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画家笔下七十年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卓子聊历史 2023-10-09 07:06:00

2021年12月10日,由东方网、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联合主办的《历史的缝隙——朝鲜美术臻品特展》在东方网文化活动中心开幕,包括《江畔》、《云海苍山》、《春色满林》、《月光下的瀑布》在内的30幅朝鲜画家的作品在这里展出。

这个画展囊括了朝鲜被称为“臻品”的多幅现当代美术作品,不少作品中有着浓烈的历史印痕。一幅幅作品不断呈现了一个神秘国家的壮丽山水、市井人文、花鸟动物、众生百态,还清晰勾勒出中国与之血浓于水、历久弥坚的伟大友谊和共同理想。

展出的30幅画作囊括了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版画、宝石画等各种体裁,它们的作者大多都是朝鲜现当代画坛领军的人民艺术家和功勋艺术家,其中不乏被授予朝鲜最高荣誉“金日成奖章”的桂冠艺术家。画展旨在缅怀70年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联手抗击外辱,保家卫国的中朝两国英烈。

一、

画展的策展人朱琪表示,此次展出的朝鲜画家的作品丰富多元,既有以展现朝鲜军人坚强英勇的形象这一主题的,也有以展现朝鲜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的。这里所谓的“历史”,不仅指的是朝鲜民族的历史,还包括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时间轴的长河中,留在中朝两国人民心底的特殊历史,以及这段历史中那些闪耀的英雄们。

朝鲜画家金太映表示,美术一直都是不经意地勾勒出历史的缝隙,朝鲜画家也从时代的视角,将一个个浓墨重彩又飘忽不定的历史块面,勾勒出被定义的轮廓和边缘线,致敬曾经、如今,也必然延续下去的中朝两国友谊。

在此次展出的朝鲜画家的作品中,有不少反映中国军人的内容。这些军人既有五十年代的志愿军,也包括了七十年代的人民解放军,还有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军人的风姿。

在这些作品中,朝鲜人民艺术家李根泰朝鲜创作的大型油画《50——70年代的中国军人》真实而完美的再现了当年中国军人的经典影象。

李根泽(又名李根泰或李根太),是朝鲜少数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画家,1949年9月27日出生,1980年平壤美术大学毕业,曾留学前苏联,1982年加入朝鲜白虎会社,专攻油画,目前为白虎会社社副社长,1994年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功勋艺术家]称号,2002年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李根泽告诉记者,他的这幅作品,是专门为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而创作的。“在创作的日子里,我不仅被志愿军英勇奋战的事迹所感动,也被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而感动。特别是当我看到志愿军回国时的情景,更是止不住热泪盈眶——愿军官兵用了4个小时才告别10里长的朝鲜送行群众,友谊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热情的泪水流了一次又一次,惜别的人送了一程又一程”。

在来中国参展前,李根泽的这幅作品也得到了朝鲜美术界和群众的认可。很多看到过这幅画的朝鲜人都说,这幅作品中的中国军人,完全符合朝鲜人民眼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天下无敌”!

二、

“天下无敌”四个字,是中国军人在朝鲜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写进朝鲜人民的心底的。

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战斗力也是很强的。他们在战争初期短短2个月的时间里,解放了朝鲜南半部90%的领土,给美韩联军以沉重的打击,迫使美韩联军退守洛东江防线。最后只是由于没有制空权和寡不敌众,才在美军仁川登陆后遭到挫折。

当时的朝鲜人民军一共有10个师,其中第5、第6、第7这三个师是人民军的绝对主力。这三个师的士兵,很大一部分是生活中国境内的朝鲜人,其中还有不少是四野的老兵。朝鲜建国后,他们返回朝鲜,成为了朝鲜人民军的中坚。

朝鲜人民军很多指挥员也是中国培养出来的。如人民军第1军团军团长金雄,第2军团军团长武亭,都是老资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武亭还参加过广州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第2师师长崔贤,参谋长许波,第3师师长李英镝,参谋长张平山,第4师师长李权武,第6师师长方虎山,第7师师长崔仁等人都参加过八路军。正是在中国军队中的历练,才让他们继承了解放军的作风,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在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朝鲜战争开战之初,这些解放军培养出来的指挥员,带领人民军一直打到朝鲜的最南端,差点把美韩联军赶下海。尤其是在洛东江防线的朝鲜人民军,这支由原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的部队为骨干的军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以9万多人多次击退12万美韩联军,显示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也让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信任和期待。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也没有让朝鲜人民失望。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把所谓的“联合国军”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在最后一次的金城战役里,志愿军将士一举在一个小时里打破敌人正面21公里的阵地,集中发射几十万发炮弹,打进敌人阵地18公里,消灭了敌人7万多人,逼得美国赶快在停战书上签了字。

