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几百年历史的萨尔浒之战,明朝为什么就是打不赢呢?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11-07 16:08:46

1619年,明朝派遣大军对后金发动了战争,意图将后金消灭,解决东北的边患。但战争的结果就是明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此后,后金凭借胜利的余威灭叶赫部,统一女真,并扫荡辽东。而明朝则精锐尽失,进一步走向了衰落。此战,成为了明清两朝的攻守易势的转折点,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

明朝为什么会在这样的决战中全军覆没呢?大部分的历史爱好者都是从战争发展的过程,以及战争中采取的战术来分析这个问题,于是得出的原因无外乎就是“分兵合围”的政策失误、天气不利、将帅不和、粮草不足等表面上的原因。这些,都是失败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要了解其背后的根源,就必须要清楚明金之间的发展态势、制度差异、经济状况等。而这些涉及的面也实在太广,导致许多历史爱好者也是望而却步。想要将这些情况说清楚,那也很容易出现牵扯面太广,难以收回的局面。因此,本文也就只能简单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分析两国发展的态势。一个暮气沉沉的旧王朝,无论他多么庞大,他总是漏洞百出,犹如漂浮在海上的破船,无论如何修补,但始终千疮百孔,终要沉没。而一个新兴的势力,无论他最初的力量多么弱小,但它总能百折不挠,走向强大。

17世纪的明朝,就是一条即将沉没的破船。任何古代社会的毛病都会在明末出现,比如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拉大,民不聊生。朱氏宗族坐拥全国大部分土地资源,各级官僚也在全国拉上一张千丝万缕的关系网,保护者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打击敌对的势力,党争残酷地进行着。而皇帝呢则沉迷享乐,二十四年不上朝,管它洪水滔天。

可见,明朝的体制早已僵化,政坛是一片死寂。政治斗争,自然就会严重影响影响国运,因为国家的命运和家族的命运、以及个人的利益已经严重脱钩。这时候,从上到下的各级官僚重视的都是家族和个人,而国家安危、百姓的利益对他们来说也就是无关紧要的。

相反,后金这边,早已脱骨换骨,成为了新兴的力量。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该制度彻底改变了女真一村一寨的“小国寡民”状态,使女真拥有了严密的社会、军事组织。建立八旗制度后,女真再也不是过去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而是一个严密的国家组织了。

不仅如此,八旗制度还将国家的命运和家族、部落的命运完全绑架在了一起。八旗是军事组织,同时也是利益分配组织。在对外征战的过程后,八旗会按照规定分配战利品,包括人口、财产、土地,这些资源通过八旗制度分配到了各个部落,各个家庭。一场战争胜利了,几乎所有被后金管辖的女真部落都会受益。当国家利益已经和绝大部分家族的利益实现了捆绑后,这个国家必然爆发恐怖的力量。历史上,一切新兴的王朝无不是如此而崛起的。

如果再说得透彻一点,那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王朝,这个政权是否能够保障、维护大部分百姓的利益,甚至为大部分百姓争取利益。当然,任何一个王朝的想维护的都是上层人的权益,但新兴的王朝由于尚未形成上下对立,维护上层利益的同时也可以兼顾下层。但是到了晚期,一个王朝的阶层已经完全固化,上层人必然要剥削、镇压下层人。盘踞上层的官僚、贵族不会给百姓任何让利,因而国家利益和百姓利益就会出现松绑,甚至完全是对立。用中国的老话讲,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就说后金崛起后,不断在辽东攻略,严重威胁到了明朝在辽东的统治。但由于大部分官僚的利益并不在辽东,大家对此也不算关心,也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明廷收到消息后,大家认为这不过一个小小的女真部落的挑衅,不足为惧,只需要再来一次“犁庭扫穴”就可以解决危机。

因此,明朝的官员们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准备战争。关于东征的统帅,朝廷也是草草选择了一个叫做杨镐的将领,主要是认为他参加过抗日援朝,对东北比较熟悉。但是杨镐在抗日援朝战争中就是败军之将,他喜欢邀功,嫁祸他人,不看重用。从朝廷选人来看,明朝就已经输了。

明朝的大军原定在六月从辽东出兵,那时候天气最热。但直到吴越,杨镐才出山海关,到六月才到广宁,才开始布局辽东的战事,这就存在准备不足的问题。而明廷号称四十七万大军已到辽东,光是这个数字就可以吓得努尔哈赤投降,于是恢复朝贡、释放奴隶,明朝再“宽恕”,于是解答欢迎,战争不久结束了吗。可后金为了国家命运和所有家族利益的扩张,那是必然不可释放奴隶的,也不可能停止扩张。因而,明朝试图谈判的企图落空了,那就是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了。

杨镐到达广宁后,一切战争准备几乎没有。当努尔哈赤攻陷抚顺了,满朝文物大臣就哭着要请万历皇帝出来安排工作,因为当时许多部门都瘫痪了,根本运作不起来。就连朝廷想要调兵,甚至都调不动了,许多将领和士兵都不愿意出关。最后,这些士兵是哭着出关的,所谓“哀嚎不愿出关”。

而这些士兵在出关过程中,还不望打家劫舍,“骚扰驿道市舍,所至凌虐奸淫,无所不至”,导致“官逃、市罢、民散”。这样军队,从山海关一路抢到辽东。明朝的军队到处抢劫,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纪律不强,组织涣散;二是粮草不济,补给困难。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够取胜呢?

杀良冒功:明朝军队的传统

关于军费问题,明廷给出征的军队发送了帑金10万两,但是5.9万两的质量特别差。为了筹集军队,明朝又让各省加派辽饷200多两,但是真正运输到辽东前线的也就所剩无几了,基本都层层扣留,层层贪污了。这就是上文说的体制僵化、政治腐败。

而明朝大规模加税,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重。要是这些钱真的用在战场,那老百姓可能心理也好受很多。关键是这些钱还被贪污了,真正送到战场的忽略不计了,那百姓自然也不满了。而士兵又因为组织涣散、粮草不济的因素去抢掠,那更是激化了社会矛盾。

这些军队到达辽东后,杨镐就要安排出征呀。原定于六月出兵的,结果搞到了第二年二月才开始出动。二月是什么天气?东北都是冰天雪地的,士兵都冻得蛇蛇发抖,许多火器都无法发挥作用。选择二月出兵,是最荒唐的选择之一。

但杨镐没得选,因为这些士兵到达辽东也需要吃的,需要从内地大量运输粮草和军饷。从辽饷的加收可见,这些粮草和银两都是从全国调集而来的,拖得时间越久,供应越困难,消耗量越大。而这些士兵本来就是哭着出关的,要是一直在辽东呆着,又遇上什么粮草军饷停发,那他们非哗变不可,明末这样的事情真的太多了。

之后,就是杨镐下达出征命令,四路大军同时出发,结果基本被努尔哈赤消灭。在战争过程中,明朝军队出现了太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偶发的,而是其体制长期僵化,政治长期腐败导致的结果。而这些问题又不是一个主将能够解决了,更何况主将也只是败军之将。

有人说,要是合并一路进攻,那明朝就胜利了。这就是没有分析明朝当时的问题。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进攻,明朝军队都会出问题,所以这个和战术还真没有什么关系。后世之人看杨镐兵分四路,失败了,就认为是兵分四路导致的失败,这明显是逻辑出了问题。我们看古今中外的所有战争战役,几乎每一次都要兵分几路的,尤其是军队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因此这个分兵绝不能成为失败的借口。

0 阅读: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