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像“蓉大奶奶的品格”,香菱和秦可卿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王玄陵有笔札 2024-11-07 11:45:06

周瑞家的给“十二钗”送宫花,出门遇到薛蟠买的丫鬟香菱,端详一番后说道:

“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

作者突然写这么一笔,实在是让人费解,然而脂砚斋的批语,则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脂批曰:

“一击两鸣法,二人之美,并可知矣。再忽然想到秦可卿,何玄幻之极。假使说像荣府中所有之人,则死板之至,故远远以可卿之貌为譬,似极扯淡,然却是天下必有之情事。”

按照脂砚斋的说法,作者之所以要说香菱像秦可卿,是为了描述刻画香菱相貌之美。可描写一个美女的方法有千千万万种,以作者诡谲变化之笔,何以非得和某一个去对比,又何以非得让她像秦可卿呢?

而且,作者的措辞也非常的讲究,他专门用了“品格”两个字,“品格”包含相貌却又不局限于相貌。这是在告诉我们,二人的相像不仅仅是相貌,而是全方位的。

换句话说,香菱是另一个版本的秦可卿!

01

《红楼梦》有“分身法”,如果说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分身”,这本不足怪。

可问题在于,香菱和秦可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不但二者的出身、地位、性情都截然不同,而且因为秦可卿早早的就死掉了,通部小说两人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任何交集。

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这么写,两人之间到底有什么隐藏的关系?

我们换一个视角,再来说一说秦可卿。秦可卿身上的谜团,可以说是所有人物当中最多的,其中之一就是她的出身之谜。

第八回末,书中介绍秦可卿的身世,说她是父亲秦业从养生堂抱养来的。堂堂宁国府嫡孙少奶奶,怎么会是从养生堂抱养的孤儿?

这个问题红学研究者给出了很多种解释,多少都有些牵强,我们不去探讨这个问题,总之读者读来是十分困惑的。

但是,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脂砚斋对于这个问题,却是丝毫没有任何的困惑之处。

甲戌本夹批:

“出名。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亦甚难矣,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

从这段批语来看,脂砚斋对于秦氏出身养生堂的写法,是深知其底里,只不过她没有直接点出,而是陪着作者一唱一和打哑谜。

很显然,脂砚斋这一段云山雾罩之文,正是在暗示我们秦可卿出身养生堂的原因,只不过因为某种原因无法点明而已。所以,想要搞清楚秦可卿为什么会出身养生堂,就要想搞清楚脂砚斋这段批语到底在说什么。

根据脂砚斋的说法,作者写秦可卿“不知系出何氏”,是在“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从而“寓褒贬、别善恶”。

这段批语的正确逻辑应该就是这样的,历来红学研究者缺乏对这段批语的解析。我所见到的,只有霍国玲、紫军《解析秦可卿》一书,有对这段批语的解析和引用,只可惜他们的解释是错误的。

霍氏认为,所谓的“秉刀斧之笔”,是指“如实记载,不讲一点情面”,从而认定“不知系出何氏”是秦可卿背后所隐写历史人物的真实出身。

这样解释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刀斧之笔”有着明确的历史出处。

02

孔子治《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所谓“刀斧之笔”,其实就是孔子治《春秋》之笔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秋笔法”。

脂批所说的“寓褒贬,别善恶”,出自《三字经》,同样是在记述孔子治《春秋》之事,这就是春秋笔法的作用。

明白了这一点,再来解释脂砚斋的批语,才能了解她到底要说什么。

作者写秦可卿来历不明,是用了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善恶之间也。善者则笔削以褒之,恶者则笔削以贬之。

这也就是说,秦可卿背后所隐藏的人物原型,其真实的来历并不是“不知系出何氏”,更不是出自于养生堂,这是作者笔削之后的结果。

这样就存在两种可能性:

第一,秦可卿的人物原型很“善”,出身却又很悲惨,作者不忍写其真实出身,只好写她来自养生堂,这是为了“褒”善者可卿而刻意抬高她的出身。

第二,秦可卿的人物原型很“恶”,出身于名门之家,作者不忍带累其家族名声,只好写她来自养生堂,这是为了“贬”恶者可卿而刻意隐藏她的出身。

到底应该属于哪一种情况,仅根据上面的一段脂批,无法做出明确的定论,毕竟小说中秦可卿同时具备“善恶”两面。

不过,依据脂批中“具菩萨之心”、“可儿来历甚苦”等字句,大概率上,似乎是在说作者抬高了秦可卿的出身。可是,有什么出身能比出身养生堂还悲惨呢?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之处。

甲戌本同一个地方,还有一段眉批,曰:

“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

这段眉批,对于作者对秦可卿是褒是贬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更详细的参考。

作者写秦可卿出身养生堂,非褒非贬,而是褒中带有贬;死后封龙禁尉,是在贬中带有褒。

这段话写的就更莫名其妙了,如果说出身养生堂是褒,也就是说她的真实出身应该比养生堂更低,作者是在故意抬高秦可卿的出身,可这怎么又成了“褒中贬”呢?

