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获悉,海博思创董事长、总经理张剑辉在近日召开的第六届储能嘉年华盛典上,出席巅峰对话环节,并针对储能行业海外市场及中国储能企业出海等相关问题发表了观点。
他认为,国内的储能的市场规模只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对于所有的中国企业或者说立足于长期发展的企业来说,不仅要兼顾国内市场,还要看到还有三分之二广阔的市场在海外。
同时他也直言,“大家不要看很多企业说海外的毛利很高,也要看别人赔了多少钱,或者在之前已经铺垫了多少年。”
另外,对于海博思创的海外发展战略,张剑辉表示,未来10年是海博思创国际化发展的开始。“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希望3—5年,海外业务的规模能够跟国内业务的规模齐平。”
以下是张剑辉在大会上的发言内容,经华夏能源网编辑整理如下:
从去年开始,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在海外的市场。2022年下半年,我们开始设立海外团队,2023年,我把很多精力放在海外,跟海外的客户、海外的合作伙伴进行深入的交流。
我的观察有三点:
第一个就像刚才杜笑天(储能领跑者联盟理事长)在报告上写的,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增长速度都是非常迅速的。2023年,中国储能新增装机增加260%,美国2023年比2022年增加了90%,欧洲趋势也是类似。所以,整个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发展空间是能够看得到的。
第二个,我个人判断,从储能产业上来讲,中国和国际上的竞争对手(集成商、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技术和供应链的成熟程度方面至少领先2—3年以上,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渐拉大。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工程师足够勤奋,基础足够雄厚,国内市场足够大,有我们试验新产品、新模式练兵的舞台。所以,我看到的是,我们和海外的这些竞争对手,无论是电池企业还是集成企业,还是各环节企业,竞争差距在逐渐的拉大。我觉得这是我们所有国内各个链条企业的机会。
第三个,行业的新增市场在哪里?
我觉得有几点:第一个就是风和光的新能源配置;第二个是缓解电网升级改造的这种压力,像欧洲、美国,其电网的基础设施是比较薄弱的;第三个是社会电气化转型带来的一些新增的机会,像电动汽车的充电、柴油发电机的替代等等,这些增量市场也值得我们去关注。
关于海外市场发展战略,一定要从市场的现状出发,储能领跑者联盟的报告中也提到,中国储能企业电池的出货量占世界的90%,但是我们国内的储能市场规模只占世界的40%(实际占1/3左右)。所以,对于所有的中国企业或者说立足于长期发展的企业而言,不仅要兼顾于国内的市场,还要看到还有2/3广阔的市场在海外。
另外,关于现在很多观点认为是国内卷不动了,所以要到海外去挣高额的利润,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实际上,如果想在海外能够赢得一些大型储能,包括大型工商业储能订单,最终一定是考验这个企业综合实力,而不是简简单单把这个商品卖出去。这是从前端的销售解决方案,到生产制造、工程交付到最终的运维,是一个全链条,是对一个企业的综合的考验。
所以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做好前期大量投入的准备。面儿上的利润并不是真正能够挣到的利润。大家不要看很多企业说海外的毛利很高,也要看别人赔了多少钱,或者在之前已经铺垫了多少年,不要只看到一个最终的结果。
所以,我觉得企业制定怎样的出海策略,要从自己企业的综合能力出发来综合考虑。我觉得对于中国企业出海,大家不用担心技术,不用担心产品。出海最大的风险在于两个:
第一个是文化的差异,中国企业和海外的人员的这种文化认知的差异,包括工作理解的差异等等;第二个要充分考虑地缘政治的风险,很好的基础可能一夜之间就没有了。
我觉得,这两个风险实际上远远大于我们在产品、在技术、在后端所有环节风险的总和。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