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毅(1903-1989),原名赖玉生,湖南省平江县人,享年86岁。
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平江县纸业工会会员、国民党平江区分部组织委员。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第4军政治部宣传员。
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后随部队上井冈山,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相继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第2连班长、排长,红4军第31团副官、第3纵队副官,闽西红12军第1纵队副官主任、第34师教导队政委、第34师政治部政训队队长,红5军团第15军第44师第5团政委,瑞金红军学校学员,红一方面军没收征集委员会主任兼金库主任,红3军团第5师第14团政委,福建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军委补充团政委、警卫营政委;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以及红一方面军长征。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会合后,他随左路军(红军总部)行动。任红32军第108团政委,中共川康省委组织部部长(书记周纯全【上将】),川康省苏维埃财政部部长(主席周纯全),中共金川省委宣传部部长(书记邵式平),红四方面军直属队政治处主任。
1936年秋第三次走出草地后到陕北,任军委总参谋部第4局干部科科长(局长王维舟)。
全国抗战时期,先后任军委后方政治部直属队政治处副主任(主任乐少华),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参谋长曹里怀【中将】),新四军第6支队(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肖望东【中将】),八路军第4纵队第6旅政委(旅长谭友林【少将】),新四军第4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肖望东)、第12旅政委(旅长谭友林,代旅长饶子健【中将】),新四军淮北苏皖边军区司令员(政委刘子久),中共淮北区第二地委书记,第4师第11旅兼淮北军区第2军分区政委(旅长兼司令员滕海清【中将】、张震【中将】)。
抗战胜利后,相继任中共华中区第七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司令员张震球),华东军区伤兵归队管理处政委(处长梁从学【中将】)、军区卫生部政委(部长宫乃泉【少将】),苏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司令员管文蔚、张震东【少将】,政委陈丕显、肖望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干部管理部第一副部长,南京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955-.主任肖望东)、军区副政委(1960-1963.司令员许世友【上将】,专职政委唐亮【上将】)。
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中将军衔,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是中共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曾当选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夫人何芾,生卒籍贯不详,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
注:
邵式平(1900-1965),江西省弋阳县人,后任江西省省长。
王维舟(1887-1970),四川省宣汉县人,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乐少华(1907-1952),浙江省宁波市人,后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
刘子久(1901-1988),山东省广饶县人,后任国家劳动部副部长。
张震球(1907-1974),广西自治区玉林市人,后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
管文蔚(1904-1993),江苏省丹阳县人,后任江苏省副省长。
陈丕显(1916-1995),福建省上杭县人,后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