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8岁从军队离休,歇了5个月竟又接到中央任命,71岁被授予上将

寻墨阁 2024-11-25 22:17:3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王诚汉,68岁时从成都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离休,过了5个月退休生活,种地,钓鱼,和老伴唠家常。

以为这一生的战斗已经结束的时候,突然来了个紧急任命,让他重新披挂上阵,71岁那年被授予上将。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重返战场

68岁,离休,这对大多数军人来说是谢幕的信号。

王诚汉也不例外,心里想着,这次总算可以好好歇歇了,成都的冬天湿冷,蹲在院子里抽着旱烟,指挥着儿孙们给菜地搭防寒棚。

大红大绿的围裙套在孙子身上,小家伙嘟着嘴递过来一盘剁碎的菜叶,王诚汉拍着孙子的脑袋,笑得眼角全是褶子。

享受这份宁静,像是终于卸下了肩上的重担。

可好景不长,那个中午,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院子的宁静。

一个年轻参谋满头大汗地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中央的任命书,字字如雷:“中央决定,调您出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

王诚汉愣住了,说不震惊是假话,看了看院里的菜地,又看了看站在一旁的老伴,沉默了好几秒钟,忽然大笑起来。

老伴问他笑什么,说:“中央还没忘了我这个老兵啊。”

第二天一早,王诚汉带上简单的行李,离开了成都家中的小院,启程赴京。

再次出山的他,脸上没了离休时的松弛,目光变得如同当年一样锐利,手指在车座的皮革上轻轻敲打着,仿佛是一位老将军,在战前思索如何排兵布阵。

少年参军,战火洗礼

要了解王诚汉的故事,就得回到1930年,出生在湖北黄安。

13岁,参加了红军,那个年纪的孩子,放在现在不过是刚上初中的年纪,可是王诚汉,已经扛起了枪,加入了队伍,整天在战火中摸爬滚打。

那是个饥荒年头,黄土地上没有几颗饱满的谷子,村子里的人都瘦得皮包骨头。

红军经过黄安,王诚汉眼中看到了希望。

瘦弱的少年站在人群后面,嘴里念叨着“我想去,我想去”,终究还是挤了上前,报名参军。

参军后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艰苦。

王诚汉所在的部队多是在敌后活动,物资匮乏,粮食常常供应不上,战士们饿了就啃树皮、吃草根。

大家饿得不行时,就和战士们一起在深山里挖野菜,有时候挖着挖着还能碰到几只土豆,这时候会偷偷把找到的土豆,塞给伤员和体弱的战友。

觉得自己年轻力壮,比起那些负伤的同志,更有体力扛下这些艰难的时刻。

1933年,16岁的王诚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生命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加入党组织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入党的那天夜里,站在星空下发誓,眼睛里带着少年少有的坚毅。

那晚,其他战士们睡得很香,只有他一个人睁着眼,心里充满着憧憬,也夹杂着些许的忐忑。

部队发展壮大,战斗愈发频繁,王诚汉不断地成长,身上的战斗任务也越来越重。

抗日战争爆发时,王诚汉已经是连长了。

手下的很多战士都是临时拉来的新兵,有的甚至比王诚汉还要小。

面对这些新兵,王诚汉既是严厉的连长,也是耐心的老大哥,夜里,他会教他们如何辨认方向,如何在黑暗中潜行,如何静下心来,听敌人的动静。

带着这些新兵,穿行在豫北的山间,跟日军周旋。

敌人火力强大,战士们武器简陋,胜利谈何容易,有次任务里,王诚汉带着小队潜伏到敌军阵地附近,长时间的寒风吹得大家手脚冰凉。

他们趴在地上,屏住呼吸,等着命令。

一声枪响之后,所有人一拥而上,敌人猝不及防,小分队成功炸毁了敌人的补给仓库。

事后,看着几个新兵小战士兴奋得脸都红了,忍不住笑了笑,说:“这就是我们的胜利,靠的不只是勇气,还有耐心。”

王诚汉逐渐成为部队里,公认的勇猛能干的军官。

不但战斗力强,还总是关心每一个战士的生活,战士们在战斗中,承担了太多艰辛,每次抢到补给,他总是先把好的部分分给战士们,自己吃剩下的。

大家都知道他脾气硬,但心肠软,宁可自己挨饿,也不让手下受苦。

抗日战争的岁月,是王诚汉成长最为迅速的时期。

带领部队转战河南、山西,经历了一次次战斗的洗礼,对战士们的情谊深厚,对每一场战斗的决策都极其谨慎。

他经常说:“人可以战死,但不能白死。”每次他做出决策之前,总要看地图看好几遍,斟酌每一个细节。

在他的带领下,部队屡屡取得战斗的胜利。

中年受命,成都坚守

解放战争时期,王诚汉已经成为了部队的主力军官。

担任军长,带领部队参加了中原突围、解放西北和华北的战斗。

1946年,蒋介石撕毁了停战协议,全国范围内的内战再度爆发,王诚汉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了中原野战军,参加了中原突围。

