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到底是哪几个?宋襄公压根就不应该出现在讨论范围之内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11-12 16:10:50

提到春秋时代,人们就会想起“春秋五霸”。所谓的“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大霸主。但自古以来,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春秋五霸是指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第二种说法认为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那么哪一种说法更加可信呢?

我们首先要知道这里的霸主是什么意思。“霸”在古文中又称为“伯”“方伯”。《礼记·王制》有云“千里之外设方伯。”郑玄注: “伯、帅、正,亦长也。凡长皆因贤侯为之。殷之州长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例如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就曾经被册封为“方伯”,甲骨文中就有“册周方伯”的记载。

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下降,失去了代表统率诸侯的能力。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相互征伐,需要有强大的领导者来主持国际秩序,形成一个相对的稳定的局面。与此同时,该时期有戎狄入侵华夏,也需要强大的领导者来带领大家来共同对付外族入侵。这个领导者就是霸主。

现在的霸主,多少带有一些强权的贬义词色彩。但在上古时代,霸主是一个褒义词,是诸侯之首,是正义的化身。一个诸侯想要成为霸主,不仅要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还能够在国际舞台取得众多诸侯的拥护,甚至还要得到周天子的承认。

结合霸主的基本特征,可见第二个说法是更可靠的。那么为什么会有第一种说法呢?第一种说法,应该是出现在春秋中期的,也就是吴越争霸的历史还没有出现,春秋时代尚未结束。例如《左传·成公二年》载:“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而成公二年是公元前589年,这时候楚庄王才去世2年。

孔子在编订的《春秋》中提到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但是孔子是公元前479年去世的,而越王勾践称霸的事情是在公元前494年之后的事情,因此孔子是不可能将勾践放入霸主之中的。

由于第一种说法出现于春秋中期,没有考虑到吴越争霸的历史,因而其说服力也非常有限。例如,宋襄公虽然意图称霸,在却被楚成王击败,称霸失败。宋襄公是争夺霸业的失败者,其影响力还远不如楚成王,将宋襄公列为五霸之一,实属鱼目混珠。

秦穆公是春秋早期比较重要的角色,他让秦国变成了举足轻重的大国,吞并了关西十二个戎族部落,拓地千里,并被周襄王赐予金鼓。但由于晋国的阻扰,秦穆公的事业基本就被局限于关西一带,未能影响到东方各国。因此,秦穆公始终无法号令诸侯,因而谈不上是霸主。

鉴于第一种说法的说服力有限,因而才出现了第二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最早出现在《墨子》一书之中,《墨子·所染》谓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所染当,故霸诸侯”。战国末期的《荀子》也采取了这一种说法。

我们分别来看看第二种说法中的五霸都有如何的功绩。

齐桓公,曾经九次会盟诸侯。他首次颁布了中原各国都应该遵守的秩序,使得中原的战乱和纷争得到一定的遏制。他带领诸侯军队北伐戎狄,存邢救卫,匡扶燕国,限制楚国,使得华夏的民族危机得以缓解。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开葵丘之盟,周天子参加,赐给齐桓公彤弓矢,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但齐桓公未能将晋、秦、楚拉入到联盟体系,这是一大缺陷。

晋文公,继承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霸业,并将之扩大。晋文公号召的范围基本包括了整个北方,因而范围更加广泛。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击败了楚国。随后,晋文公召开践土会盟,被周襄王策命为诸侯之伯,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

楚庄王,是楚国霸业的巅峰。楚国一直是南方的霸主,但其势力范围长期被限制在江汉地区,难以延伸黄河流域。楚庄王上台后,励精图治,使得楚国国力进一步上升。公元前606年,楚国出兵讨伐陆浑戎,陈兵周疆,问鼎中原。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邲之战击溃了晋国,使得鲁、宋、郑、陈等国依附于楚,楚国的势头压过了晋国,被视为霸主。

这里要说明一下,由于南方楚、吴等国早已称王,并地处于蛮夷之地,因而长期不被中原王朝所认可。即使楚国再强盛,周天子也未曾册封楚王为霸主,因为从地位来看,楚王和周王是平起平坐的,周天子没有册封楚王的权力。从“尊王攘夷”的角度来说,周天子也不可能封楚王为“伯”。因此,对于南方的楚、吴等国,能够称霸则主要看其军事实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不需要看周天子是否认可。

吴王阖闾,是吴国霸业的奠基者。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让吴国迅速在东南崛起。公元前506年,阖闾带领吴国军队从淮水逆流而上,长驱直入,五战五胜,最终攻入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昭王出逃。当时楚国是和晋国平起平坐的霸主,而吴国能够深入楚国腹地,几乎让楚国灭亡,足以证明吴国之强。因而,阖闾被视为霸主。司马迁评价他:“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於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司马迁的话明显有夸大的色彩。

实际上,吴国的霸业顶峰是在夫差时期。夫差即位后,才真正实现北上中原争霸。公元前486年,夫差开凿了邗沟,并调遣大军北上,击败了北方小霸主的齐国,威震中原。此战后,淮泗等国为吴国唯命是从。公元前482年,夫差和诸侯会盟于黄池,标志着吴国的霸业得到认可。但夫差争霸之后,后方却被越国进攻,最终一蹶不振,迅速走向了灭亡。正因为此,大部分人都选择阖闾为霸主,抛弃了夫差。

越王勾践,于前482年偷袭吴国,导致吴国国力一蹶不振。前478年,勾践再次进攻吴国,在吴国进一步衰落。前473年,勾践最终灭吴。随后,勾践继承了吴国的霸业,带兵在徐州会盟齐、晋等北方大国,被周天子封为“伯”,成为了南方唯一一个被周天子承认的霸主。司马迁评价到:“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

但我们也要注意,勾践的之所以被北方诸侯承认为霸主,是因为勾践将吴国夺取的大片土地赠送给了楚、宋、鲁等国,以获得了多国的支持,最终达到了宋、郑、鲁、卫、陈、蔡朝见越王的效果。

实际上,在五霸之外,还有许多的人物也值得注意,例如楚成王、楚共王、晋襄公、晋悼公等。由于晋楚是长期对峙,并长期作为北方和南方的霸主,因此两国的君主都可以说是霸主。也正因为此,使得两国在楚庄王之后的形成了均分霸主之势,因而谁也不能压倒对方,因此难以真正被认定为霸主。

不管如何排名,春秋五霸的名单都会存在争议,只是第二种选取的方式更加合理罢了。我认为,我们不必将春秋五霸视为五位霸主,而是将之视为长期活跃在争霸舞台上的五个诸侯国,那么这个争议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战国七雄并非七个最强的君主,而是七大最强的国家。按照这种解释,那么春秋五霸就应该是齐国、晋国、楚国、吴国和越国。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