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于隆裕太后的评价,总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说她是“女中尧舜”,也有人说她在政治上是无能的,也确实,有了慈禧太后的对比,隆裕确实不够看。
在袁世凯的逼迫下,隆裕太后退位,退位后她流着泪问袁世凯:“是我跪你,还是你跪我?”
说起隆裕太后,她是清廷为光绪帝千挑万选的大清皇后,并不是光绪一见钟情的女子。
当初,她作为皇后入宫之际,瑾、珍两嫔也奉诏入宫,原本作为皇后,隆裕在后宫中应该是最尊贵的女子,可惜光绪帝专宠的不是她,而是珍妃。
更重要的是,隆裕性格“懦弱”,不仅不受光绪的重视,还受到慈禧太后的钳制,作为妻子,她不能拉拢住自己的丈夫;作为皇后,她不能整顿后宫,解决六宫事,因此不得重视,也是有理由的。
在慈禧太后眼中,隆裕这个侄女也不过是他们叶赫那拉氏荣耀的延续,慈禧太后虽然不满意隆裕,但是她知道光绪太过宠爱妃嫔实在不是什么好事,随后慈禧太后便出手“教训”了珍妃。
1908年,慈禧和光绪帝病重,但当时的王公大臣,最关心的不是皇帝和太后的病情,而是皇位继承人的选择。
当时,庆亲王亲自去见了慈禧,王公大臣皆知,后来庆亲王出来后直奔普陀峪地宫,众人就明白过来,宫中怕是要有大变。
众大臣不仅开始准备身后事,还对皇嗣继承发表了一系列的看法,最终慈禧发布了懿旨,由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皇帝,并由载沣代为监国。
在慈禧的懿旨中,点名了要载沣执掌所有的军国大事,但是要遇到重大事情必须请皇太后懿旨,权力一分为二,慈禧不愧是执掌大权多年的人,深谙制衡之术。
同年11月初,慈禧和光绪帝先后病逝,宣统皇帝溥仪上位,那时候仅仅2岁,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还是孩子的溥仪哪里见过这种大场面,吓得直哭。
摄政王载沣安慰道:“别哭,别哭,快完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句话,溥仪仅仅当了几年的皇帝,清王朝便亡了。
载沣对隆裕太后的压制因为皇帝太过幼小,所有的大权几乎都集中到载沣和隆裕太后身上,他们成了幼帝的“发言者”。
不过,虽然载沣和隆裕太后二人共同执掌大权,但是大家也都知道,隆裕在光绪帝还在的时候,就久居后宫,不插手任何政事。
况且她根本没有像慈禧太后那样的手腕和能力,也没有掌权者的魄力,所以就算是让她垂帘听政,隆裕太后也没有那个能力把控清王朝。
而此时的载沣,以懿旨为依据,强调摄政王的权力不可侵犯,直接下令他成为皇帝的“传话者”,甚至在皇太后的徽号还没有拟定的时候,先论起了监国摄政王的典仪。
可想而知,为了保证不再出现“慈禧时代”,大臣们纷纷支持载沣这个摄政王,无形中强化了摄政王的权力,却钳制住了隆裕太后。
对于载沣来说,他这个皇嫂隆裕秉性懦弱,能力更是没有慈禧的一半,尽管如此,她也还是叶赫那拉氏的人,不能放松对她的戒备,更要阻止隆裕太后干政。
于是,所谓的“有重大事件需要面奉皇太后懿旨”,也被载沣以各种理由搪塞,从不上报隆裕,清廷颁布的所有谕旨全都是摄政王载沣一人钦章,军机大臣署名。
除了拉拢大臣以外,载沣还故意给咸丰帝的祺贵妃,同治帝的瑜贵妃、珣贵妃以及光绪帝的瑾妃等人,加崇位号,以表尊荣。
载沣此举,不仅成功拉拢了三朝妃子的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隆裕太后与她们结盟对抗自己。
事实也正如载沣所想的那样,几位太妃对于前朝政事从不插手,反倒是对隆裕太后却积怨颇深,常常合力排斥隆裕太后。
况且这些人之前深受慈禧的打压,慈禧死后,自然这些怨气就全都洒到了隆裕身上,隆裕太后虽为后宫之首,但也不敢以强硬手段回攻。
直到1909年,隆裕太后带领诸位太妃前去定东陵奉安慈禧梓宫,在典礼结束的时候,几位太妃纷纷不肯走,直言她们要去陪葬文宗皇帝、慈安和慈禧。
隆裕太后没了法子,只好拉下面子去求摄政王载沣,一代太后竟然要去求一个摄政王,说出去怕是都没人信。
最后,载沣派人劝回了几位太妃,事情才得以解决,隆裕太后连自保的能力的都没有,何谈去掌控皇权?
但很快,载沣便暴露出自己不善理政的缺点,面对一干亲贵,他无法从中调和,更没有能力压制逐渐壮大的革命形势,各种明争暗斗随之而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载沣再也无法掌控局势,朝廷内外竟然有人在开始呼吁让袁世凯复出,但载沣抹不开面子去找他,毕竟当初载沣夺得大权后,第一步就是将有实力的袁世凯驱逐出朝。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载沣只好去找不设政事的隆裕太后,请她出面说服袁世凯效力清王朝,荡平“乱党”。
12月底,隆裕太后找到袁世凯,流着泪请他为清廷效力,甚至说无论怎么样,他看着办就行,就算大局有变,她也不怨他。
为此,隆裕太后还送给了袁世凯一笔巨大的军饷,足足有黄金十五万两,白银二百万,这些掏空了隆裕太后的财库。
当然,这些都是袁世凯给隆裕下的套,他知道隆裕太后不谙政事,各路亲贵躲避观望的心理,就借助唐绍仪的嘴,故意夸大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革命势力,吓得隆裕以为“乱党”实力大增,连连摇头,崩溃大哭。
后来,袁世凯再次以“辞职”为要挟,逼迫隆裕太后考虑“国体问题”,也就是要不要清帝退位,换取南北双方妥协。
对于袁世凯来说,让隆裕太后自己接受政府提出的优待条件,并放弃权力,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对于隆裕太后来说,保住自己的身后“优待”才是最重要的。
1912年,在隆裕太后的啜泣中清帝退位,退位后,隆裕太后一直认为是自己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深陷自责中,而那些王公大臣没有一个来安慰她的,反而是疏远了她们这些皇亲贵族。
次年,正好隆裕太后生日,众大臣因为对她颇有看法,竟没有多少人前来为她祝贺,反倒是担任临时政府大总统的袁世凯前来祝贺。
隆裕太后一见面,便哭着问道:“现在是你跪我,还是我跪你?”袁世凯当即给她行了一个大礼,表示自己对她的尊重。
现在,袁世凯大权在握,对一个早就没有权力的太后屈尊跪一次又怎样,况且,清王朝气数已尽,袁世凯早就不在乎这些俗礼了。
隆裕太后软弱的性格,也注定了她和宣统皇帝悲剧的一生,载沣将隆裕太后推出去,也不过是想让她承担大清灭亡的罪责,隆裕太后也不过是政治权力的“牺牲品”。
参考资料:孤儿寡妇-隆裕太后、宣统皇帝与清朝的覆亡--史哲天地
论宣统朝载沣与隆裕太后的交替持权--中华文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