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见到友人妻子漂亮,羡慕之余写下一首词,感动世人近千年

墨香书卷飘香 2024-12-13 15:27:52

提起苏轼,你想到的是什么?这位北宋文坛巨擘,不仅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人生经历也堪称传奇,他仕途坎坷,几经沉浮,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关于他和一位美丽女子,一首传世名词的故事,话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多年未见的好友王巩重逢,席间竟邂逅了王巩的美貌妻子柔奴。

苏轼不仅羡慕好友艳福不浅,更被柔奴的才情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旷达人生观所折服,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传颂千年的《定风波》。

眉山求学,崭露头角

故事要从风景秀丽的四川眉山说起,公元1037年,苏轼就出生在这里,他父亲苏洵可不是个普通人,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就在这充满书香气息的环境中长大。

父亲的教育方式也挺特别的,他不逼着孩子死读书,而是经常“装模作样”地躲起来看书,故意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小苏轼和小苏辙一看,这神神秘秘的,肯定有好东西。

于是兄弟俩就趁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溜进书房,翻看家里那些宝贝书,一来二去,兄弟二人竟然也爱上了读书,这招“欲擒故纵”用得妙,除了引导孩子读书,还教导他们要胸怀大志。

“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这是苏家家训,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苏轼和苏辙的文学天赋逐渐显露,为他们日后成为文坛巨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057年,苏洵带着20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进京赶考,当时的考官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后,拍案叫绝,从此苏轼的名声在文坛传开了。

苏轼在官场混了22年,也算是小有成就了,可谁曾想就在这时候,他摊上大事儿“乌台诗案”,差点把命都丢了,这案子里的他说白了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这下子苏轼可倒霉了,直接被抓进了御史台的监狱乌台,这可不是什么好地方,阴森恐怖,一般人进去都得脱层皮。

苏轼在狱中一百多天,真是受尽了折磨,新党的人一心想置他于死地,幸好宋朝有祖训,非谋反大罪不得杀士大夫。

再加上许多正直官员的求情,苏轼才侥幸捡回一条命,被贬到了黄州,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彻底改变了苏轼的人生轨迹,也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躬耕陇亩,诗酒田园

被贬到黄州的苏轼,生活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不过苏轼可不是那种轻易被打倒的人,他心想既然来到了黄州,那就好好过日子,于是他在城东的一片荒地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除了种地,苏轼还写诗作词,结交朋友,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在黄州的这段时间,苏轼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虽然生活清苦,但苏轼却找到了另一种人生的乐趣,他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

公元1083年,苏轼在黄州遇到了一个老朋友王巩,王巩也因为乌台诗案受到牵连,被贬到岭南。这次北归,王巩身边带着一位内室歌女,名叫柔奴。

席间王巩让柔奴出来弹唱助兴,苏轼一看这位柔奴姑娘,不仅长得漂亮,气质非凡,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灵气,苏轼不禁感叹王巩真是好福气。

岭南那种蛮荒之地,条件艰苦,一般人去了都受不了,更别说娇滴滴的女子了,苏轼好奇地问柔奴:“岭南的风土,应该很不好吧?”柔奴微微一笑,淡定地回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苏轼的心弦,人生在世,何处不是故乡?只要内心安宁,到哪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柔奴的回答,也为苏轼日后创作《定风波》埋下了伏笔。

乱世红颜,才貌双全

柔奴原名寓娘,是北宋时期一位才貌双全的歌女,她并非出身名门,身世也鲜有记载,但她却拥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和人惊艳的才华,柔奴不仅容貌姣好,更精通音律,擅长歌舞。

她的歌声清亮婉转,舞姿轻盈曼妙,能够让人沉浸其中,如沐春风。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柔奴的出现,宛如一抹亮色,点缀着两人苦涩的生活。

更难得的是,她虽身处乱世,却拥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境遇所困。这份独立自主的风骨,在当时的环境下尤为珍贵,也正是这份独特的气质,吸引了王巩的注意,也最终打动了苏轼。

柔奴王巩的相遇更是如同命运的安排,王巩出身官宦世家,才华横溢,是苏轼的挚友,乌台诗案的爆发,让王巩的仕途也遭受了重创,他被贬谪到遥远的岭南宾州,那是瘴疠横行、环境恶劣的蛮荒之地。

对于王巩来说,这是人生的低谷,也是巨大的考验。在众人避之不及的时候,柔奴却毅然决然地选择追随王巩,前往那陌生而艰苦的岭南。

在岭南的四年里,柔奴不仅照顾王巩的起居,更用她的歌声和陪伴,慰藉着王巩孤独的心灵,为他带去温暖和希望。“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看似简单的回答,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面对,柔奴跟随王巩来到岭南,生活条件自然比不上京城,但她却没有因此而沮丧,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适应新的环境。

在她看来,外在的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安宁。苏轼柔奴虽然身份地位悬殊,却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这和柔奴的“此心安处”不谋而合,当苏轼听到柔奴说出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时,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看到了柔奴身上的坚韧豁达,也看到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柔奴的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也道出了苏轼的心声。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共鸣,激发了苏轼的创作灵感,他以柔奴的这句话为主题,创作了那首千古名篇《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这首词,不仅是对柔奴的赞美,也是苏轼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表达,更是对后世千百年来无数人的精神慰藉。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点酥娘。”苏轼的《定风波》开篇就流露出对好友王巩的羡慕之情。“琢玉郎”指的是王巩,赞誉他如玉一般温润儒雅,才华出众。

“点酥娘”则是指柔奴,形容她肌肤白皙细腻,如同点缀着酥油一般。苏轼用这两个词,把王巩和柔奴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也表达了对他们神仙眷侣般生活的艳羡。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柔奴的歌声清脆动听,如同炎炎夏日里飘来的一阵清凉之风,让人心旷神怡。苏轼用“雪飞炎海”的夸张手法,突出了柔奴歌声的美妙,也展现了她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精神。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岭南的艰苦生活并没有在柔奴的脸上留下痕迹,反而让她更加容光焕发,笑容中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

这不仅是对柔奴容颜的赞美,更是对她坚韧乐观精神的肯定。“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本以为岭南的艰苦环境会让柔奴心生抱怨,没想到她却如此豁达,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也点明了全词的主题。

苏轼的巧妙之处在于,他并没有直接描写人物,而是通过比喻,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感受,从而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定风波》之所以能够传唱千年,感动世人,是因为这首词表达的境界跟当时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一样,范诗中更多的是一种修身齐家的儒家思想。

而柔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则更强调个体在面对困境时的精神自洽和人生态度的积极转变,更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这首词,不仅是苏轼对柔奴的赞美,更是对所有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人们的鼓励和赞扬,也因此,它才能跨越时空,感动一代又一代人。

结语

听完这个故事,是不是对苏轼和柔奴有了更深的了解?一首《定风波》,不仅成就了千古名篇,也让柔奴这位乱世佳人名垂青史。

想想看,在那个年代,一个歌女能有如此豁达的人生观,实在人敬佩,短短八个字,蕴含着多少人生智慧。

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境遇如何,只要内心安宁,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不仅是柔奴的人生信条,也是苏轼在逆境中获得的精神力量,更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的人生态度。

信源

澎湃新闻 2023-12-21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旷达之旅

澎湃新闻 2024-01-26未来讲堂丨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0 阅读:16