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能源公正转型伙伴关系”(JETP),导致印度尼西亚2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资金悬而未决。然而,这个全球最大动力煤出口国展现出惊人韧性,直言“美国退出不影响转型进程”,其底气源自多国持续支援与自主能源改革的双轨布局。
JETP成立于2020年,由美、英、欧盟等发达国家共同筹资,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化石燃料依赖。印尼作为首批受援国,原计划获得200亿美元资金,其中美国承诺承担20亿美元。但随着特朗普以“节省开支”为由退出,这笔关键资金面临缩水风险。
印尼环境部的数据显示,该国80%的电力依赖燃煤,2023年煤炭消费量达4.8亿吨,碳排放强度居东南亚首位。要实现2060年净零排放目标,至少需投入5000亿美元进行能源系统改造。美国资金缺口使印尼被迫调整策略,转向多元化融资渠道。
尽管美国离场,英国、法国、德国等9个JETP成员国仍承诺履行义务。欧盟已启动“全球门户”计划,承诺2024-2027年向印尼提供18亿欧元气候融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更以0.1%的超低利率发放15亿美元贷款,支持地热和光伏项目建设。
印尼自身也在强化政策杠杆。2024年新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案》要求煤电企业将30%利润投入清洁能源基金,预计年增资12亿美元。财政部同步发行全球首支“碳关税债券”,首期募得8.7亿美元,用于电网智能化改造。
面对美国撤资,印尼加速“向东看”战略。中国已成为其最大光伏设备供应国,2023年进口额同比增长47%。双方正在加里曼丹岛合作建设东南亚最大浮动光伏电站,预计年发电量达2.4太瓦时。此外,印尼与印度签署《绿色氢能合作备忘录》,计划利用季风资源生产低碳氢燃料。
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指出,即便美国退出,只要中、印按计划推进可再生能源部署,全球仍有望实现2℃温控目标。这对印尼既是机遇也是警示——唯有打破“煤炭诅咒”,才能在低碳经济时代掌握主动权。
特朗普的退群行为虽制造了短期波动,却意外成为检验印尼战略定力的试金石。当这个万岛之国在传统能源利益与气候承诺间艰难平衡时,其选择或将重塑全球南方的转型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