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认为,春天在五行中属木,肝也属木,所以春气通肝。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也易引起血压增高。
有不少朋友,特别是年长的朋友们,会有这样的体验:本来身子挺硬朗,一到立春开始感觉头晕,一量血压开始升高,有些朋友可能急忙赶去医院,担心自己从此就被贴上了高血压的标签,终身离不开降压药。但是有趣的是,等到五月份夏季来临,血压又开始降低,他们可能会发现头晕的症状消失了,血压也恢复了正常。
立春拉开了春天的序幕,此时春阳升动,万物复苏。顺时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大原则,按四季特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

故立春养生着重于养肝,着眼于保护初生之阳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
所谓“发陈”即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生育万物,陈其姿容,简言之,春天是阳气升发、万物生长的季节。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春季,阳气始生,生机萌发,万物欣欣向荣,属阴中之阳的少阳,人体之肝气升发,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故与春气相通应。肝气随春而盛,升发而畅达。故春季肝气应时而旺,若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之人在春季易于发病,可见眩晕头痛,烦躁易怒,中风昏厥等。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统计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总体仍呈增高趋势,成人高血压患病数约为2.45亿。
高血压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临床上伴有头晕、头痛、失眠、手脚发麻等症状,高血压与中医“风眩”相似,根据相关临床症状亦可归属于“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
《黄帝内经》里写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血压病的发病关键在于内风扰动,肝阳偏亢是内风生成之源,内风之邪责于阳气之变动,阳亢化风,上扰脑窍,造成血压升高。中医治疗讲究“三因制宜”,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不仅可以有效降压,还可以改善临床证候,而且耐药性低、不良反应少。”
高血压与情志关系密切,一定要叮嘱患者注重生活中的调摄,保持情志舒畅,生活规律,辅以适当运动也十分重要。”
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膳食 养肝护肝。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旺之时,不能过于补肝,过补会导致肝火过旺,或肝气郁结。高血压患者多为阴虚内热证,加之春季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症,因此饮食宜清淡。宜多食荠菜、百合、苦瓜、紫菜、芹菜、菊花、马兰头、海带等。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痰动风、助火助邪之品,如狗肉、羊肉等。
孙思邈曰:“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酸味食品能助长肝气,肝旺则容易出现脾胃病症,所以可以适当多吃点甘味食物,如大枣、蜂蜜、怀山药、牛肉等,以加强脾的功能。
同时还要注意少盐多水,食盐的日摄入量在5克以下。每天至少补充1500毫升水,以防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引发血压升高。还要戒烟酒,忌暴饮暴食,以减轻肝脏负担。
充足睡眠 调畅情志。情志不稳可导致脏腑气血失调,人体阴阳失衡,这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理论认为“怒伤肝、思伤脾”,有一些人由于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浮躁恼怒或忧思过虑,伤及肝脾等脏腑,出现头痛眩晕等症,增加高血压的发生率。所以,春季高血压患者最重要的是疏肝理气、调畅情志。调畅情志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

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根据十二经络运行时间,凌晨1-3点血液流经于肝,此时肝经当令,应让身体得到完全休息,否则肝的修复功能会受到影响。同时,晚上不应从事过多脑力工作,尽量在23点之前睡觉。
如果遇到令人不开心的事情,需学会自我调节或向他人倾诉,以改善心情。
适当锻炼 疏肝解郁。春季是运动的好时节,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筋骨得到舒展,有助于升发阳气。高血压患者,在春天这个疾病多发的季节坚持户外锻炼,可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机体代谢、血液循环,疏肝解郁、消除疲劳、调节心理。外出晒太阳可以增加吸收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利用,可防骨质疏松;吸入新鲜空气,可改善心脑的氧气供应,增强大脑对心脏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的调节,防止冠心病和脑中风的发生;适量运动还有利于控制体重,对稳定血压有帮助。
高血压患者可外出春游、踏青、爬山、慢跑、散步、打八段锦、太极拳。但锻炼一定要有度、有序、有节,不能过于剧烈,也不能时间过长。以每次30-60分钟,微微汗出为宜。
按摩药茶 防病保健。高血压的患者,还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进行辅助治疗。心包经的内关穴是心脑血管第一保健穴位,可以改变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经常按揉,不仅可以降血压,对很多种心脏病也有保健的作用;肝经之太冲穴对于血压高引起的头痛、头晕、耳鸣有很好的效果,与内关穴配合使用调整血压效果突出;大肠经的曲池穴为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可使上逆之气下行,经常按压可以帮助降低血压。
可以是按揉或艾灸涌泉穴。另外,我们可以疏通肝经、胆经、肾经的易堵塞穴位。晚上可以按摩双侧涌泉穴20—30分钟,此法有助于固肾气、引火下行。同时,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按揉肝经、胆经、肾经的易堵塞穴位,每个穴位按揉两分钟,每天多次。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坐在椅子上,将一只脚架在另一只腿上,用一手握着脚趾,再用另一手掌摩擦涌泉穴,直至脚心发热。然后换另一只脚重复同样的操作。对于肝经的疏通,我们可以坐在床上,将右腿向前伸直,左腿弯曲平放,双手交叠压在大腿根部,沿着大腿内侧肝经的位置稍用力向前推到膝关节,反复操作四五十遍后换另一只腿。

高血压患者平时还可以喝一些药茶帮助降压。如降压茶,取菊花、决明子各12-15克,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用罗布麻叶3-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用,这两款药茶可协助降血压和血脂;还可取葛根、玉米须、夏枯草各10克沸水冲泡后代茶饮,对降压也有帮助。
医生提醒,按摩穴位、中药代茶饮均属于辅助疗法,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人体质、症状选用。春季是感冒的多发季,一些感冒药具有加快心跳、升高血压的副作用,所以高血压患者在服用感冒药时应咨询医生。
适当春捂 预防疾病。因有“倒春寒”的存在,才有春捂之说。高血压患者更应春捂,以利于血压的调控。如果捂得不及时,除了会引发感冒,冷空气还可导致人体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但捂也要适度、适时,切忌千篇一律。对调节能力较差的老人和高血压患者来说,衣着不宜单一求厚,而应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特别要戴好帽护好脑,穿好背心护好背,鞋袜宽松护好脚,即“抓好两头,带好中间”。
一般来讲,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减衣,再捂就容易诱发内火。
应该依靠中医这样的变态來治病.中医的品德如何呢。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这品德高不高。中医动不动反中医就是汉奸之类。搞的国人应该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才是对.中医品德得高到什么程度。从上所诉中医就是一个品德之高高出宇宙级。那么中医智商水平如何呢。别人用中医如果有效那么证明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中医不去反驳反而来強调中医能治病。这种用别肯定的条件来证明别人结论错的。这是要多大的智商水平才能做的事.还有中医特別喜欢用案例证明有效.不说是否真实吧。就一个反证法是用来证明结论错误而不是证明正确都不知道。这初二的知识学两年还不知道不证明中医的无敌智商吗。当然中医也可能没上过学.那不是证明中医文盲吗。结论中医的智商水平天下无敌。中医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地方连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养身都不知道.还口口声声说中医药食同源。连何为药何为食分不清也不证明中医智商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