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绵山真人泥塑:惊天秘密解密(三)

米兰马 2023-09-27 10:41:21

要解开这个谜团,就得首先弄清楚这16尊包骨真身像到底是谁,为什么他们在死后被制成我们所见的这些泥菩萨!经过专家的检测,发现绵山的这16尊包骨真身像中,既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其中,有4尊出自唐代,6尊出自宋代,2尊出自金代,还有3尊出自元代。唯独最后一尊的年代无法考证,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根据专家们对现存史料的研究,十多尊真身像原本保存在位于云峰山顶的正果寺中。这座寺庙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唐代天宝年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过去的千年里,正果寺因为拥有这些包骨真身像而香火鼎盛,而且由于地处偏远,幸免于历史上一次又一次战火的洗礼。

然而,这一切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被彻底终结了。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日战争爆发,山西省晋中地区陷入敌军占领,绵山也未能幸免。1940年,日军在晋中地区进行了一场名为“扫荡”的行动,这段时间他们深入绵山山区,纵火焚烧了位于山上的古寺,将许多寺庙摧毁得面目全非。

在正果寺被毁之前,一群忠诚的僧人为了保护寺中宝贵的包骨真身像,将它们秘密地转移到了一个隐秘的山洞中。为了确保秘密不泄露,僧人还在通往山洞的通道上堆满了乱石,封住了进洞的入口,使得这十余尊真身像得以保存下来。数十年后,这些真身像终于在雨中躲避的李金锁的发现下再次见天日。

根据史料记载,绵山保存下来的这16尊包骨真身像中,只有3尊的主人身份有明确的文字记录。

第一尊人:云峰寺主持释志超,真名田志超,是元代山西介休的礼佛居士焦丰的外甥。根据《续高僧传》的记录,田志超原是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凭翎人,却成为了唐代著名的高僧。他在唐武德五年(622年)到贞观十五年(641年)期间担任了云峰寺的主持,直到他去世时已经71岁,并登上了西方极乐。

释志超是绵山历史上最有名的高僧之一。根据史料记载,他在圆寂前依然神色不变,就像还活着一样。他的圆寂大典吸引了唐太宗的亲临,并被封为“空王佛”。庆典结束后,释志超的遗体被制成“包塑真身像”。在圆寂仪式上,太宗拜谒完毕后,下令封赐“空王佛”的称号,之后他的真容立即被塑造成了神圣的像。

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绵山道士的“包骨真身”传统起源于释志超的圆寂庆典。毕竟,历史上能够让皇帝亲自参与并且颁赐尊号的高僧圆寂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能够得到这种荣耀的皇帝还是李世民,这无疑增添了更多的威望和尊贵。

第二尊:元代的焦居士

焦居士在元代虽然没有空王佛那样的名气,但他的故事同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根据山上元统三年(1335年)所立的《焦居士真骨碣铭》的记载,焦居士的原名叫做焦丰,他出生在山西介休,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小时候,焦丰就对佛学充满了热爱。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选择了娶妻生子,承继家族香火。

在中年之后,焦丰对于修行佛法越发痴迷,尽管有娇妻爱子相伴,但他内心却渴望着出家修道。据铭文记载,有一天,他下定决心,“捐弃妻子,登上抱腹岩”,抛下妻子和孩子,前往云峰寺成为了一名僧人。

对于焦丰当时的心态,我们已经无从得知。然而,他在云峰寺修行的经历确实是一段传奇。铭文上记载,焦丰出家后在修炼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颢气充实丹田,精力旺盛,多年不食谷物。”虽然不清楚“颢气”到底是什么,但按照修仙小说的标准来看,焦丰已经从筑基期修炼到了炼气期,必须经过多年不吃谷物才能达到的境界。

古代的僧道修行注重的是“辟谷”法,因此修道的最终结果通常是瘦骨嶙峋,不吃肉更不吃饭,平时只能靠一些豆腐和果子之类的食物充饥,最终导致自己变成一具排骨。

说到底,这些铭文很可能涵盖了很多夸张的成分,毕竟这种讲述焦丰“神奇事迹”的传说越多,寺庙收到的香火钱也就越多,这可以理解。

接着铭文中还记载了焦丰的死后情况:“阅二十六年,当至元丁亥,而躯像宛然,备固如昨……命工塑之,庶乎不朽。”意思是,焦丰死去二十六年后,他的面容仍然栩栩如生,犹如昨日一般。于是,寺庙将他的尸体刻塑成了一座真实的佛像,使之永葆不朽。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