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4500万人下岗潮

双好的是乐 2025-03-19 03:09:26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是否还有人记得90年代的下岗潮?

当时全国数百万家国企倒闭、破产,刘欢一首《重头再来》唱出了4500万下岗工人的心声。

许多在国企干了大半辈子的老大哥、老大姐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问题,不得不走进人才市场,重新出发。

导致当年的这场下岗潮的原因是什么呢?而当时我国又是如何挺过来的呢?

鲜为人知的《鞍钢宪法》

如今,很多人谈起九十年代的下岗潮,几乎都是千篇一律指向两个关键原因:苏联解体和改革开放。

尽管这两个因素,确实是引发下岗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都忽略了国企在80年代的一场改革——从鞍钢宪法到厂长责任制的转变。

《鞍钢宪法》诞生于60年代,是由鞍山钢铁公司根据自身管理总结出来,再由毛主席亲自批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一套国企管理办法。

《鞍钢宪法》虽然没有被列入到我国的正式宪法之中,但是从名字上就不难看出,这套管理办法在当时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这部宪法的精髓就在于:两参一改三结合。

所谓的两参,就是干部和工人都参与到劳动之中,一改就是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改革,而三结合则是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者相结合。

简单理解,就是干部不能只待在办公室里,而是要与工人阶级一起,走入实际生产之中,而工人也有参与工厂管理的权力。

当时,工人兄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甚至还出现过工人拍着桌子指出工厂管理不科学的地方。

所以,在六七十年代,我国的工业发展十分迅猛,那时候的产品质量也十分过硬,当年不少缝纫机、自行车老物件留到现在,都还完好无损。

80年代的厂长责任制

然而,到了80年代,我国在摸索改革开放道路上,国企也开始进行过一次改革。

不少工厂放弃了老旧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开始推行厂长责任制。

虽然这个改革措施,使得国企拥有了更大的自主管理权力,但同时也为后来的国企倒闭潮埋下了隐患。

使得工人失去了大部分参与管理、监督企业的权力,由此造成了责权分明,但党政却不分的问题。

更严重的就是不少国企还大力推行第三产业投资,使得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官僚腐败逐渐盛行。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联解体,引发了国家对国有企业弊端的反思,于是当国家在九十年代推行国有企业改革时,大部分国企因适应不了自由经济的竞争,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因此,国有企业的倒闭潮,表面上看是90年代的改革所导致,实际上背后却掺杂了诸多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如何重头再来?

尽管国有企业倒闭潮,使得上一代的许多劳动者,突然之间失去了“铁饭碗”,但是总体来说,这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局面。

当时国家为了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各地方劳动部门都展开了一系列的“再就业培训”计划。

同时,到了我国在九十年中期,经历了美西方国家的三年制裁后,我国打破了这一僵局重新吸引到了新一波的外资来华投资。当年的珠三角、长三角遍地都是工厂,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下岗工人提供了再就业岗位。

对于个人而言,当时少部分工作竞争力较强的工人,有一些被调去了别的单位,而另外一部分则去了私营企业。

另外还有一大批缺乏社会竞争力的工人,他们在经历过免费的再就业培训后,有人重新找到了新的工作,有人当起了个体户,也有人下海办起了公司。

再加上那时候房地产、金融行业也才刚刚开始起步,不少人在房地产市场发了财,也有人通过炒股实现了一夜暴富。

到了90年代末,当时的中国社会创业容易到什么地步?随便开个门店,都可以实现“万元户”的梦想。

如今,美国大力发展新兴金融、高科技产业后,使得本土制造业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他们现在也遇到了当年我国类似的问题,造成许多底层劳动者失业率高居不下。

可是,由于美国的体制与我国截然不同,他们很难通过国家宏观政策去深入解决这一问题。

回顾历史,九十年代的工人大哥、大姐们,他们是我国初代劳动者,为国家的建设付出了青春,在临近退休时又遭遇了社会经济变革。

在国家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再次挺身而出,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谱写了新的篇章。今天的年轻一代,应当心怀敬意,向这些为国家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参考资料:

1、企观国资:20世纪80年代国营企业厂长负责制是如何形成的(国企简史之二十一)

2、百度百科:鞍钢宪法

3、百度百科:下岗潮

0 阅读:1

双好的是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