写秦可卿死后封龙禁尉,明显是带有褒义的,为什么脂砚斋又说这是“贬中褒”呢?

可以说是越看越糊涂了,完全依靠逻辑,无法推断出脂砚斋这两段批语的意思,所以就必须到批语之外去寻找答案。

03

那么,小说正文之中,是否有对于秦可卿真实出身的暗示呢?

思来想去,我就想到了香菱。

前面说了,香菱有“蓉大奶奶的品格”,说明香菱和秦可卿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然而,小说中的香菱和秦可卿却并没有任何交集,所以,我们只能考虑她们在人生经历上有相关联之处。

研究两个人的人生经历,自成年之后而分野,秦可卿成年之后已成为豪门少奶奶,而香菱成年之后已经被豪门恶霸买为女仆。自此以后,两人的经历就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轨迹。

所以,两人的人生轨迹若有相似之处,只能是在成年之前。

秦可卿成年之前的经历我们一无所知,只知道她是出身自“养生堂”,不知道其真实姓氏。

而香菱成年之前的经历却非常清晰,她出身于书香富人之家,后来被拐子拐走,辗转卖到了薛家。香菱命运悲惨,连自己的父母是谁都不知道,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年龄。

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人的出身上面,是非常相似的,甚至可以说是一致的。如果我们把香菱成年以前的悲惨经历,补充到秦可卿的早期经历之中,可以严丝合缝的补足秦可卿缺失的人生轨迹。

秦可卿出生于江南某个书香家庭,自幼被拐子拐走,辗转被卖到了贾府(即曹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出身,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年龄。

作者因为同情秦可卿的出身,不忍提及她的伤心事,所以直接说她来自养生堂。但养生堂的出身本身也是很低的,又掩藏了她原本书香之家的身世,所以称之为“褒中贬”。

香菱和秦可卿之间的关联,是否是上面所说这样的呢?在书中可以找出依据。

第七回,周瑞家的给“十二钗”送宫花,出门之后见到的不是“正册”之人,而是先遇到了香菱,而宫花的最后两支却又“意外”的到了秦可卿之手。

所以,整个送宫花的过程,是以香菱起,以秦可卿结,二人都是不在送宫花的原定计划之内的,这就把两个人联系到了一起,也是小说中唯一的一次间接交集。

周瑞家的问香菱父母、家世、年龄,香菱都摇头表示不知,脂批曰:“伤痛之极,亦必如此收住方妙。”

作者在交待秦可卿出身养生堂时,脂批曰:“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脂砚斋对二人出身所表露出的伤痛之情是一致的。

综上,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作者对香菱出身经历的描写,隐藏着秦可卿背后所隐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

总结

秦可卿兼具钗、黛之美,钗、黛作为“十二钗”的核心人物,是曹雪芹为之作传之女子的幻身。

前面的文章我们分析过,脂砚斋的真实身份,就是曹雪芹想要为之作传的那位奇女子。所以,秦可卿即是脂砚斋在小说中的一个影子,秦可卿的身世隐藏了脂砚斋的真实出身。

然而,秦可卿出自与“正文”之间,正文的内容写的都是“假”的,作者就不可能在秦可卿身上写真实的出身经历。

香菱原名叫甄英莲,她的父亲叫“甄士隐”,香菱早年的出身遭遇写于小说正文以前,所以关于她的出身,正是小说之中所隐之“真事”。

作者把她跟秦可卿联系到了一起,就是为了以香菱幼年凄惨的经历,补充秦可卿幼年之间所缺失的经历。

所以,香菱幼年的伤痛,正是脂砚斋幼年的伤痛。

正因为如此,曹雪芹才要一隐而再隐,也正因为如此,脂砚斋对于香菱、秦可卿幼年之身世,才会表现的如此感同身受。

0 阅读:4

王玄陵有笔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