这次行动可以说是,解放战争中最为艰苦的战斗之一,面对重兵围剿,突围的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

中原突围是一场硬仗,敌人的火力和兵力,都远远超过王诚汉的队伍,他们几乎处处受到压制,弹药也渐渐告急。

面对这些困境,王诚汉保持冷静,带领部队灵活应对,利用地形与敌人周旋,分散突围,把握敌人兵力空虚的间隙,逐步摆脱包围圈。

在战斗中,亲自端起轻机枪,带领部队奋力突围,战士们跟着他的脚步,一次次冲出火网。

战士们对他有种特殊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在无数次生死战斗中,建立起来的。

有一次,敌人的一个炮弹在阵地上炸开,王诚汉的腿被弹片划伤,鲜血直流。

身边的参谋急得要拉他后撤治疗,王诚汉却瞪了参谋一眼,说:“腿断了才能走,没断就继续打!”

他一瘸一拐地站起来,继续指挥战斗,这一幕让所有的战士都深受鼓舞。

1949年全国解放,王诚汉被调往西南,驻守成都。

当时的成都局势复杂,各种敌对势力还未完全肃清。

作为成都军区的司令员,王诚汉肩负着,维护地方稳定,和国防建设的双重任务。

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依旧保持着,那份军人的硬朗和干劲。

在成都,王诚汉不仅要防御外敌,还要处理内务。

在他的指挥下,部队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扫清潜藏的敌对势力,迅速恢复社会秩序。

面对复杂的环境,王诚汉总是笑着说:“成都的辣椒好,辣得我精神。”他的幽默,总能让身边的人放松下来,但眼睛里总有一丝未消的锋芒,那是历经沙场的军人特有的警觉。

除了军事上的压力,王诚汉还积极参与地方的建设。

认为军人不仅是保家卫国的战士,还应该是人民的服务者。

为了更好地支援地方的经济建设,提议在军区开设农场,让部队自给自足,减轻地方政府的负担。

还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穿着布衣,卷起裤腿和士兵们一起插秧、施肥。

那些在战场上,习惯了枪林弹雨的士兵们,看着他们的司令员,在泥泞的田地里忙碌,心里既敬佩又感动。

成都军区的干部和战士们,在经济建设上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这些努力为成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诚汉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也是建设中的领头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决定派兵援朝,王诚汉再一次主动请缨。

那一年,他已经是部队的高级军官,但依旧选择和战士们一同奔赴前线。

在朝鲜的阵地上,又一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精神。

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王诚汉亲自指挥作战,冒着敌人的炮火坚守阵地。

常常一整天不合眼,盯着阵地的防御部署,直到确保万无一失。

在朝鲜,王诚汉的表现,再次赢得了全军上下的敬重。

无论是在严寒的北方冬季,还是在敌人猛烈炮击的前线,始终坚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成为士兵心中的主心骨,也成为军中真正的英雄。

重返军营,上将授衔

1985年,王诚汉主动请辞,离开了奋斗多年的军营,回到了成都的家中。

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和老伴一起过上安静的日子,每天种种地,钓钓鱼,和孙子们玩耍。

现实总是出人意料。

离休仅仅五个月,中央又一次找上门来,希望他出任,军事科学院的政治委员。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任命,王诚汉没有犹豫,第二天就收拾行装,奔赴北京。

此时的他,已经是个71岁的老人,可他精神矍铄,步伐依然稳健。

在军事科学院的那段日子,王诚汉倾尽全力,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每天都忙到深夜,时常和同事们讨论到嗓子哑了,还兴致勃勃地继续。

1988年,王诚汉被授予上将军衔。

这是对他一生戎马生涯的肯定,也是对多年辛劳的褒奖。

那一天,穿上崭新的军装,胸前的勋章闪闪发光,镜头前的他微微笑着,目光依旧如鹰隼般锐利。

王诚汉的一生,注定是战斗的一生。

在可以享受晚年生活的时候,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再次出山,为国家和军队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说:“只要国家需要,我这把老骨头,随时可以再上阵。”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1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