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逛菜市场发现新物种「山柰菖蒲」,这一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星洲的趣事 2025-03-06 10:08:59

近期,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龙春林教授团队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及其周边发现菖蒲属植物的一个新物种,并命名为山柰菖蒲,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纲要》上。有趣的是,该物种是团队学生在逛菜市场时发现的。菜市场常见却被认定为新物种。

这次被新发现的山柰菖蒲(Acorus shannai)便是如此,这种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菜市场里被发现的菖蒲科新物种,虽然之前并没有明确的定种,但因为有着浓烈的茴香气味,在当地长期被作为民间香料使用 并且这种植物的野生种群非常少见,市场上的个体主要靠人为栽培。

山奈菖蒲是一种单子叶植物,属于菖蒲目菖蒲科菖蒲属 菖蒲目位于单子叶植物类群的基部,整个类群十分凋零——整个菖蒲目只有一个科一个属,接近于三代单传了 但另一方面,菖蒲属的分类状况相对混乱,至今尚未明确,1860年的早期分类学研究认为菖蒲属有9个物种,但之前明确没问题的种只有两个:菖蒲(Acorus calamus)和石菖蒲 (Acorus gramineus) 菖蒲在国内大众中有一定知名度,但是绝大部分人很可能无法明确识别。因为国内有两种名字相近并且形态类似的水生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 (以及又称狭叶香蒲的水烛Typha angustifolia)

水菖蒲,端午节和艾叶一块挂门上的

石菖蒲,《神农本草经》记载,上品,常见生境在溪流急流中。

茴香菖蒲,贵州湖南地区习用调料,可以阴湿旱地和大田栽培

还有随手香,这个非常矮小,同样可以旱地栽培,做绿化多。

要说这植物有啥特别,得拿放大镜看细节。普通石菖蒲的苞片比花序短,山柰菖蒲的苞片愣是长出两倍;叶柄基部那抹紫色像盖了防伪章,果实上的背缝线就跟身份证号码似的独一无二。更绝的是它的化学武器库——代谢组学分析显示,这货的草蒿脑含量爆表,跟传统石菖蒲里的β-细辛醚完全不是一路货色。前者能抗抑郁促消化,后者专治神经系统疾病,功效差了十万八千里。难怪当地药农拿它当石菖蒲卖会出安全问题,这压根就是披着羊皮的狼。

这次发现可不只是给植物图鉴添了个新成员。往小了说,它给混乱的中药材市场立了块指路牌。以前商贩把山柰菖蒲掺在石菖蒲里卖,现在有了科学定论,监管部门能精准打击李鬼,抓错药的悲剧能少一大截。往大了看,这发现给传统知识正了名——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土方子”里,藏着连现代科学都还没破解的密码。就像侗族酸汤里那片山柰叶,既调了味又抗菌防腐,这种民间智慧如今终于有了科学背书。

可惜这山柰菖蒲野生款都快绝种了,全靠大妈们在房前屋后当盆栽养着。好在团队已经在搞基因组研究,想摸清它那股子茴香味的来龙去脉,顺带开发可持续利用的法子。要我说啊,这种既能吃又能入药的宝贝,得赶紧建个种质资源库,别让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断在咱们手里。 科学发现未必都在深山老林,有时候弯下腰闻闻菜篮子,说不定就能撞见个新世界。下次逛菜场可得留神了——指不定你眼前那捆香菜,就是下一个等待正名的民间瑰宝。

煮火锅的宝贝,不仅能调味,还能帮助消化

一、意义

• 药用意义:山柰菖蒲富含草蒿脑型化合物,具有抗抑郁、杀菌、退热、驱虫、减缓压力、止咳、健胃、醒脑、利消化、刺激胆汁流动、促进食欲等作用,对药品研发和疾病治疗有重要价值。

• 文化意义:在传统文化中,菖蒲象征着健康和长寿,有驱邪避灾、祈福保平安的寓意,山柰菖蒲作为菖蒲属新物种,也承载着这样的文化内涵。

• 科研意义:山柰菖蒲是新发现并命名的物种,对于菖蒲属植物的分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解决了菖蒲属植物分类及应用上的诸多疑问,也为研究菖蒲属植物的进化和生态提供了新的材料。

• 经济意义:山柰菖蒲是民间常用香料,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可用于烹饪中去异解腻、增香提味,还可用于开发相关的食品调味料等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二、特点

• 形态特点:果实有明显背缝线,叶柄基部呈紫色,苞片比花序长很多,能散发出浓烈的茴香气味。

• 生长特点:民间使用的山柰菖蒲多靠人为栽培,野生种群分布较少。

• 化学成分特点:山柰菖蒲富含草蒿脑型化合物,这与同属菖蒲属的石菖蒲富含的β-细辛醚型化合物不同,导致二者药理作用和功效差异较大。

0 阅读:0

星洲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