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部分城市均已公布2022年的官方人口数据,与2021年同口径数据相比,已有100余座城市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仅有20座城市人口增量超过5万。长沙、杭州和合肥3座城市位列人口增量三甲,均超过了15万,另有西安、贵阳和南昌人口增量超过10万。东莞、天津和上海是人口流失最多的城市,均在10万人左右。
受相关政策、产业经济的影响,超大特大城市有底气承受人口一时的起伏变化,甚至可以有条件地吸纳高净值人群,部分身处都市圈内、可承接产业外溢、有鲜明发展特色的中小城市也可以凭借灵活的条件加快吸纳人口,但很多区位、产业、环境均存在短板的城市将面临可能加重的人口流失问题。
20座人口增量超5万的城市里,本身就是千万级人口大市的城市就有8座,成都更是有2000万以上,合肥、济南、宁波、南京等城市距离千万人口也非常接近。这里面大多是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普通地级市较少。人口基数低于500万的则有滁州、芜湖和呼和浩特,两座是安徽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一座是北方资源大市、省内第三,实现人口高增量显然受益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大。
从区域分布上看,上述城市散布于东南沿海、中西部、西南、西北等地区,东北地区人口增量最高的城市是大连,为4.2万。大量的二、三线城市,人口数量增减在3万至负2万之间。
9座人口减少超过5万的城市中,既有上海、天津、东莞、广州、佛山这样的人口、经济大市,也有邵阳、邢台、昭通、开封这样的普通低线城市,除了昭通因为地理环境因素经济欠发达,其他城市经济均有不错表现。
四大直辖市里,有着广阔非主城区的重庆人口微涨,上海、天津、北京的人口下降幅度均较大,一线城市里广州减少7万以上,深圳减少近2万,经济受影响较大的东莞和佛山也有数万人口的减少。各界普遍认为上述经济大市如不执行政策赶人,加上出口经济回暖,将轻松实现人口回流。
人口潮汐的流动有其规律性,人口数量和产业经济发展的正向关系难以被轻易改变,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教育医疗资源等都是重要影响因子,此前两至三年的人口流动或许有其特殊性,从今年各地的情况来看,人口仍在加速向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流入,特别是高学历、高净值人群。结合效果显著的“认房不认贷”政策,以及近期公布的2022年人口出生数据,城市人口竞争或将出现马太效应加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