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中国核潜艇已进入批量建造阶段,两年内已交付六艘,其生产规模已远超美国,达到后者的四倍以上。
近来,美国的媒体及其智囊团对我国的核潜艇进行了报道与揣测,通过分析卫星影像,他们推断出新建工厂可能已设有约二十个生产线位置。4.3一倍。他们指出,在2022年5月至2024年7月期间,中国总计投入了6艘新型093B攻击核潜艇的建造,并且建造周期已缩减至每四个月一艘。预计在2024年底,还可能再有一艘该型号潜艇入役。
4.5-六艘,核潜艇乃是最为机密的装备,其制造地点可通过卫星影像等信息辨识,从而大致估算出设备的性能、产量与生产状态。然而,此类信息的保密性极高,非仅凭推测所能获取,因此我们并不知晓美国媒体所依据的数据来源及其评估方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以往西方国家出于所谓“中国威胁论”而刻意夸大的制造活动,当前情况有所不同。如今,中国的核潜艇建造与装备能力正迅速增强,这表明我们实际上在加快提升自身的威慑力。这就是现实情况。
随着你能力的持续增强,确实能够有效地施加影响,这时他们便开始与你进行严肃的沟通。核潜艇,代表了中美之间的显著技术鸿沟,而我们对于这一领域的渴求,却愈发强烈。首先,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部署将显著增强我们的战略遏制力,此能力的提升将为诸多事务铺平道路,不仅限于军事范畴。例如,在与美国的贸易争端中,强大的遏制力使我们在谈判桌上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对于攻击型核潜艇而言,其需求显得尤为实际且紧迫,因其是即时可用的战略资源,日常运作不可或缺,与战略导弹核潜艇相比,后者的使用频率较低,更倾向于作为威慑力量存在,而非频繁动用。对于此类战略核潜艇而言,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几乎不可或缺,就好比航空母舰编队中的核心力量,一支完整的航空母舰战斗群,至少配备一艘方能发挥其应有效能。以此为例,具备了攻击型核潜艇后,我们便能深入远洋,拓展行动范围,进而将阻止介入的防线前移至更远的位置。
综上所述,发展攻击核潜艇显著增强了我海军的整体作战效能。从实际角度来看,美国无疑是当前全球在核潜艇技术领域最为先进、技术积累最为深厚且拥有最多装备、实战经验最为丰富的国家,这一判断基于客观现实。与之相较,我们的确存在显著的落差,当前美国在核潜艇领域的保有量极为可观,这一规模实则足够促使我们长期奋起直追。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新增量正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这主要归功于近年来我国产业基础的逐步健全与升级。然而,我们不能仅凭生产线配置,就断定其生产能力,它也无法单纯以产量衡量品质。诸多论述指出,093B的表现,大约相当于20年前弗吉尼亚级的水准,这一观点显然难以得到验证。
然而,我们确信,在与最新款的美国攻击核潜艇相比较时,确实存在一定的落差,这不仅仅体现在硬件上。生产环节的考量不应局限于设备本身,资金投入、辅助系统建设以及人力资源配置,才是驱动产能提升的关键要素。例如在制造工序中,技艺精湛的工人并非立竿见影地养成,而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砺。虽然我们在某些行业已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核潜艇领域,确实应保持冷静,深刻理解自身的不足与他人的优势。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从业者向来具备自我反思与全面审视他人长处的能力,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我们今日的成就。面对差距,我们无需畏惧,只需勇敢前行。
东风26和东风27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潜射版,装载到096战略核潜艇上才是真正的合适,射程高达约4000和5000公里,而095等攻击核潜艇的小身板是装不下东风26、27的。核战争是很少打的,主要用于常规战,特别是打航母舰队,不管航母在哪里,通过侦察卫星等各种侦察或作战平台单位锁定目标,不间断地把目标的全球定位等信息发出去,潜艇通过直接收到的或指挥中心转发的目标信息,追到离目标4000公里内,发射东风26、27攻击整支航母舰队。东风26、27破坏力惊破天人,12万吨航母被击中2-3枚即重伤丧失战斗力,6-7枚即沉,2万吨以下战舰被击中1枚即沉。既能反舰又能当战术导弹攻击地面目标,如核战争可改换为核弹头。装载巨浪3的096也是要的,只是再多造些装东风26、27的096而已,互不影响。各种反舰导弹射程越来越远,精确度越来越高,8000顿以上的水面战舰越来越不适合未来的战争了,8000顿以下就行了,吨位越大目标就越大,就越容易被发现和锁定,就越早被攻击,生存率就越低,死得越快!战略核潜艇和攻击核潜艇生存率高攻击力强,是未来战争的真正主力,中国是时候把造船主力放在核潜艇上了,这才是正道![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