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挨批评!面临着三大风险压力!粟裕为什么还提前发起淮海战役?

谦德评历史 2023-11-17 17:41:03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淮海战役前,毛主席已经亲自敲定作战日期,并严令华野执行,粟裕却仍要提前发起战役,粟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1948年11月6日晚,正在休息的毛主席被警卫员叫醒,说从华野传来紧急军情,毛主席一听就知道应该是关于淮海战役的事情。

毛主席于是急忙起身查看,拿来电报一看,才得知原本预定8日进行的淮海战役,粟裕已经提前开打了,等毛主席看到电文时,华野部队已经开始攻击了。

毛主席连忙喊来了朱总司令与周总理,一起分析淮海战役的形势,原本已经做好了作战计划,粟裕却违抗命令,提前开打。

得知消息的朱总司令与周总理急忙赶来,毛主席已经望着地图看了好久,不过毛主席脸上并没有任何不满,而是带有笑容。

紧接着主席就把粟裕提前发起进攻的事情,全部告诉给了周总理与朱总司令,并分析道:粟裕做得很对,战机稍纵即逝。

原来,蒋介石心里一直对粟裕忌惮万分,前面粟裕才把他的爱将张灵甫打败,整个淮海的局势被粟裕硬生生逆转。

粟裕最近又在调集部队,蒋介石心里发怵,陈诚带人研究半天也不知道粟裕,到底会走哪一步棋。

蒋介石还不忘感叹道为什么毛主席能有粟裕这样的军事奇才,而自己这边连个像样的参谋长都拿不出来。

蒋介石无奈,又拿出了看门打法,收缩战术,把徐州周围的部队全部收缩,命令黄百韬的军队向西撤退,以免被解放军合围歼灭。

而这也确实是,解放军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计划,就是歼灭黄百韬,如果黄百韬成功退走,解放军后面的计划讲全部被打乱。

粟裕得知黄百韬开始撤退之后,立马与陈毅商议,应提前发起淮海战役,不能让黄百韬跑掉。

陈毅决定应该先请示毛主席,由毛主席做决定,粟裕却表示这样就会白白丢失战机,黄百韬可能会成功撤退。

陈毅见粟裕坚持,于是也同意提前发起进攻,部队开拔的同时,也向中央军委汇报情况,毛主席才知晓状况。

毛主席并没有因粟裕违抗命令而生气,相反发去命令,同意粟裕的提前作战方案,力求歼灭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差一点就跑出了华野的包围圈,只要再晚四个小时,黄百韬就会顺利跑出包围圈,到时候再想寻找战机就很难了。

粟裕围住黄百韬后,就命令部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黄百韬赶紧向蒋介石求援,蒋介石也派出数支部队去解救黄百韬。

但这几支部队,根本接近不了黄百韬,被解放军战士们顽强阻击在阵地之外,处在包围圈中的黄百韬也不好受。

突围也突不出去,自己人的援军也打不进来,黄百韬顿时陷入绝望,解放军不断压缩包围圈,一点点蚕食黄百韬的部队。

经过十几天的战斗,黄百韬兵败自杀,整个黄百韬兵团被华野消灭,淮海战役取得极好的开端。

蒋介石怒火中烧,命令徐州的部队死守徐州,不能让解放军继续南下,但已经阻止不了华野强大的攻势。

到了第二年春,淮海战役落下帷幕,蒋介石的残兵败将向南逃窜,粟裕赢得胜利,但在此前,粟裕对于淮海战役的时间一直在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说粟裕提前发起淮海战役,是顶着巨大压力做出的决定,淮海战役的背后又藏着什么事情呢?

1948年9月,还在华野围攻济南的时候,粟裕就已经在想下一步棋了,这时的济南城明眼人都知道,国民党是守不住的。

所以国民党前来救援的部队必定不会来到济南周围,而是会在半路停下,之后再退回徐州大本营,之后济南地区的局势是十分安稳的。

粟裕于是考虑南下寻求战机,向中央军委提出了进攻和休整的两个方向的计划,但是粟裕对中央提了四个计划,其中有三个都是进攻,只有一个是休整。

可见此时的粟裕还是希望,趁着打下济南的势头,扩大一点战果,毛主席看完粟裕的提议之后,也觉得继续扩大战果好。

不过粟裕在粟裕的计划中,目标最远只有海州,连云港两地,毛主席觉得华野现在完全有能力打一场大战,把国民党赶出徐州一带不是问题。

当时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领导国民党徐州集团的是刘峙,这个人能力一般,能出任徐州这样的军事重镇,完全是因为与蒋介石关系好。