对于金城战役,志愿军的司令员彭德怀还有些遗憾。他曾说过:“当时我方战场组织,刚告就绪,未充分利用它给敌人以更大打击,似有一些可惜。”可见彭总对取得的战果仍然不是百分百满意,认为我志愿军完全有能力取得更大战果。

志愿军的表现,朝鲜人民有目共睹。在他们很多人的心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才是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以劣势装备逼得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如果志愿军能有美军同样的武器,那一定是天下无敌。

三、

正是带着对志愿军,或者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力的崇拜,朝鲜画家李锐创作了一名名叫《血战三所里》的油画。这副画长570公分,宽208公分,展现了硝烟弥漫朝鲜战场的惨烈景象:高地上志愿军司号员吹响了冲锋号,旗手高举着经历战火洗礼的战旗冲向山下敌军,机枪冲锋枪步枪喷射着复仇的子弹,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升腾着火光,指挥员冲锋陷阵指挥战斗,女卫生员抢救负伤的战士,报务员不停地呼叫通讯联络,前方战士与美国鬼子混战厮杀,有刺刀见红杀敌的,有与敌徒手格斗扭打在地上.....

《血战三所里》描绘的,是发生在第二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13师迂回三所里并在三所里阻击美军的一场战斗。

1950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第113师奉命由德川向西南三所里迂回,堵击由军隅里、价川南逃的美军。

113师经过一夜14个小时急行军,于28日8时先敌5分钟到达三所里,切断了美第9军南逃退路。29日和30日,美军调用100余架飞机和100余辆坦克支援,企图夺路南逃。第113师立即派337团迅速抢占龙源里地区,将美第9军主力美第2师、第25师和土耳其旅等部三面包围于以价川、军隅里为中心的清川江南北地区。

随后,“志司”命令第38军主力向第113师靠拢,第42军迅速抢占顺川。敌人在我全线打击下,以优势兵力在航空兵及坦克支援下,向我113师阵地连续猛烈冲击。第113师在数万美军南北夹击下,像钢钉一样牢牢地钉在了阵地上,使南逃北援之敌始终无法会合。

30日,第38军主力进至龙源里、价川、三所里地区,我志愿军主力已将被包围之敌分割压缩在数个狭小的地域内。第38军遂于17时配合友邻对被包围之敌发起攻击。战至12月1日8时,残敌在飞机掩护下,丢下大量的重装备和上千辆的汽车,狼狈折转西逃,经安州沿西海岸南撤平壤。

《血战三所里》描绘的,正是这场惨烈的阻击战。谈起创作这幅画的动机,画家李锐激动地说:“我看过三所里战斗的报道,当时志愿军一个连的阵地上,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我感觉有义务告诉全世界,中国军人是天下无敌的!”

四、

朝鲜画家朴正豪创作的油画《向北爬行的女兵》,讲述的则是一名来自六十军180师的女卫生兵的真实故事。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第60军第180师奉命担任断后任务。他们在汉江北岸阻击敌人两天后,遭受到敌四个机械化师的包围。

当时设在明月里的师医院,共收容伤员520余人,另有女医生和护士30余人,也落入了敌人的包围圈。医院接到命令,要求女兵们带着能走动的伤员,向马平里方向转移。

在转移时,16岁的四川籍女战士张道华的任务,带着7名伤员转移。医院领导告诉她,由于转移途中要经过敌人的飞机和炮火封锁区,甚至会遇上敌人,所以领导要求医生护士要机警灵活各自为战,想方设法冲出包围圈。

张道华接受任务后,扶着几名伤员,向马平里方向突围。当时由于敌人的封锁,张道华已经有好几天没有吃过饭了,但她还是坚持扶着伤员,连续翻越了三座大山行军四个小时,穿过了敌人四道炮火封锁线,其中有多辛苦就不用说了。

转移之路上并不平静,常常遭到敌人飞机的轰炸。经过战火洗礼的张道华,已经有了躲避炮火袭击的经验,凡听到打过来的炮弹发出呼啸的声音时,说明炮弹较远,可以不理它继续行军,如听到炮弹发出哧哧的声音,说明弹着点很近,必须立即卧倒隐蔽。

