻意训练的社交方式,与其他人自然的社交表现相比,难免显得生硬、不自然,严重的甚至会被视为滋扰行为。结果往往是不仅没能交到朋友,反而让孩子自身更加紧张、不安。

倒不如让孩子学会独处,享受独处的时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闭症孩子放松身心,也有助于他们实现对自我的接纳与认可。

03独处,是独立的基础

孩子的行为表现,常常和家长的教养方式紧密相连。朵朵之所以不会主动给自己找事做,多半是我的 “锅”。

回想过往,自从诊断后,老母亲的心整天悬着,就怕她扎进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于是,每当她着手做一件事,我总会想尽办法拉着她和我互动。

那时我天真地以为,自己做得好极了!

嘿,还别说,幼儿园几年还真顺畅,这让我一度怀疑她是不是被误诊。现在仔细琢磨,她能把幼儿园顺利 “混” 下来,一是因为能力还不错,二是因为基本从早到晚都有老师在场,三是因为小朋友们的活动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所以朵朵的问题暂时被 “藏” 起来了。

好在现在行动也不晚,为了让朵朵学会独处,我们制定了下面这些策略。

第一步,布置明确的任务,让孩子自主完成

乐高,是朵朵的爱好之一,所以我就从这儿开始 “进攻”。

过去,她玩乐高我总会插一手,要么跟她合作完成一个拼搭,要不给她故意捣乱……

现在,我决定让她自己玩。哪怕看到她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把那些小动物模型排成一列,我都强忍着,绝不打扰。

等她习惯了可以自己玩一段时间后,我又开始给她布置一些超有趣的主题任务,比如搭建一座城堡,让她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

第二步,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激法他的自主意识。

有感兴趣的事情做,朵朵可以专注独处30分钟以上后。

我开始尝试不再分配具体任务,二是让她学会选择。我会精心挑选两项活动,比如画画和拼图,然后让她自己决定先玩哪个。

别说,这样做还真激发了她的自主意识。

第三步,留出多余的时间,让孩子自己找事做。

在有了自主意识后,我开始锻炼朵朵自己找事的能力。

比如明确布置一项她30分钟就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却留给她40分钟的时间,让她在任务完成后,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不能打扰到其他人。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处能力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独处能力训练Tips1、选择孩子熟悉且安全的环境让孩子独处,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呆着就行,而是要让他能够在放松的状态下,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所以环境的选择要从孩子最熟悉的地方开始,比如他的小房间。慢慢在扩大范围,最后可以发展到一些常去的咖啡店、图书馆等。但不管选择哪里,安全都是第一位。2、逐步延长孩子独处的时间独处时间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来制定,然后逐渐延长,让他能够适应。3、从规律到不规律

最好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让孩子独处,这就好比给生活定了个小闹钟。在最初训练时,我给朵朵定的是每天下午 4 点到 4 点半,这就是她的专属时间。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慢慢开始期待这段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了。于是开始延长独处时间,且时间变得灵活了很多。

4、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表扬和奖励,在夸赞孩子时,也不要忘记多夸细节。比如妈妈注意到,你自己去找了喜欢的书看,而且看完把它们都放回了原位。

5、逐步减少陪伴和干预

让孩子独处,并不意味着家长完全不插手,但陪伴的方式也要讲究策略。一开始,我会在旁边悄悄守着,操心着她的一举一动;随着她适应能力越来越强,我就放手让她自己在一定空间内自由折腾;到现在,当我们有紧急事情时,她已经可以独自在家待半天了。

6、逐步扩大可以独立做的事情

训练孩子独处,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逐步引导其他活动。甚至在假期时,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计划表,让他们安排自己的事情。

过去,朵朵与朋友们一同玩耍时,一旦和大家玩不到一处,便容易闹起小脾气。要么在一旁调皮捣蛋,试图搅乱局面;要么直接与小伙伴们起冲突,让场面瞬间陷入尴尬。

现在,朵朵逐渐学会了自我调节,开始懂得自己找事做。

前两天,几个亲戚带着孩子来家中做客,我惊喜地发现,在孩子堆里,朵朵也能表现得自在从容。她可以跟大家一起,也能自己一个人玩,偶尔看到她自己玩得特别嗨时,其他小朋友也会被她吸引,又凑上来跟她一起玩。

我想,这就是成长吧!

1 阅读:61

小米和大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