但是刘峙的任命一经发布,国民党内部反对的声音就不少,但蒋介石却置之不理,国民党许多将领都在暗中说:“蒋介石派了一头猪去守徐州”

于是毛主席给粟裕定下了拿下徐州重镇的目标,以此来展开淮海战役,并伺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粟裕收到毛主席回电之后,很是佩服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比在身在前线的自己都还要看的更远。

于是粟裕连夜制定作战计划,把整个淮海战役按毛主席的设想分成三个阶段,先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在解放重要地区,最后发起总攻。

按照这个作战计划,到时候解放军苏北的根据地将于山东连在一起,把国民党军队赶往长江附近,对全国战局是很有利的。

粟裕做好计划之后,先找到华野整个高层商讨,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才把最终版本发给毛主席。

毛主席看完之后,觉得计划很合适,于是又在中央商讨了一遍,并把战役发起的时间定在了10月10号。

这个时间与之后定下11月8号,几乎是差了一个月,哪怕是粟裕提前两天,也与10月10号相距甚远。

其实淮海战役的时间从10月10号到11月8号之间,是多次变动过的,粟裕还曾多次更改,毛主席才拍板决定到11月8号。

那么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定下的时间会屡次改变?

粟裕“抗命”发起淮海战役的背后,究竟有多难?顶着来自三方的压力,开始战役前还被毛主席亲自批评过。

1948年9月,毛主席考虑到淮海战役不应该太赶,于是把原本定下的进攻时间,从10月10日改到10月20日,并让粟裕多做战前准备。

陈毅与粟裕也觉得需要多一点的时间准备,同意了中央军委的安排,同时积极展开战前准备。

不过粟裕在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战士的棉衣还没有补充到位,如今将入冬,应该让战士们有棉衣再发起进攻。

于是粟裕申请把时间改到10月25号,还没等中央军委商议,粟裕又申请把时间改到28号。

两次时间改的极其随意,让毛主席感到一丝生气,专门下发一份电报,斥责粟裕战前调查不充分,随意变动作战时间,违反了组织纪律。

虽然中央说话重了一点,但还是为华野好,毕竟在军中朝令夕改是大忌,同时也让华野一次性把问题全部说出来。

最后,毛主席为了保证前线的战士都能穿上棉衣,把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定在了11月上旬,直接定死,不允许再进行修改。

好巧不巧,国民党在这时派出了孙元良与邱清泉,让他两人带着部队往鲁西南进发,而这次只是国民党的一个试探性行动,并不是真正向鲁西南发起进攻。

但孙元良造的声势很大,连粟裕也被孙元良误导,粟裕再次申请更改淮海战役作战计划,但毛主席却不同意,为何?

早在孙元良出兵之时,毛主席就察觉到了这一现象,孙元良部队开进缓慢,又大造声势,这样是解释不通的。

一般部队的开拔都是机密,孙元良反其道而行,其中必定有蹊跷,于是毛主席断定孙元良只是佯动,不可能真正出击。

于是毛主席让粟裕按照原计划准备,不比受孙元良影响,果不其然,孙元良见我军没有上当,自己也就慢慢走了,足见毛主席敏锐的判断力。

最后,毛主席把淮海战役的时间敲定在11月8日,但在11月6日,粟裕就发现了,黄百韬的部队动了。

这时粟裕第一感觉就是要主动拦截,并让会错失战机,但前面毛主席已经定下时间,不能轻易更改。

再者,前面还有一次孙元良的例子在前,万一黄百韬也是佯动,整个淮海战役,就会因为自己决定而变动。

可以说,此时的粟裕顶着的压力绝对不小,粟裕害怕自己判断失误,但黄百韬已经动了,再汇报毛主席已经来不及。

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粟裕已经不能再犹豫了,随即向华野各部队发出作战指令,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而这一次,粟裕的判断是正确的,由于华野顺利歼灭黄百韬兵团,整个淮海战役变得异常顺利,我军成功解放大篇区域,还消灭了国民党数支主力部队。

毛主席也并没有因粟裕擅自行动而批评他,而是对粟裕进行一番赞扬,而这就是毛主席能得到广大人民尊重的重要原因。

最后,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由“文史颜如玉”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2 阅读:218
评论列表

谦德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