在敌人不断的炮击中,张道华组的一名年龄最小的小伤员掉队了。张道华让其他几位伤员继续朝北走,自己只身返回去寻找,终于找到了那位因腿部受伤而掉队的小伤员。当她牵着这位小伤员,准备与其他几位伤员会合时,一发炮弹在她身边爆炸,张道华感觉两眼一黑,当即昏迷倒地。

腿部负伤的伤员见张道华负伤,想背着她朝前走,但由于自己腿上有伤,根本办不到。正当这位小伤员急得都要哭出来时,张道华醒了过来。她努力睁开双眼,却发现什么也看不见——原来刚才那发炮弹,已经将她的又眼炸瞎了!

张道华知道,现在自己伤员们仍然身处危险之中,她强忍着剧痛对小伤员说:“现在我们处在敌人的眼皮下,你哭什么,还不赶快走,等到天亮就走不了了!你赶快沿公路向北走去找医院和大部队。”说完,张道华将身上的急救包交给伤员,催他赶快走。那位小伤员泣不成声地说:“好!我爬也要爬回去,要同志们来救你!”

小伤员走后不久,天便下起了大雨。张道华撕下裤子上的一块布,匆匆包扎了一下伤口,下定决心:就是爬,也要爬回部队!

由于又眼被炸瞎,张道华看不到路,但她知道,敌人坦克夜间是不会到公路上来的,所以决定沿着公路路面行进,说不定还能碰上自己的部队。就这样,她忍痛向北爬了约两个小时,突然听到后面传来一阵叽哩呱啦的说话声,立刻意识到这是美国兵在搜索志愿军的伤员,于是马上翻滚到路边的排水沟中装死。

美国兵也发现了躺在排水沟中的张道华,走来用脚踹她的身子,并将她身子翻过来,见她浑身是血,以为是个死人,只用枪托在她身上乱打了一阵。张道华忍着巨痛不吭一声,美国兵以为她已死,于是便走了。

美国兵走后,张道华又使出全身的力气,向北边爬去。也不知道爬了多久,她终于坚持不住了,身子一歪,从公路上跌进了路旁的一条沟壕里,上下不得。正在她绝望时,突然传来了中国人说话的声音,张道华精神一振,立即使劲地喊了起来。

公路上说话的,是突围出来的180师军务科长张杰率领的部分机关人员。听到喊声,张杰他们也发现了躺在沟里的张道华,连忙将她背了上来,给她重新包扎了伤口,背着她撤回到了马平里。

在马平里,张杰一行碰到了我179师536团,他们正在这里修筑阻击阵地。大家都很兴奋,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张道华双目失明仍顽强地坚持突围的事迹在部队中很快传开了。很快,她便被送回国内治疗,并受到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2年12月,张道华被选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人员先进事迹报告团,用耳闻目睹的事实控诉侵略者的凶残,宣传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斗争事迹。

朴正豪的母亲当时正在中国留学,曾在长春亲耳听过张道华的报告。回到家后,她对当时只有八岁的儿子朴正豪讲述了这位女卫生兵的故事,在朴正豪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这也是朴正豪在古稀之年,仍然要创作这幅《致敬女兵》的原因。

五、

参加这次画展的朝鲜画家,除了朴正豪和李根太这样的老一辈画家之外,也有不少中年画家。他们中的很多人生于六、七十年代,并没有经历过当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他们的记忆中,对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军人有着很深的印象,因此画展上也出现了很多以七、八十年代解放军形象为原型的作品。

比如下面这一张,描绘的就是8名战士们挨个有序围坐在一张大桌前,正在集体用餐的场景。

另一幅画作中,几名70年代的解放军女兵正从训练场上打靶归来。她们一个个神采飞扬,每个人的嘴巴都张开着,似乎正在唱着那首著名的《打靶归来》。站在画前,仿佛能听到她们正在高歌“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们打靶把营归。”

朝鲜画家金相稷,此次带了七副反映七十年代解放军战斗和生活的画作。在接受采访时,金相稷解释了他热衷创作这一题材的原因:“美术,一直都是不经意地勾勒出历史的缝隙,素描、工笔、写意、印象……用一个个属于画家和时代的共同视角,替一个个浓墨重彩又飘忽不定的历史块面,致敬曾经、如今,也必然延续下去的中朝两国友谊。”

1 阅读:584
评论列表
  • YGL 3
    2023-10-10 10:02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